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下,祖国医学迎来空前大好机遇。中央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省部共建等,三地形成合力,必将推动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此,提出两点建议:
打造京津冀中医药文化圣地
京津冀有悠久的中医文化历史积淀,更有雄厚的中医实力,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把京津冀打造成中医圣地。
河北内丘是扁鹊的第二故乡,有保存完好的扁鹊庙,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作为扁鹊诞生地的鄚州,尚保留一座扁鹊庙。如今,扁鹊文化深入人心,香火鼎盛。
“金元四大家,河北居其半”,寒凉学派刘河间,易水学派张元素,补土学派李东垣,都在河北。另外,还有中西医汇通的大家张锡纯、王清任等,都是贡献巨大的杰出医家。
京津冀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名医辈出,流派纷呈,不愧为中医圣地。
安国尚有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药都,有以岭、神威等实力厚雄的药厂,完全有资格、有能力把京津冀打造成中医文化圣地。
当然,各地发展尚不平衡, 须借京津冀一体化的东风,形成合力,全面规划,建设真正的集中医药文化、旅游、种植、加工、研发为一体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基地,进而推动经济建设。
创建京津冀高端培训基地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中医振兴同样靠人才。我们的培训目标是高端人才,是学科领军人物。
当前,由于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中医面临空前的大好机遇,但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此非危言耸听。学术思想的混乱、萎缩、异化是中医队伍面临的问题之一。
怎么办?当溯本求源。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读经典,做临床”的号召,无疑是中医传承发扬的正确道路。凭借京津冀的雄厚实力,形成合力,建立高端培训基地,造就中医领军人物,使中医更好地传承发扬。
•强化优势医疗资源,树立河北中医品牌
•建立三地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源共享机制
•加大重大疾病和疑难病方面中医药专家合作力度
•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养生文化产业
•助推安国中药都建设
中医药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大局中,河北中医药相对于京、津两市,具有以资源换产业的优势,以存量接技术的需求,以增量调结构的动因。
立足实际,发展坚持三原则
强化协调发展,优化机制强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强京津冀中医药发展一体性;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进中医药“六位一体”全面发展;发挥政策驱动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协同发展。
立足自身发展,固本强基提能力。以筑牢网底和强化县级为重点,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做强重点专科为跳板,强化优质资源辐射和带动力,打造具有河北省特色的中医服务品牌。
注重借势发展,吸附承载挖潜力。立足全省现状,明确河北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空间和首都城市中医医疗功能的疏解空间;丰富合作方式、拓展交流平台,配合北京城市就医压力疏解;积极对接京津优势专科,引进中医药技术、人才和管理等优质资源。
正视困难,五方面推进发展
推进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是一项涉及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的重大改革和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面临着“利益主体固化、政策壁垒明显、合作方式单一”三块“硬骨头”。尽管河北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诸多障碍和问题客观存在。
一是区域有别。三地不仅在社会福利、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区域间差别明显,而且在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二是政策各异。三省市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新农合等医保统筹层次、保障水平、管理体制和制度存在较大差异。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医师多点执业以及执业资格互认等政策,需要进一步衔接和规范。
三是信息不通。河北省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总体滞后,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收费系统各为专网、结算票据各不相同、报销比例多种多样。医疗机构间缺少信息交流共享渠道,异地就医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文书格式、医疗责任等有待明确。
四是标准不一。北京市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医务人员报酬等均高于河北,给合作办院、异地办院带来一定困难。
五是机制不畅。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涉及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组织协调、支持保障、管理运行、互动共赢等机制亟待建立。
破解这些障碍和矛盾,既是实现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的必然环节,也是三省市首当其冲的共同课题。
着眼实际,五角度进行探索
基于以上原因,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大的规划出台之前,建议先按照“地域上先近后远、项目上先易后难、推动上先点后面”的原则,推动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更符合当前实际。重点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合作帮扶。强化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廊坊市中医院血液病等优势医疗资源与北京、天津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深度合作,树立河北中医“品牌”。建立北京、天津对河北环京津的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等12所中医医院的对口支援机制,力争三年帮扶建立一批在当地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专科,有针对性地就地消化转诊京津患者。
二是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合作力度。在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建立三地“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源共享机制,打破地域限制,互拜名医为师。在中医临床骨干培养方面,北京、天津市在已有基础上,为河北预留更多进修培养名额;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等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方面,建议京津冀三地逐渐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师资培养、培训方式、考核标准。
三是深化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合作。建议京津冀三方加大对中医药在重大疾病和疑难病方面中医药专家合作、专科攻关和科技研发合作力度。每年在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时,选择10项左右开展三地科研合作。同时,积极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加大对河北中医药科学院在中药资源与开发等方面的帮扶,力争将其建成“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北分院”。
四是共同谋划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产业。到2020年,预计京津冀三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接近2千万。建议利用河北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重要原材料成本低廉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集养老康复、妇幼保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健康养生文化产业,缓解京津两地养老压力,改变大众健康观念,改善人们健康状况。整合京津冀中医药特色的养生文化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推动京津冀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五是助推安国中药产业发展。在目前北京同仁堂、天津天士力等中药生产企业落户安国的基础上,建议北京、天津协调更多医药企业参与安国中药都建设;鼓励京津有关医疗单位加强与安国药企的对接,实现“产、供、销”一体;希望北京、天津相关科研机构扶持河北中药科技创新和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开发以及中药饮片标准化制定等,促进河北省中药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