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学术思想研究是继承中医、发展中医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入重点领域,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方法的总结研究作为优先主题,科技部“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相继设立科研专项。由此,名医学术思想传承由自发的个体行动,逐渐形成规模化效应,成为院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我们在名医学术思想传承过程中,立足于医院发展,将名医学术传承服务于临床,与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相结合,注重名医效应,突出中医优势,提升了品牌质量,增强了中医院综合竞争力。
重点专科 体现医院核心竞争力
中医专科是组成中医院的基础单元,是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载体,而重点专科则是龙头,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是中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中医专科建设,是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竞争中的生存之本。专科建设有别于学科建设,专科建设更贴近于临床,专科建设的内涵是医疗质量建设、人才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基地,与学科建设紧密相连。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应对临床、科研、教学起到一定的引领、示范效应,落脚于优选学术方向、提升学术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加强中医人才团队培养等,并引入相关竞争机制。
河南省中医院积极开展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并成功申报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充分发挥名医学术传承,可起到启源、促建、联动效应,突出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提升品牌质量,增强中医院综合竞争力。
名医学术传承 利于重点专科建设
重视名医学术传承,有利于中医重点专科特色形成、专科人才队伍建设、学术水平提高等。
利于重点专科特色形成
重视名医学术传承工作,对重点专科建设启动及专科特色形成有促进作用。如我院在建的各专业重点专科建设,学术脉络清晰,以名老中医学术特色为核心优选专科方向,进而形成特色诊疗方案,开发协定处方或院内制剂。国家级重点专科心病科,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其中,冠心病的诊治方案来源于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的学术经验,注重标本兼治,开发五参顺脉胶囊等院内制剂,临床疗效卓著;心力衰竭的诊疗方案来源于河南省已故名中医孙建芝教授,注重益气温阳活血,协定处方心衰康颗粒,已形成中药上市产品。依托于名中医学术思想,有利于凝练学科方向,从而形成专科特色,围绕名医、名科,使得“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方、方有专药”,产生品牌效应。
利于重点专科人才团队建设
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中,人才团队培养是关键要素之一。专科水平的高低受限于其人才的水平,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提高,建设一支基础扎实,学术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的中医人才团队是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形成“老、中、青”结合,大胆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形成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结构,形成中医人才的梯度建设。我院的名中医传承工作与重点专科建设并行不悖,依托名老中医传承平台,由重点专科中青年骨干形成继承团队,团队成员有学科带头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等,与重点专科人才梯度建设形成互补,有助于增强中医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中医临证水平,全面推进中医重点专科建设。
利于提高重点专科学术水平
中医诊疗方案的梳理、验证、应用既是重点专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又是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我院在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注重两者的结合,围绕名老中医擅治病种及诊治经验形成诊疗方案,经梳理、验证、完善,与专科建设诊疗方案结合,进行临床实践,如脑病科眩晕病、头痛病、中风病诊疗方案来源于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立忠、李鲤教授,注重虚、痰、瘀辨治,开发了萸竹定眩丸、蠲痛丸、消痰通络丸、血管软化丸等院内制剂,既突出了中医药诊治特色和优势,规范临床辨证论治,又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形成以名老中医经验为指导的临床实用、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诊疗方案,提高重点专科学术水平。
利于找准科研选题的突破点
重点专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科学研究建设,科研以临床为基石,是临床的提炼与升华,好的科研选题应与临床密切相关,进一步促进临床学术水平的提高。我院在科研选题中,以重点专科优势病种为重点,围绕名中医经验优选研究课题,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以重点专科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为平台,以专科及师承梯队为基础形成合作攻关团队,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如,心病重点专科承担的“基于水液代谢理论研究心衰康及其拆方对心衰大鼠AQP2水通道蛋白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即围绕河南省已故名中医孙建芝教授应用心衰康的经验进行选题;“毛德西教授诊治冠心病经验研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围绕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诊治冠心病经验进行选题。这种基于名医经验的科研项目,有利于聚焦目标,双向转化,在继承中探索、创新,并逐渐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
利于学术流派思想的继承与形成
由于中医院校制教育的推广,师承模式一段时期淡出主流教育体制,使部分耳熟能详的流派发展受到一定冲击,出现断代或消失,中医流派是以名中医学术传承为核心,源于某一地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明确传承脉络,当代仍拥有一或多名主要传承者,具有独特学术思想与独到诊疗经验的中医文化和学术现象,重视名医学术传承,有利于流派思想的进一步继承,也有利于名中医学术传承的规模化、地域化,进而形成新的学术流派。围绕学术流派来建设专科,可形成独到的诊疗特色。如上海龙华医院的石氏伤科,以伤科名医石筱山先生为主要奠基者,经50余年的传承,形成了连续多代、规模较大的流派建设,形成石氏伤科临床基地。河南中医学院针灸大家邵经明教授,师承承淡安先生,从医5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弟子,其治学特色鲜明、学术影响较大、临床疗效显著、传承梯队完备、辐射功能较强,2012年“邵氏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被批准为首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河南洛阳正骨医院的郭氏平乐正骨技术,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传承,其系统的理论,独特的临床操作手法及正骨系列药物,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并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
实施关键 在于传统中医人才培养
在当代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处处可见名中医传承与重点专科建设的互动,其根基在于两者都以发扬中医药学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实施关键在于传统中医人才的培养。重点专科建设与名中医传承都要求进行高水平、高层次、多梯队的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为名中医传承提供场所、设施、人员等,名中医传承则促进重点专科建设发展,在提高临床疗效、凝炼学术方向、提升学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给予拓展。
名中医传承最终将形成学术流派,这种师承过程为重点专科建设培养了中医人才、提高临床疗效、增加学术深度;而重点专科建设则为师承建设提升高度,增加普适性,进一步提炼、深化、创新,并推动中医学术理论的完善与践行。在这一过程中,应特别注重重点专科建设或传承始终围绕名医学术或流派特色、优势,进而保护流派特征,形成规模,建设人才梯队,促进学术交流,并进一步发扬、阐释,形成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