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处理医患关系为我们留下很多可借鉴和学习的东西。从医生方面来讲,古代的医生更重视自身的医德修养,提倡通儒道,存仁心。当然,不只是儒,是泛指道德。许多医生都重于扶危济困,广施义诊。
据说孙恩邈到汉中行医,正值瘟疫流行,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孙恩邈在这里施医舍药,救活了不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药王庙,流传至今。药王庙的对联“坐虎针龙成正果,忠君爱民赴瑶台”,更体现出孙思邈的民本思想。难怪一般经营医药的人家都供仰他,就是普通的市井百姓家也有供奉药王的。在陕南不论是佛教庵庙、道家的观,还是儒家的孔庙都有药王孙思邈的一席之地。
许多地方特别是在农村,医生和教师是最受尊敬的人。直到现在老百姓都会自觉地还清欠药店的钱,赖谁的账也不赖医生的账,这就是对医生的尊敬,在医患关系里体现出患者的诚信。
明代有个叫万全的儿科医生,他坚守一个信念,对待患者,一视同仁,竭诚尽智,悉心诊疗。他也要求患者信任医生,配合治疗,不要朝秦暮楚,甚至找借口刁难医生。他认为,医患之间要相互信任,密切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效果。
有一次,一个和他曾有矛盾的胡姓人,来求他给自己的独生儿子看病。原来,这个胡姓人自觉与万全不合,就请了几个医生给儿子看病,但效果不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来求万全的。万全不顾个人恩怨,悉心诊治。因患儿久病缠绵,但有好转,那胡姓人救子心切,又换了医生。但万全不走,要等新医生开出方子,他看了以后才决定走与不走。他掌握患儿的病情,胡家只此独子,治病心切也在情理之中,医生的职责就是为患者治病,仅此而已,不管胡家如何误解、误会自己,但救治患儿重于一切。
果然,新来的医生处方不当,万全力阻服用,但胡家不听,结果患儿服药后病情急转直下,命在旦夕。无奈,胡家又去请万全,经万全悉心诊治,患儿逐渐恢复了健康。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医患关系是多么的重要。
历史上有不少名医大家,他们都十分重视医德的修养和业务功底的精湛。明代医学家徐春甫就时常告诫弟子,学医就得专心致志,做到至诚至精,要修礼仪讲义德,医者为人看病是人命关天,必须要做到专于心,精于勤。
明代名医龚廷贤,是《益世保元》一书的作者,他在书中反复强调搞好医患关系和保证医疗效果的重要性。他认为,作为医生,存仁心,治病救人是第一性的,不能受个人好恶、关系好坏、钱的多少影响。作为医生,他要求患者选对医生,紧密配合,治疗过程中按医生的吩咐服药。他还把医患关系编了一首医家十要和病家十要的通俗易记的歌谣。
医家十要是:存仁心,通儒道,精脉理,识病原,知运气,明经络,识药性,会炮制,莫妒忌,勿重利;病家十要是:择名医,肯服药,宜早冶,绝空房,戒恼怒,息妄想,节饮食,慎起居,莫信邪,勿惜费。这十个方面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参考价值。
这里所说的医患关系是历史上的医患关系,那时的医是指个体经营的中医。古今虽然治疗方法、药物不同,但医患关系还是大同小异,精心施治、讲究医德是亘古不变的,信任医生、尊重医生也是患者应该的、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