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古代名医原始资料 学医形式学医年龄学医动机

编者按:国医大师可谓中国中医药界的至尊荣誉。50年以上从业背景、精湛医术和仁者医德,是获奖者的最基本要求。国医大师荣誉已经成为中医药界的精神丰碑,他们是中医药界学习的榜样,也是中医人才成长的标杆。基于此,本报联合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所教授余俊英、江西省岐黄国医书院副院长刘英锋,以数据统计的形式,对古代名医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评选的第一届、第二届国医大师进行对比,从中梳理出中医大家成才的相对普遍规律,或可为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调查对象

本次数据统计,涵盖古代确有其人、史实相对完整、生平可考据的名医大家22人,以及第一届、第二届国医大师各30人。分别对其年龄、学习动机、学习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类和数据统计。

(说明:古代名医原始资料,可参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续集》。第一届国医大师原始资料,可参见本报2009年系列报道。第二届国医大师原始资料,可参见本报2014年5月29日第二届国医大师候选人主要成就简介特刊。)

本版图表支持:长春中医药大学宣传部

不论古代与现代,都不是单一形式学医,或自学兼从师,或从师后又通过正规的学院进修,或科班出生又经过名医指点,大都有多种学习经历。自学成医也并不是完全的无师自通,而是以书为介,拜名医为师。许多自学者,都曾或多或少通过寻访名师得到指点。

第一届国医大师大都是通过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但是后来的工作生涯中基本都有过在医学院系进修的经历;反之,第二届大师中大部分是通过学院教育科班出身,但是在从医的过程中也有不少跟过名师。

记者点评:根据统计可以看出,成才方式虽然有多种,但不可忽视的是老师的重要性。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中医教育过度依赖学院派,学院的老师不一定会治病,民间的高人又不能很“顺利”地成为老师。即便是在民间拜高人为师,考执业医又需要本科医学教育及医院工作等硬性条件约束。总之,这方面中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还有很多需要改善、探索的空间。

根据资料所得:古代名医的学医成才与年龄关系不大,或少而学医,或老而为之。自幼学医的多为秉承家传,如陈自明、张从正、张介宾、叶天士等。也有成年始习医的,如孙思邈、李杲、李时珍等。更有中年之后转而攻医的,如皇甫谧42岁因患风痹及苦聋而触发了他学医的决心,朱丹溪45岁从师于罗知悌,喻昌近50岁才专攻岐黄,潜心医道。

由上表可见,国医大师开始学医年龄偏小。第一届国医大师平均值是14.8岁,第二届国医大师则是17.8岁。其原因在于第一届国医大师大部分是出自于医学世家,通过师承方式学习,因此学医年龄比较小,第二届国医大师科班院校教育出身的居多,因此学医年龄稍大。

记者点评:学医年龄在很多人眼里很重要,比如目前个别人士对于非医攻博的“非议”之声,首先就以年龄说事。年龄固然重要,但事物是普遍联系、主要次要矛盾与共的,悟性、兴趣、机缘等等一样很重要。我们认为,国家应该为热爱或有志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各界人士,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积极探索多元的培养路径,给他们一个公平发展、机会均等的学医环境。

根据资料,第一届、第二届国医大师资料不全。仅有古代名医数据。排名第一的是学识渊博,第二是医德仁心,第三是以儒通医,临床经验名列第四。

记者点评:中医的博大之处是什么?我们常说中医药文化,但我们几乎没说过西医药文化。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特有的农耕生存方式,构建起天地人和生活观念。中华民族对于道德、仁爱、处事、生死的观念,都体现在中医药文化中。中医人才培养,中华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至为关键。

古代名医学医动机多样。根据统计,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行医济世、功名难成、谋生学医、对医学有兴趣、救治亲友、秉承家传。根据此前公开的信息,第一届国医大师数据比较全,而第二届大师只有10人具有此类信息。

记者点评:看来,自小在家学环境中熏陶对于成才很重要,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有学医兴趣的人,往往能更为坚持、钻研。中医教育,首先是人才教育,人才教育关键是筛选可塑之才,而对中医有着强烈学习意愿者,应该是考察的重要因素之一。否则如果一个高材生纵然能力再高,却对中医没有一点兴趣和爱好,毕业后改行,对他个人而言是损失,对国家来说更是浪费。


两届国医大师开始临床年龄对比
两届国医大师工作地对比 记者点评:两届国医大师工作地对比发现,国医大师都以北京居多,但第一届占30%,第二届占20%。第一届其次为江苏和上海,第二届其次为天津和江苏、四川。仍有7个省(区、市)没有国医大师。
记者点评:第二届国医大师学历整体上比第一届国医大师高,这可能和第二届国医大师大多接受的学院派教育有关。
两届国医大师平均年龄对比
 

上一篇:读《全息汤新励》有感

下一篇:中药煎糊了还能喝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