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中医学传播:传播文体 传播载体

    1999年9月,笔者受教育部委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中国文化周”,向世界展示包括阴阳五行、气论等思想在内的中医文化。当时,我们没有使用传统术语,而使用了受众能够接受的语体。因为对外国人来说,传统术语太深奥,他们不可能驻足细听。中医在几十个展厅中的第一个大展厅,天天挤得个满员,驻足者甚众。2000年,笔者有感写下了《知识社会中的中医学》一文,认为中医学当下的窘境,一半是客观存在的(对现代社会适应不良),一半是自身不善于现代传播导致的。
 
    “酒香还怕巷子深”,新媒介革命带给新生代的是摧枯拉朽的全新一切。文化界已在呼吁“如何引渡传统精华到现代文明中”(而不是强求受众接受或回归传统)。为了不使中医学真的成为博物馆展品、历史遗产,重要对策之一是适应新媒介革命,切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中医学传播,“引渡”传统医学精华到现代文明之中,让普罗大众欣然接受,乐于钻研,津津乐道。这样既可锻炼出一支勇于探索的生力军,也可培养未来愿意接受中医治疗的后备大队。
 
    中医学现代传播困境涉及两大核心:传播文体、传播载体。前者是历史与地域差异造成的,后者是时代快速发展(媒介革命)带来的。中医是本土知识,其用语与现代国人常用的科学语(基本译自舶来语)存在着语体上的差异,并有着古今变迁。故中医学的传播存在着语体转化问题。白话文运动曾对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推动巨大,试想如果当今中国还是文言文当道,大众文化现状将会怎样,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会这么快吗。文体只是形式,思想才是实质。如果中医文化传播者们不充分考虑时代变迁、受众变化、媒介革命,不努力将医古文转化成百姓“一听就懂”的生动语言,将可能限制中医文化传播乃至中医学的传承发展。
 
    2007年起国际科学界盛行一种比赛:让青年科学家在3分钟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讲解自己的研究,强调要“零专业术语描述”,并将之命名为“科学好声音”——让科学流行起来。其他学科其实同样面临着新媒介革命对年轻受众的冲击,如今已有20多个国家、几百所大学、几乎所有学科参与了这一比赛。权威人士认为,通过这类科学讲演,既“超越象牙塔”,传递自己研究领域,普及本学科;又赢得更多人对科学尊重及兴趣;且能吸引其他领域专家注意,建立合作,促进学科发展。
 
    另外,国内图书馆也有所动作,如借“二维码”等新媒介技术,为读者解答读书过程中的困惑。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日前开馆,虚拟碑文、甲骨写字、保卫善本、舆图拼图等数字化体验模式成为亮点。这些应对新媒介传播的举措,是否能为中医界所用,努力突破传播窘境,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单位系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太阴实证腹痛治疗 太阴亦有实证

下一篇:引导中医药文化创业创新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