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互相联系,其主体是“独特的卫生资源”,其根基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因为离开了医疗卫生,中医药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不会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不具备原创性的科技优势,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走向未来。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医药必将改变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也必将影响人类对于自身健康关注的重点,通过治未病,管理健康,调理亚健康,治疗不健康,全方位养生保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014年1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前作出重要批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把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未来价值进行了高度概括,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这五种资源优势互相联系,其主体是“独特的卫生资源”,其根基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因为离开了医疗卫生,中医药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不会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不具备原创性的科技优势,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走向未来。
中医药的原创性,是其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内在因素。因为中医药看世界、看人体、看健康、解决疾病的方式方法,都不同于西方医学。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说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这也是从中医药的原创性进行论述的。
WTO对健康的定义体现中医理念
7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不仅作为发起国之一成立了联合国,而且单独倡议,后与巴西一起发起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这在人类健康事业的历史上是一次创举,在健康概念之中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成立大会的开幕盛典在旧金山市歌剧院隆重举行,中国代表团团长宋子文的机要秘书施思明先生见证了这一庄严的时刻,他既有外交才能,也有深厚的医学背景,他注意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宪章》中,只字未提卫生工作,也没提及要建立一个国际卫生机构。因此,施思明先生萌生了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的构想,当然,起初他设想的只是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卫生机构,具体的准确名称是在后来的运作过程之中,才被确定为“世界卫生组织”。
为了顺利通过自己撰写的草案与文件,施思明先生把巴西代表团加上,以有助于得到广大拉丁美洲国家的选票。中国和巴西代表团采取步骤,由各自的外事办公室向各国代表发出照会,要求他们支持决议,并邀请美国政府以东道主的身份确保大会在其领土上举行。他提交的议案是用声明的形式写成的,这个决议最终被联合国大会接纳并得到了压倒性的支持,为建立世界卫生组织奠立了基础。
施思明与精神病学者布罗克·奇索姆密切合作,撰写《世界卫生组织章程》,他对健康的表述是:“个人精神上满足和情绪上的健康,是人类和谐关系的要素”。后来经过反复斟酌,在世界卫生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而要具有完好的身体素质、精神健全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健康医学”与“疾病医学”不同,与“精神归教堂,肉体归医院”的西方传统也不一样,“完好的身体素质、精神健全和和谐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医的学术理念和传统。
医学是健康的工具而不是主宰
在人体与医学的关系之中,中医认为人是健康的主体,医生、医学是人体健康的帮助,而不是主宰。《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中医有一系列帮助人体维护健康的养生之道,也有很丰富的保健技术。在诊治的过程之中,中医非常注重了解人体的正气,以邪正斗争的盛衰决定治疗措施的选择。扶正祛邪,维护脏腑功能,恢复人体的阴平阳秘,促进气血的运行,利湿化痰,去瘀生新,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西方医学“人是机器”的观念仍然居于支配地位,不仅严重忽视人体自身维护、恢复健康的能力和人的精神作用,而且在这种医学观念指导下,各种对抗疗法、替代疗法、切除疗法大行其道,把医学对健康的作用夸大化了,也不恰当地预言了医学对人体健康的干预效果。“科学成就健康”貌似崇尚科学,其实质也是把技术作为人体健康的主宰,不恰当地将人体异化为被支配的地位。“精细检查,依靠外力努力对抗”的医学理念,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灾难性结果,严重拖累世界经济发展。
人的复杂性在于其整体性
世界科技进步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微观领域的了解,西方医学借助于这种研究方法,将人体“破碎化”“碎片化”看待,“目无全人”的解剖微观化研究,首先丢掉了人的精神作用,人与天地万物的联系也难以在解剖刀下体现出来,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也不能用物理化学指标明确表示,而且,人的主观感受都被判定为肤浅的“症状”,只把“物质的根据”作为“硬指标”衡量,于是就有了很多“综合征”“症状待查”,以及不属于疾病的“亚健康”。
生命起源于细胞,单细胞生物直接面对环境,全方位感受天地万物对自身的影响,其“健康”与否不仅与自身的结构有关,更要看环境是否适合自身存在。人类进化出思想,能主动适应环境,但是并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天地万物时时刻刻影响人的健康,整个时空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整体观”绝对不能局限在身体之内找平衡,而必须把生命放在天地四时相应的变化之中去考虑,这就是人体生命复杂性的体现。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中医论述脏腑功能的时候,把人体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进行叙述,把四季、五方、万物的因素都与人体联系起来,建立了藏象理论。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是“时空化”的方法,药物的温热寒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都富含着时空的元素,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把握健康,因此推崇“辨证论治”。
中医依靠模糊集合走向清晰
中医药诞生于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其对世界的了解主要靠肉眼观察,靠感官体验,但是我们不能说用望远镜、显微镜看到的才是科学,用肉眼看到的不属于科学。世界真实的状态往往是模糊的,这不仅因为物质无限可分,人体生理病理的精确度不可穷尽,还因为一切的物质存在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的健康状况更是瞬息万变,每个细胞同时都进行着分解与合成,人的健康状态绝对不是几个固定不变的数据。
西方医学追求数据精确,只知道药物可以作用到分子靶点,还没有达到分子之下的水平。数据的无限精细、海量化,让人难于把握。古代中医处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微观世界,具有不同寻常的大智慧。《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把握世间万物,有的时候数据越多、越精细,就可能越失真,用显微镜观察蒙娜丽莎的画像,得到的只是油彩的数据而不是蒙娜丽莎如何美丽。如果用体重多少微克、身高多少微米、面色黑白多少像素来介绍一个陌生人,你很难把他从人群里找出来,而按照高个子、中年人、白皮肤、戴眼镜、穿黑呢子大衣等模糊数据的集合去寻找,却可以很快就把这个人从人群里分辨出来。老农挑西瓜、村妇看家门,运用的都是模糊识别,而不是具体数据判断。这就是“象数之学”的形象识别法,也是模糊集合判断。一个物体只属于一个模糊集,不同的模糊概念加在一起就走向了清晰。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形象思维是中医的法宝,它从形象清晰的角度研究事物。一个合格的中医依靠模糊集合,绝对不会用桂枝汤治疗麻黄汤证,也不会用小柴胡汤治疗承气汤证,不会把气虚说成血虚,也不会分不清虚实寒热表里。
辨证论治无缝对接“治未病”
疾病医学的诊断讲求排他性的“硬指标”,但是疾病达到被诊断的“标准”需要很长的过程,在早期“不被诊断”的阶段用药,往往被视为“没有根据”的乱用药。在这个意义上说,疾病医学排斥“治未病”。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西方医学不一样,是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立论,只要人体有痛苦,不论它是外邪引起的,还是自身体质、生活造成的,皆属于病态,都可以获得医学的帮助。
中医主张“正气夺则虚”,《素问·经脉别论》说:“生病起于过用。”《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中医的健康观是动态的,绝对不是某个限定的数据。
“治未病”是以维护健康为目的,是中医的健康管理学,“治”首先是治理没有病的身体,然后才是“未病”之时进行预防、保健,有病早治疗,既病防传变,愈后防复发。
“治未病”必须从人的感觉出发,通过体质辨识、证候辨别,维护健康、调理亚健康、治疗不健康,全方位、动态地提供服务,而不是必须经过各种检查确诊之后才进行治疗。
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断,是从疾病的暂时性、可转化性入手的,比如“胸痹”名称的确立,是动态观察病人气血,由畅通而出现暂时的闭塞不通,其原因无论是阳虚气弱推动无力,还是痰浊瘀血阻滞不畅,只要经过“辨证论治”消除了证候,就解除了闭塞,也就治好了胸痹。尽管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还可能有粥样斑块存在,只要不再有胸痹的证候,就不属于中医诊治的着力点了。当然反复发作的胸痹,不能因为证候的缓解而宣布胸痹已愈,而必须巩固治疗以便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对于西方医学确诊的其他疾病,只要有证候(症状与体征)存在,中医就可以通过辨证论治,以“状态调整”影响患者疾病的“形态变化”,从而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一个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症状,中医以突出的一个作为病名,这个学术特点常被诟病,以为中医诊断浮浅,说不清疾病的本质。其实,在中医看来病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治疗尽早消除这些以症状为代表的疾病,中医抓的是病机,症状、病名都是切入点,不是诊治之中最关键的部分。一个个症状都先后被消除了,自然就治愈了疾病。
因此,辨证论治是从恢复健康入手,依靠四诊发现疾病,经过辨证找出根源(病机),经过千方百计(“杂合以治”)之后,消除证候、症状,恢复健康,维护健康。靠着几千年积累的经验,中医可以驾驭化学成分极为复杂的天然药物,也可以整合各种非药物疗法,帮助人体恢复健康,这些诊疗措施都是“环境友好型”的。因此,中医属于低碳环保的医学体系,也是生态的医学体系。
中医必将影响未来人类健康生活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
中医药独特的卫生视角,动态的健康观念,个体化的诊疗思想,低碳环保的实用技术,综合治疗的技术路线,充分展示出中医药“历久弥新”的巨大未来价值。
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医药必将改变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也必将影响人类对于自身健康关注的重点,不是尾随“既病”被动治疗,而应该根据自我感受保持精气神的完满状态,通过治未病,管理健康,调理亚健康,治疗不健康,全方位养生保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