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是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35年前我跨入南京中医学院大门,幸运地成了他的学生,从此有机会能够伺诊左右,亲聆他的教诲。记得徐景藩给我们上脾胃病课时,有些课程我们在本科时已经学过,但徐景藩的讲解非常生动、细致,旁征博引,补充了很多课外的东西和个人的学习体会、经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他讲脾时引用了《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说明中医不仅对脾的生理功能有认识,而且有解剖学的知识。徐景藩的课是同学们最爱听的课之一,没人缺席。平时他常对我们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读书就会思路不广,难以解决复杂疑难问题。当医生也必须善于积累,善于总结,受益终身”。“勤者多劳,劳者多能,能者多勤。”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就必须多劳多勤。我考上全国优秀临床人才时,徐景藩已年过八旬,但仍欣然接受我再次请他当指导老师的要求,为培养我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首先要我抄写了一遍《金匮要略》,然后对《金匮要略》《内经》等进行了逐篇讲解,使我获益匪浅,在批改我的论文时,不顾年事已高,不仅对论文内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做了认真修改,令人非常感动,在徐景藩的帮助下,我的理论和临床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每想到此不禁泪湿衣襟。
学习中医为乐,学术成果累累
熟悉徐景藩教授的人都知道,从青年时代开始,他便随身携带一本朴素的笔记本。他走到哪儿带到哪儿,那上面是密密麻麻、一页一页的小字,一点一滴、一本一本,持续不断地记载着他大半辈子的心血。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满了病案、读书心得和文摘。早年是用毛笔写的蝇头小楷,已装订成册,成了非常漂亮的“线装书”。后期是用钢笔或圆珠笔记录的重要诊疗活动,当徐景藩拿出他早年书写的医案和抄录的《金匮要略》时,那工整的笔迹,漂亮的书法,令人惊叹不已,书页虽黄,但历数十载,依然保承得那么完好。
徐景藩常说:“我一天不看书,心里就不踏实。”他对自己有个要求,那就是在60岁之前,晚上不看娱乐电视。业余时间他总是在不断地汲取知识,坚持温习中医的经典名著,每周都要到图书馆查阅医学现代研究进展,还做大量笔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的学习境界,深深印入我们心中。
徐景藩既能勤学博采、发皇古义,又能衷中参西、融会新知。在研究中,以临床为基础,结合动物实验,重视开拓中医诊疗事业。在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理论与治疗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撰写了《徐氏论医集》《脾胃病医疗经验集》等3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他的诊疗经验和创制的方剂被收载于《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等书中。他所主持或指导的研究消化病课题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四等奖一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三项。
医者仁心,爱的奉献
江苏省中医院建院初期,病床多、医生少。他一人主管30多张病床,大多收治的是肝病和内科杂病患者。同事们回忆,那几年繁重的医疗任务使他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他昼夜工作,一个月中常常有半个月在病房值夜班。凡经他诊治的重症病人,他都要负责到底,即使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也要叮咛再三或电话问询。他身体有时不适,就暗自服点药坚持应诊。徐景藩教授常对医务人员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多贴近病人才能增长知识。”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他把整个身心都融入了中医事业。
他诊病认真细致,重视病史及现症的全面分析,除施以中药内服外,尚推崇中医外治疗法及心理疏导。即使病人再多,他也从不敷衍草率。他常说:“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就应当像春蚕吐丝一样无怨无悔。”
恩师徐景藩已驾鹤西去,但徐景藩的高尚医德、伟大奉献精神和学术思想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