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痛悼胡熙明 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一生

    上世纪80年代胡煕明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担当着掌控全国中医药事业建设与发展工作的历史重任。他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地深入开展中医药行业的考察与调研,并在卫生部党组和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黎同志的支持下,力促卫生部党组就卫生工作,尤其是中医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向党中央呈送了书面报告。中央书记处经过调查研究,及时就卫生工作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做出了“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决定。为了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传达学习中央书记处的重要指示,卫生部党组决定召开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在胡煕明和全国中医药界的积极努力下,在卫生部机关精心筹备下,于1985年8月1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这就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肥会议”。
 
    “合肥会议”规模大、规格高
 
    出席合肥会议的有卫生部各司、局与部直属单位,国家有关学术团体等正式代表230多人,还特邀当时国家计委、科委等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国家新闻媒体与出版单位的记者和少数国内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80多人列席会议。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卫生部召开的第一次空前规模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
 
    合肥会议是中西医并重,同步建设发展的新起点。会议主要任务之一是传达学习中央书记处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即“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优势”。为此,胡煕明在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医工作的领导,切实制定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与措施,要认识到发展中国卫生事业,解决中国的卫生问题,必须紧紧依靠中西医共同努力。他预言,中国的卫生事业必将是中西医并存、并重、同步建设发展的长久局面。他指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对中医与西医要一视同仁,同等看待,同等重要;要充分肯定中医的科学地位,在学术上做到中西医平等,对中医的技术职务评定、医疗事故鉴定、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中药新药新剂型研制等,要实行同行评议。同时,要求将各级中医药机构的建设发展列入同级政府的规划与计划,与各级西医机构一样同步建设发展,同级政府财政要同样给予扶持与资助,必要时还应拨出专款,单独开点小灶,给予特殊优惠与关照等。由于胡煕明同志在合肥会议上提出了这一系列的中医药工作指导思想与理念,并得到了参加会议领导和代表们的一致认同,因而合肥会议内容与精神,迅速得以在全国各地传达、贯彻、落实。
 
    “合肥会议”开创中医药建设新局面
 
    合肥会议提出,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上要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力争5年内把全国县级中医院或门诊部建立起来,同时允许中医个人开业或开办联合体;要重点加强省级中医院、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和城市综合中医院中医科建设;要把中医药人才培养作为战略重点,各省、市、自治区都要恢复重建或兴办中医药高等院校、民族医药学院,提倡西医院校试办中医系或少数民族医药专业,要大力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要扩大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办学规模,挖掘潜力扩大招生,要加强中医硕士、博士等高级中医人才的培养等。
 
    “合肥会议”开启中医药学术新时代
 
    胡煕明在合肥会议上号召,要认真做好中医药学术的理论继承、经验传承,鼓励中医各种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努力发掘散在民间的单方、验方、绝招绝技,整理出版中医药古籍和各地名中医的学术著作、著述,充分发挥中医药学术团体和学术性刊物在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等。胡煕明还在会议上明确指出,既要做好中医药学的传统理论继承和经验传承,也要做好中医药学的理论、学术创新和发扬,积极利用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引进先进检测设备、仪器和技术“为我所用”,促进中医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做到“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他号召西医学习中医,有条件的中医学习西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要借用现代科学技术、仪器、设备与方法,大胆开展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合肥会议吹响了中医药走向国内外医疗保健市场的号角,而胡煕明正是让中医药事业走进新时代的开拓者。(作者系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
 
    胡熙明副部长大名,我在 20世纪60年代就已耳闻心仪了,那是从老司长吕炳奎那里获悉的。吕炳奎老司长原是嘉定名医,后弃医从戎,参加革命,屡建战功,被称为“中医司令”。解放后重归杏林,曾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中医学院院长等职,所以我早就拜识吕厅长了,1956年他调卫生部任中医司司长,而我的老师章次公先生1955年亦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与吕司长比邻,同住于卫生部宿舍。我去北京开会,均先后拜望二老,相见的机会也多了。1964年胡熙明同志分配到中医司工作,成为吕老的得力助手,时闻吕老提到熙明同志,认为他工作勤奋,思维缜密,求真务实,称他是一位有前途的好同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真正见面却是在1979年10月于重庆举行的全国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学术交流会上,胡熙明副司长到会讲话,始获识荆,相见恨晚,畅叙振兴中医大业之计,胡司长颇多精辟之言,发人深省,十分敬佩。
 
    1982年3月我与重庆黄星垣所长受卫生部中医司之邀,担任《实用中医内科学》一书审稿工作,在上海延安饭店住了3个月,参与统稿的有严世芸、郭子光、张大钊、蔡淦、李明富、朱步先、何绍奇、王琦等八位同志,起早带晚,埋头阅稿,相互切磋,非常融洽。期间胡熙明副司长等前来检查工作,由于大家工作认真,进度较快,保证质量,受到嘉勉。他的讲话,言简意赅,十分亲切,深受激励,至今记忆犹新。
 
    1984年5月27日,全国中医学术会议在芜湖召开,董建华、路志正、徐景藩、王为兰、吉良晨、谢海洲教授和我,均受邀前去作专题报告,胡熙明同志非常重视,给予高度评价:“继承创新,总结提高,相互砥砺,共同奋进。”与会同志深受鼓舞,又是一次亲切的聆取教益。
 
    以后又有多次会议的邂逅,我对胡熙明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崇高品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84年 11月,他担任首位中医出身的卫生部副部长,1986年兼任国家中医管理局首任局长,这都应验了吕老司长的预言。胡熙明同志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发扬,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令人称颂。
 
倾盆泪雨寄哀思——痛悼胡熙明
 
刘海起
 
    惊悉噩耗泪如雨,点点滴滴沁往昔;
 
    位微志宏不曾移,自学跨进北中医。
 
    目睹杏林半凋敝,重任加肩挺身起;
 
    中西并重虽立宪,现实中医须独立。
 
    自古医药不分离,奔走呼吁为归一;
 
    国际医坛破天荒,世界针联树大旗。
 
    远虑伟业法须立,立法不成撰条例;
 
    调研足迹遍九州,岂顾积劳已成疾。
 
    杏林晨曦雪初霽,笑对风霜化难题;
 
    莫道中医命多舛,博采众方集广益。
 
    两袖清风轻来去,回眸杏林与桃李;
 
    园丁之手绣春秋,赤子之心感天地。
 
    身不在岗心在即,鞠躬尽瘁为中医;
 
    生为岐黄殁为斯,无怨无悔淡名利;
 
    评君一生何所喻, 唯有春雨润旱渠;
 
    寄吾哀思何所拟, 只有倾盆泪化雨。
 
   胡熙明同志走了。尽管近几年来他一直重病缠身,但他逝世的消息,依然让我心头一惊。好像一棵百丈大树,一下子倒了下来,悲痛与失落,使我茫然失措。
 
    胡熙明同志是我国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早期毕业生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任局长,也是卫生部第一位中医出身的副部长。他的一生,反映了现代中医事业发展史的重要篇章。他站在当代中医事业这艘大船的船头上,任急浪颠簸,御长风前行,尝遍酸甜苦辣,经历春绿秋红,度过了十分艰难而精彩的人生。
 
    胡熙明热爱中医,理解中医,忠于中医。他说“中医药学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其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自立于世界医林。它以整体动态平衡观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对待疾病,首先强调预防,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方针”(见《中医工作文件汇编—1984至1988》)。他不愿脱离中医临床,念念不忘王文鼎等老师的教诲,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偶尔处方用药,颇用心思,常得疗效。但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中医药行政领导岗位上。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医工作很快提上议事日程。1977年,胡熙明与吕炳奎、张自宽等同志一道代表卫生部党组起草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后来这个报告加上中央批语,由中共中央转发各地,这就是著名的78(56)号文件。这个文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卫生领域具有拨乱反正意义的历史性文件,为后来中医事业的振兴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1978年12月5日至15日,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医处长座谈会”,汇报全国各地贯彻78(56)号文件的情况。当时,我在青海省西宁市大堡子卫生院当临床医生,被省卫生厅“借调”出来,代表青海省出席会议汇报工作。会议期间,吕炳奎、胡熙明、张自宽等中医司领导看望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嘘寒问暖以后,胡熙明同志问了我的学历和工作经历。会后,他把成都中医学院教务长侯占元、重庆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黄星垣、福建省卫生厅副厅长黄春源和我留下来,讨论如何写座谈会简报的问题。他说,78(56)号文件非常重要,但各地贯彻落实的情况很不理想,有的地方阻力很大。这期简报要发到中央、国务院领导那里,一定要如实反映,把它写好。之后又让我多留一天,起草简报初稿。在初稿上,他加了这样一段话,“解放二十八年来,中医事业几经反复,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建国初期,中医受歧视排斥。由于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1955年才有了起色,至1958年前后达高峰。三年困难时期,机构砍,人员散。‘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四人帮的严重摧残。屈指算来,中医事业的好日子,只不过那么几年时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胡熙明同志,他那和蔼的态度,缜密的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朴实的文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后,我正式调到青海省卫生厅中医处工作,参加了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的各种重要活动和一些重要决策。但胡熙明同志则于1982年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去了,我们很少有机会见面。但他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的进步。
 
    1985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中医工作的决定》指出,“根据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胡熙明同志认为这段话非常重要,经常引用。1988年我在筹办《中国中医药报》的时候,有一次他对我说,“中央书记处的指示,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一方面讲中医不能丢,中医有特点优势;一方面讲中医要发展,要积极利用先进科技和现代化手段。引用这段话的时候,两方面都要讲到,不能断章取义。”
 
    1986年1月4日,国务院第94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3月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胡熙明同志以卫生部副部长的身份,全力投入国家中医管理局的筹建工作,搭建机构,安排人事,拟定规划计划和工作制度,夜以继日,不知疲倦。他多次谈到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必要性,指出“中医工作存在许多问题,问题成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思想认识上,主要是我们卫生行政部门长期以来对中医工作重视不够,对中医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中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了解不深,在对待中医和西医这两种医学的关系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中医摆在从属地位。致使中医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中医药学不但不能发扬光大,甚至会衰败下去”(《中医工作文件汇编—1984至1988》)。卫生部党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医问题,在崔月犁部长支持下,先后六次向中央、国务院写了报告,提出了改革中医管理体制、加强中医工作领导的意见和措施。人大和政协也都提出提案,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胡熙明同志总结说,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行中医药自主管理,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医问题的重大措施,是振兴中医的里程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以后,面对中医事业底子薄、机构少的状况,胡熙明同志提出“发展中医事业,必须以机构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重点,学术提高为依靠,科学管理为保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在抓好科技和教育的同时,抓好中医医疗工作。要把提高临床疗效作为医疗工作的中心,同时扩大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中医医疗机构在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作用”。1988年3月,国务院决定把中药的管理职能,从国家医药管理局划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9年7月20日至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哈尔滨召开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会上,胡熙明同志用大量篇幅谈中药管理问题,同时提出必须认真加强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事隔两年,中医工作的重点从“以机构建设为基础”到“加强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当时,全国各地有不少中医医院是集体所有制中医门诊部或城关卫生院翻牌过来的,国家的财政补贴根本到不了那里,他们自己也无能为力。面对如此简陋的中医院,有人指着贴在门口电杆木上的院名讥笑说,“这算什么中医院”!胡熙明同志说,加强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不是人家逼着我们做的,是我们自己要求进步!而且要把这个进步要求不失时机地提出来。内涵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发扬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胡熙明同志说:“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学术水平的提高,学术水平是中医事业的生命力之所在。”远在1982年的衡阳会议上,胡熙明同志就说:“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需要中医院。办西医院,卫生部门有丰富的经验,办中医院,我们还在摸索当中。中医医院必须突出中医特色,不能突出别的东西。以中医为主,也不全面,中医就是中医。中医医院的任务就是继承发展中医,就是用中医中药为人民服务”。
 
    我和胡熙明同志相识37年,一起共事5个年头。在他身上,有许多学不完的东西。他持重稳健,低调做人。凡事深思熟虑,从不草率。他善于协调,长于攻坚,有使不完的干劲,压不弯的韧性。他是我的师长,也是我的兄长!他的逝世,是中国中医界的一大损失,是中国卫生事业的一大损失!(作者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

上一篇:评《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之《任应秋》

下一篇:在治法的指导下组成符合病情需要的方剂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