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0日载梁华龙先生《“发于阴”“发于阳”是指风寒风热》一文,认为《伤寒论》第7条“发于阴”“发于阳”的阴、阳是风寒邪气和风热邪气的代指。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发于阴”“发于阳”应是指病位而言,即病发于阴经、病发于阳经之义,而不是指邪气的性质。
风热不恶寒
目前普遍认为:伤寒、中风为风寒,温病为风热。《伤寒论》第6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说明“不恶寒”是风热证的特征。对此,梁华龙先生解释说:风热表证发展可不恶寒,但初期必是发热、恶寒并见,故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既然风热表证只有初期恶寒,那么以“发热恶寒”作为风热的特点,便有悖于仲景给温病(风热)下的定义。笔者认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论述的不仅仅是风热表证,应囊括外感风寒、风热的三阳证,而以风寒为主。
风寒也发热
梁华龙先生认为:风寒表证初期有发热,也有未发热,但必定恶寒,故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从《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来看,风寒表证未发热是尚未发热,不等于“无热”。桂枝汤、麻黄汤是治疗风寒表证的主方,在《伤寒论》中应用广泛,如第12条、13条、54条、95条桂枝汤主治的病症中都有发热,35条麻黄汤证亦有发热;其他治疗风寒表证的方剂,如第23条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有发热,第27条的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有发热,第38条的大青龙汤证也有发热。既然风寒表证多数有发热,那么以“无热恶寒”作为风寒表证的特点,便完全错误了。
“寒入里为痞证,热入里成结胸”
梁华龙先生认为:要真正理解“发于阴”“发于阳”中的阴、阳所指,必须要与《伤寒论》第131条综合看待。《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同是误下,形成结胸和痞证截然不同的结果,说明其原始证候不同,即“寒入里为痞证,热入里成结胸。”
梁华龙先生上述论述看似有理,然而事实上,《伤寒论》并非如此机械。如《伤寒论》149条说:“伤寒五六日……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里说的是,小柴胡证误下后既能导致结胸,又能导致痞证。并不像梁华龙先生在解释131条时说的那样,只有“寒入里为痞证,热入里成结胸”。既然“寒入里为痞证,热入里成结胸”不是规律,那么以此来推断“发于阴”“发于阳”的阴、阳是风寒邪气和风热邪气的代指,也是站不住脚的。
《伤寒论》判断疾病成因的句式
梁华龙先生说:“第7条是太阳病表证的成因,‘发于阳’、‘发于阴’是对太阳表证发病成因的概括,这里的阴、阳应该是指病因属性,寒邪属阴,热邪属阳。发热恶寒者,是风热阳邪致病;无热恶寒者,是风寒阴邪致病。两者是对寒、热邪气致病的概括,不应该是单纯指风寒邪气。”
笔者认为,把“发于阳”说成是风热阳邪致病;“发于阴”说成是风寒阴邪致病,不符合《伤寒论》行文格式。
《伤寒论》在论述病因的时候多用判断句式或反问句式,如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46条“太阳病……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这里的“此为……”“所以然者……”等,均为《伤寒论》论述病因的常用句式。而梁华龙先生把“发于阳”“发于阴”说成是对太阳表证发病成因的概括,这在《伤寒论》中没有相同的句式佐证,属于孤证。
“发于阴”“发于阳”是指病位
“发于阴”“发于阳”是表示疾病处所的句式,即病发于阴经、病发于阳经之义,也可以理解为病发于三阴、病发于三阳的意思。
《伤寒论》269条说:“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这里的“阳去入阴”就是由阳经传入阴经的意思。《伤寒论》270条说:“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此处的“三阳”“三阴”与“发于阴”、“发于阳”的阴、阳都是病位,指阴经、阳经,而不是指外感风寒、风热邪气。正如钱天来说:“发于阳者,病入阳经而发也;发于阴者,邪入阴经而发也。”
“发于阴”“发于阳”的意义
《伤寒论》以六经(三阴三阳)作为辨证纲领,第7条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又是六经中的总纲,即以阴阳统帅“三阴三阳”。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前一个“恶寒”是表证恶寒,是麻黄汤、桂枝汤的适应症(见于《伤寒论》35条、54条);后一个“恶寒”是里证畏寒,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主方(见于《伤寒论》353条、317条)。
关于恶寒和畏寒的区别,一般认为:恶寒是指病人怕冷,加衣添被或近火都不能缓解。畏寒则指病人怕冷,加衣添被或者是接近火取暖能够缓解。
总而言之,三阳病多表证、热证、实证,因而以“发热恶寒”为特点,性质为阳证,病位在阳经;三阴病多里证、寒证、虚证,所以以“无热畏寒”为标志,性质为阴证,病位在阴经。而第7条的意思是说,以“发热恶寒”为主证的疾病,多为病在三阳;以“无热畏寒”为主证的疾病,多为病在三阴。文字清晰,医理昭然,与全书主旨并无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