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医医院

   武威,古称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五凉古都”之称。在医药界,武威更是以一部汉代医药简、一贴“祖师麻膏药”而声名远播。自古以来,武威人民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造就和孕育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医名家,积淀了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如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盛开着一朵杏林奇葩——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医医院。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来到凉州区中医医院的风湿骨病科,仿佛置身于一个中医特色疗法的博物馆。医务人员正在用温针灸、火龙灸、蜡疗、熥药、小针刀、药浴、熏蒸等名目繁多的中医适宜技术为病人服务。
 
    按摩大厅里,两排按摩床上有12个病人正在同时接受中医师的推拿按摩治疗。在铺灸室,有3个病人正在治疗床上接受治疗。护士在他们的脊背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生姜泥,生姜泥上面再铺上一层艾绒,点燃后艾香随着烟雾飘散在整个房间,屋顶上的抽烟机不断地将烟雾抽吸到外面……
 
    一位正在做治疗的小伙子对另一位病人说,去年,他腰酸背痛,浑身都觉得不得劲,这里的医生为他做了一个疗程的督脉铺灸,效果非常好。今年,他特地再来做一个疗程的治疗,巩固一下疗效。
 
    院长曹生有介绍说,医院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风湿骨病科的37项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到全院20个病区,在每个科室都建立了中医治疗室,各病区都能开展中医药治疗及针灸、推拿、拔罐、中药浴、火龙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医院每月将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和中药使用率作为科室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来督促科室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中药使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综合服务。
 
    营造院内中医文化氛围
 
    走进凉州区中医院,一股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迎面扑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修德精医,厚积薄发”八个鲜红的大字,中间镶嵌着由阴阳双鱼图构成的凉州区中医院院徽。右侧楼面上的“传承中医精髓,孕育品牌特色”12个红色的大字,是凉州区中医院的办院宗旨。走进风湿骨病科古色古香的杏和堂,针灸鼻祖皇甫谧的半身雕塑像、中医养生知识和图片,圣贤们的四季养生格言吸引人们驻足观赏……
 
    医院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编印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读本》《医院文化建设手册》等书籍,利用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制作中医科普知识宣传牌,介绍历代名医名家、中医药历史文化,还将宣传中医四时养生的保健常识、特色疗法镶嵌在走廊的椅背上。医院创办了《凉州中医》院报,为全院医务人员提供中医药文化交流的平台。
 
    仁、和、精、诚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更是凉州区中医院人信奉和遵守的共同理念。通过打文化牌,回报给凉州区中医院的是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提升,献给患者的是更加温暖贴心的服务,催生的是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
 
    建设有潜力的中医专病专科
 
    作为凉州中医药事业的龙头单位,凉州区中医医院集中优势力量,打造重点专科,从人才培养、设备建设、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实行政策倾斜,相继建成6个重点中医专科。其中,内分泌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医药专科建设单位,内分泌科、风湿骨病科被甘肃省卫生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医药专科,脑病科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医药专科建设单位,肺病科、心病科、骨伤科被市卫生局确定为武威市重点中医专科。全院已形成了中医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创新能力较强的专科发展局面。
 
    风湿骨病专科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走中医特色之路,开展了推拿、按摩、中医药罐、火罐、刮痧、牵引、铺灸、火龙疗法、药物热疗、小针刀、中药熏蒸、中药药浴、胶原酶融合术、骶管注射治疗、银质针疗法等37项中医适宜技术。吸引了武威市周边县市的许多群众前来就医。一些在武威工作和旅游的外国人也前来此体验中医特色治疗。 
 
    2010年,全省中医药进基层现场会在凉州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等领导,对医院重点专科给予高度赞扬。现场会之后有60余个省内外医疗卫生单位到该院参观学习。 
 
    培养有影响力的名中医
 
    培养中医药特色专科人才是中医院兴院的根本大计。凉州区中医医院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先后选100多位优秀青年中医到河南风湿病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国内知名中医特色医院学习和深造。涌现出一大批中医专病专科方面的临床人才。 
 
    医院还十分注重发挥名中医的带头引领作用,大力开展中医师承教育和中医学经典活动,组成了以甘肃省名中医曹生有,甘肃省基层名中医陆兴沛、郑月萍为代表的名中医专家团队。专家们要求青年中医熟记经典条文和经典方剂,并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去。全院有33名青年中医师接受中医师承教育,其中已有18名考试合格,在临床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技术屡起沉疴
 
    家住凉州区高坝镇阳春村的青年农民李某,2010年在新疆打工期间患感冒后留下了一种奇怪的后遗症。他的脖子僵硬,不能灵活左右转动,只能抬头仰面朝天,却不能低头。而且还患上了严重的顽固性失眠症,每天只能睡眠2~3个小时。经多家医院住院治疗后无明显效果,只能依靠西药镇静剂维持短暂的睡眠。
 
    2014年3月,李某听说凉州区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治疗疑难杂症有办法,他在父亲的陪同下找到了该科刘禹峰主任。刘禹峰采用小针刀配合穴位埋线疗法为他进行治疗。仅仅经过一次治疗,李某的脖子很快就能上下左右灵活自如地转动了。
 
    经过5次小针刀配合埋线疗法,李某的脖子僵硬症被完全治愈,失眠症也大为减轻。现在,他用的西药镇静剂用量减少了一半,口服中药酸枣仁汤每天能够睡眠8个小时,精、气、神充足,状态良好。
 
    心脑同治是中医脑病科的一大特色。该科主任赵宝元介绍,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窦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病,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西医以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茶碱类治疗,但停药后效果常不能维持。凉州区中医医院脑病科的医务人员应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附子细辛加味汤,从温通心肾入手,为患者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症,常能取得较为持久的满意疗效。
 
    对于肠梗阻患者,常规来讲要采取手术治疗才能解决问题。但凉州区中医医院内二科医生郭建强却不这样认为,他信心满满地说,肠梗阻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不排气等四大症状,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用中医大承气汤加入附子、干姜、小茴香等温里类中药给肠梗阻患者熬汤灌肠,大部分患者的肠梗阻都能被解除。
 
    73岁的张奶奶平日患肠粘连,近日因肠梗阻发作住进了凉州区中医医院。老人因年龄大体质弱不愿接受外科手术。郭医生用大承气汤配合温里散寒类的中药煎汤灌肠,患者经治疗后感到腹部温热,肠中鸣响,排出大量粪便。腹透X线片显示,液平面消失,肠梗阻被解除。
 
    助推中药剂型变革
 
    凉州区中医医院中药饮片品种达500余味,中药房普遍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和中药颗粒剂,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患者。医院还积极研究、开发、利用中药制剂产品,投资50万元进行中药制剂室的净化处理,目前医院已能生产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4个剂型,32个品种。其中8个品种被批准在全省各医疗机构统一调剂使用。
 
    同级医院治疗费用最低
 
    由于凉州区中医医院广泛使用中医药技术,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在这里得到了发挥, “看病贵、看病难”的困局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吸引了大批患者前来就诊。该院医务科副主任张文军介绍说:“农村患者在凉州区中医院住院治疗,住院起付线比同级医院降低30%,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费用实行全额报销。凉州区中医院2014年1~10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新农合报销比例已稳步上升到80%。”

上一篇:中医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甘肃名中医 石坚 张振濯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