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有两座山,一座叫时珍山,一座叫药王山。山是校区规划图上就有的,原来叫1号山、2号山。从1号山、2号山,靓丽转身为时珍山、药王山,倾注了一位“药圃老园丁”晚年的满腔心血。这位“药圃老园丁”,就是该校首席教授、关工委副主任徐鸿华。
中药材GAP研究带出一个团队
1999年,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启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投入了作为这个建设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研究。已是66岁的徐鸿华勇担重任,带领他的同事和研究生组成学术团队,开始了涉及国家、广东省、广州市3个级别的科技攻关课题项目:包括砂仁、鸡血藤、凉粉草等30种岭南中药材GAP研究。
从那个时候起,徐鸿华带领学术团队,足迹遍及从粤东北到粤西南的12个地级以上市及其县区,与15家企业合作,推行政府政策激励、企业牵头、科技引领、农民参加的方针,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各地建成了30个岭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
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示范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养殖)中药材的积极性,不但有效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而且显著地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如梅州市的平远县,建成了广金钱草、鸡血藤、凉粉草等11个岭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基地,仅鸡血藤、凉粉草的种植面积就达4万多亩,使中药材种植业成为该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光凉粉草年产值就达2.2亿元;还辐射带动了本省周边县市和赣、闽等周边省份种植,年产值也有1.5亿元。平远县因此被授为“中国仙草之乡”。
笔者见到已经82岁高龄,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徐鸿华时,他拿出两本书,一本是《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以下简称《30种》),另一本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药王山中草药图谱》(以下简称《图谱》)。
《30种》概述了每一种中药材的来源、开发利用、原产地及分布,并介绍其生物学特性、物种或品种类型、种植地、种植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留种技术、质量标准及检测、包装储藏和运输等,此外还有每一个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
徐鸿华说,《30种》反映的是中药材“就地”保护的成果,而《图谱》反映的则是中药材“迁地”保护的成果。他说,广东省中药资源种类多,蕴藏量大,但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医疗、保健用药需求量猛增,加大了对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许多野生资源开采严重,造成物种消亡或濒临灭绝。为了更好地保护中药材资源,他在该校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药王山上,将从各地收集到的1200多种植物药种质资源迁移至山上,其中90%以上是岭南中药材品种。《图谱》分解表药、清热药等20类,每味药物的内容大多包括正名、别名、来源、性味、功能、主治等6项,还配以原植物彩色图片。
一个“就地”保护,一个“迁地”保护,“药圃老园丁”徐鸿华保护中药材资源的眷眷之心,在两本书上尽显。
据粗略统计,徐鸿华学术团队16年来,共正式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本以及单品种栽培技术书籍15本,获得包括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级科技成果奖励共12项。该校有17位中青年教师在跟随徐鸿华翻山越岭、种药研药的艰苦磨练中不断成长,成为中药资源学术领域的骨干力量,其中一人成为珠江学者,12人晋升为教授。还有,30个基地有数十名技术人员在徐鸿华学术团队的实地指导中得到了实惠。
到了晚年,一直以一颗炽热的心去传帮带中青年教师的徐鸿华,对该校关工委开展“青蓝工程”的意义心领神会,积极参与其中。从2009年起,他应该校中药学院关工分委的邀请,担任青年教师和辅导员导师,经常与青年教师和辅导员座谈交心,用自己作为一位“全国模范教师”的为师之道,对青年教师和辅导员们言传身教,帮助一位位青年教师和辅导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校区“四化”服务科研科普
200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进入广州大学城的高校之一。在规划建设大学城校区的时候,年届古稀的徐鸿华众望所归地担任该校大学城校区绿化药化工作规划小组组长,为新校区“四化”,即绿化、药化、美化、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际上,该校大学城校区提出“四化”建设目标,就是从徐鸿华早年提出的校区绿化规划建设“三化”结合理念延伸而来的。
1975年,由华南农业大学一个系的副主任调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接受筹建该校药学系(后改称中药系)重任的徐鸿华,先从“药圃园丁”做起,学校要求他先把药圃管起来。该校当时只有三元里校区,称作“药圃”的,被一条校道分成两片,不但规模小,而且环境差,改造、建设、维护难度都很大。徐鸿华知难而进。西片以盆栽为主,几百种中草药植物摆放在一块块架设起来的水泥板上,井井有条,生机盎然;东片种上了降香、沉香、檀香等,成为重要的“香”气横溢的南药栽培研究基地。当两片药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师生面前,徐鸿华的校区绿化规划建设能力也被学校领导发现。他进一步提出“绿化、药化、美化”的“三化结合”方案,得到学校领导的批准,并被授予全权负责校区绿化规划建设工作的重任。于是,校园里,芒果路、榕荫路、红棉路等一条条药味十足的校道出现了。
有了三元里校区绿化规划建设的宝贵经验,徐鸿华把伫立在大学城校区的两座山头视为宝贝。但在占地70万平方米、计划建成50万平方米房子的新校区建设初期,重点放在建房上是可以理解的。此时,徐鸿华也把眼光盯在必须与房子同步建设的校道上。
与时俱进,“三化结合”发展成“四化建设”,“文化”怎么体现?2003年6月28日,徐鸿华参加该校大学城校区绿化药化规划座谈会。他提出,文化需要积淀,三元里校区有的,大学城校区也应该尽量有,让在校学生在校园里可以随处学习辨识中草药,让广大人民群众进入学校校园,犹如走进一个中药公园。于是,该校大学城校区教学区校道名称慢慢定格,环校路分成4段,和4个出入口通往环校路的4条道路,分别命名为榕荫路、芒果路、红棉路等,并在相应校道两边陆续栽种了榕树、芒果、木棉等。
2007年,该校大学城校区房建工程接近尾声,徐鸿华认为“造山”的良机来了。他向学校申请120万元的经费得到批准,1号山、2号山分别命名为时珍山、药王山的方案也得到认同。他这样想:中药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是按药用植物种类来学习的,时珍山就按药用植物种类来分类种植;中医药学生的《中药学》,是按药效来学习的,药王山就按植物药的药效来分类种植。
时珍山、药王山建成以后,既成为该校学生学知识搞科研的重要场所,更成为向其他高校和远近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中医药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这两座山,是设在该校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延伸的室外场所,人们到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接受中医药科学普及,一室内一室外,一标本一植物,一具体一生动,相得益彰,令人流连忘返。
据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提供的数据,仅2015年第一季度,就有28个国内外团体共组织1900多人前来参观,其中中山大学药学院3批共128人,华南理工大学37人,南方日报小记者团两批83人,广州市朝阳小学80人。
以身作则扶贫助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工委2009年倡导建立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会,徐鸿华义无反顾地兼任关工委扶贫帮困助学工作组组长,负责筹集关心基金的具体工作。
徐鸿华首先带头捐款。2009年6月5日,该校关工委向全校离退休老同志发出《每人每月拿出十元钱帮助贫困学生过难关》倡议书。从那时算起,到今年第一季度,总共70个月,徐鸿华捐款18次,总额7000元,平均每月100元。他个人捐款的金额不是最多的,但捐款的次数则是最多的。
徐鸿华出生于广东梅州一个贫困小山村,小时候曾因生活难以为继而两度辍学,是政府的助学金和老师、同学的不断接济让他完成学业。所以他深深感到,力所能及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徐鸿华想,校内的老师,特别是已经离退休的老同志,虽然生活过得去,但大都远远达不到富裕,动员他们捐款助学,以此凝聚全校离退休老同志关心下一代的力量还可以,要较大程度地帮助家庭贫困学生解决问题,还得动员社会的力量。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他长期以来提供岭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技术支持的广东南台药业有限公司。2010年5月4日,该公司决定捐款3万元,在该校设立关心下一代南台药业助学金。该公司董事长说:“我们捐款帮助一些经济上暂时有点困难的同学,是因为深受徐鸿华教授的影响和感染。如果我们这么一点微薄之力,能够对同学们成长成为像徐鸿华教授这样受人尊敬的优秀人才发挥一点作用,那就太值得了!”
徐鸿华就是这样,动员企业家捐资助学,总是把捐款的企业家请到助学金颁发现场,让他们深刻感受解囊相助的重要意义,还清楚自己的捐款花到哪了,更加觉得钱花得值,花得开心。也是徐鸿华动员,在该校设立关心下一代美善堂助学金的美善堂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也陆续捐款。
目前,两家企业向该校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会捐款89万元,占该基金会迄今为止的社会捐款162万元的55%。徐鸿华为该校关工委扶贫帮困助学撑起了“半壁江山”。
6月1日上午,在重庆铜梁区维新镇杨柳村山坡上,30多位留守村民忙着在砂仁地里除草、施肥。“这6个坡有500多亩地,全部种的是优质砂仁,是镇里引进一家公司流转土地发展起来的。”区农委负责人介绍说。
目前,全区中药材生产投入超过2亿元,种植面积已突破3万亩,既盘活了撂荒地,又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还解决了至少5000名留守农民家门口务工问题,中药材开发成为增收致富新产业。
地处重庆渝西地区的铜梁区是劳务输出大区,常年在外务工的青壮劳动力在20万左右。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加,农村撂荒坡地不断增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区农业部门转变观念,把中药材发展列为了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盘子,引进城市资本反租土地规模开发中药材生产。
南城街道西来村地处海拔500多米的六赢山上,宽阔的土山和山地气候为发展中药材创造了条件,街道引进业主建起枳壳基地,经过几年发展,现枳壳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枳壳基地。同样是地处山区的蒲吕街道青山村,引进业主反租2000亩山地种植金银花,产品供不应求,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发展金银花增收致富。
目前,全区开发的中药材面积已逾3万亩,品种有灵芝、百合、黄芪、砂仁、车厘子、药用玫瑰、药用牡丹、金钱草、芦笋、丹参、姜黄、黄栀子、柠檬、使君子、粉葛等20多个品种。区镇因势利导,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公路、水利、人行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导帮助建起一批药材专业合作社,带领入社社员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中药园的开发助推了乡村旅游。区内蒲吕镇玫瑰园、侣俸镇牡丹园、南城街道桂花园建成后,区镇先后办起赏花节,每年吸引了上百万游客前来赏花踏青,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