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方证对应 不可误解

•张效霞先生认为,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的倒退。但是,实践证明,方证对应能够治好病,并且疗效还不错。吉益东洞的古方派,曾经成为日本最具有影响力的医派就是明证。
 
•张效霞先生引用日本学者的文章,说汉方医家“不可能从头学起,《伤寒论》符合快、实用的要求” ——换言之,“古方”是被当成了“快餐食品”。但笔者认为,对于方证对应,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掌握方与证之间的联系。
 
•对于提倡方证对应会不会导致废医存药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证才会有方,根据症状才能处方,不会导致废医存药。
 
近期,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先生先后在《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病皆与方相应与方证对应无关》《方与证间的基础是病机》《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等文章,一再陈述仲景《伤寒论》辨的是病机,并否定“方证相对”理论。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兹述如下。
 
对病机分析以偏概全
 
张效霞先生在《病皆与方相应与方证对应无关》(2015年6月26日《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 一文中举了通脉四逆汤的例子,笔者认为,其对通脉四逆汤病机的分析,以偏概全。
 
张效霞先生提出,“里寒外热”“内真寒而外假热”是通脉四逆汤的病机,换言之,只有“里寒外热”才能用通脉四逆汤。非也。试举一例。《伤寒论》桂枝人参汤“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类聚方广义》对此注云:“素有之里寒,携表热而下利不止,主以桂枝人参汤者,以桂枝解表,术姜蠲寒饮,止下利...。”按照张效霞的所谓“病机”逻辑,说桂枝人参汤的病机为“里寒外热”也是十分恰当的。
 
问题是,在临床上,如果判断病人是“里寒外热”,张先生如何处方?一概开出通脉四逆汤,还是桂枝人参汤?通脉四逆汤能不能与桂枝人参汤相互调换?张仲景什么时候教人以“里寒外热”而用通脉四逆汤了?如此用药,不啻庸医杀人;如此传道授业,不啻误人子弟;如此读仲景书者,不啻终生未入仲景之门。
 
张效霞先生提出的所谓病机,“就如同弩机的‘扳机点’一样,指的是疾病的根本与关键、本质与根源”“病机不是发病机理、发病机制,而是同‘弩机’,是使弓箭适时射出的重要控制机关一样,指的是‘疾病的关键点与扳机点’,而证候(症状与体征)只是‘审察病机’的依据而已。”这段话读来让人茫然不知所云。病机为什么不是发病的机理呢?这种观点让人费解。
 
对方证对应存在误解
 
关于方证对应,张效霞先生似乎也了解不多,对之充满了误解。(《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8月19日)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的倒退吗?
 
张先生引用了香港学者的话,认为日本古方派简单地进行方证对应,现在中医界提倡“抓主证”是中医的倒退,是回到几千年前的“经验医学”,只凭经验用药,而不考虑疾病原因。首先,认为中医倒退,前提是假定中医发展一定是沿着从经验到理论的发展方向。或许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沿着这样的路径,但对中医,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不过是主观臆想,并且也与中医发展的现状不符。其次,中医学是以治病为目的,21nx.com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科学或不科学。实践证明,方证对应能够治好病,并且疗效还不错。吉益东洞的古方派,曾经成为日本最具有影响力的医派就是明证。今天,方证对应派正在神州大地复兴,黄煌、娄绍昆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再次,至于说到方证对应“不考虑疾病原因”,太过绝对,方证对应的背后一定是分析了病机才确定用方用药的。经方学者还不至于机械到不顾及病机,盲目照搬的程度。
 
“古方”是快餐食品吗?
 
张先生引用日本学者的文章,说汉方医家“不可能从头学起,《伤寒论》符合快、实用的要求”——换言之,“古方”之所以走俏,是被当成了“快餐食品”。首先,作者忽视了吉益东洞对《伤寒论》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经过漫长而又艰辛的创立古方派的历史。其次,对于方证对应,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掌握的;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掌握方与证之间的联系。再次,退一步说,如果方证对应能够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被掌握,并能用于治病,有什么不好?总比被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奇经八脉,以及空泛玄奥的所谓病理病机折磨得死去活来,熬到白发苍苍,然后才能成才要好,还能适应社会的快节奏;也能让更多人投身于中医事业,更早地服务社会,有什么不好呢?
 
提倡方证对应会不会导致废医存药?
 
答案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有证才会有方,根据症状才能处方,怎么会导致废医存药?持肯定观点的人,多半对方证对应不够了解。这些人狂妄地认为,不经过各种复杂的所谓“辨证”,不把《内经》奉为圭臬,都不是中医。废医存药的危险,不是来自方证对应,而是来自对中草药的各种“现代”的、西化的应用,比如说石斛,认为铁皮石斛中所含的多糖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可以抗肿瘤,其中所含的鼓槌菲和毛兰素具有抗癌作用。如此用法,与方证对应没有关系。

上一篇:四问中医急诊发展之困

下一篇:坚定文化自信 做好中医药继承创新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