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纯德(1917-1984),字秉洁,河北蔚县人。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山西著名中医专家,有山西中医临床“北门”之誉。在应用经方治疗慢性疑难杂病,尤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银屑病、肿瘤等方面颇具见地,疗效显著。曾任山西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常务理事、山西雁北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门纯德任职于大同医学专科学校,至辞世前是山西唯一中医副教授。于1978年率先创办山西省高等中医专科教育,培养数千名中医高等专业人才。在山西中医学术界德高望重,誉满医林。在50多年临床实践中,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为各地患者义务诊病数十万人次,留下800余本、数千万字的临床诊疗笔记,记录了数万疑难病例的诊治过程。一生忙于诊务,所留医著大多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主要有《中医学基础》《中医治疗学》《名方广用》等。其中《名方广用》已被后人整理出版,并多次再版。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至今仍被学界广为引用,有的还被编入全国统编教材,其“兴阳法救治疑难重症”“联合方组论治慢性病”“方精药简治疗杂病”等宝贵经验流传至今。
杏林高士 仁心永志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局动荡,战乱频仍,民生凋敝。门纯德自学校毕业后,虽有一技在身,但所学难为所用,加之幼年即目睹乡亲父老生活艰苦,尤其病痛缠身却无钱医治的困窘与无奈及庸医误人害人的悲惨情境,遂奋而倾志岐黄,钻研医道,以济世人。家乡有一老中医,年近古稀,膝下无子,藏书丰富。门纯德求知若渴,慕名向老人借阅医书。长此以往,老人见其确属爱书护书之人,便将毕生所藏悉数相赠,并勉励其精研医术,以悬壶济世。门纯德过意不去,遂将家中供奉神佛及祖先之锡器悉数变卖,将所得送与老中医,方才接受这些医书。当时仅17岁的门纯德,凭借老中医赠与的医学典籍,开始了自学中医之路。此后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无论酷暑寒冬,他都孜孜以求,从不懈怠。
在苦读数年后,于1937年正式行医于乡里。时逢抗战爆发,不久蔚县被日军占领。其间,他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军追捕。母亲与妻子为保护他,拒绝说出其行踪被打成重伤,几日后相继离世。遭此变故,他不得不身背医书异地行医。面对战争中为疾病所苦的民众,他愈发潜心钻研,勤于实践,十几年临证不倦,终成当地名医。
精勤实践 勇于创新
在数十年临证中,门纯德将经方运用自如,亦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古方不经变通则难以治愈顽疾。因此,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将前人所创方剂进行大胆化裁,并运用药证经验将各种药物进行组合,从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自拟方。如治极度神经衰弱所致精神错乱之“木耳羹”,治斑秃及各类虚风脱发证的“生发丸”,治消化性溃疡的“活胃散”,等,其中以“芍药钩藤木耳汤”运用最为广泛。
“联合方组”是门纯德的又一大创新。通过数十年对慢性疾病演变规律摸索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门纯德掌握了一套治法,并弄清了许多疾病病理转化的前后次序,悟出另一种君臣佐使观,即方剂之间的君臣佐使,创造出方剂与方剂主次相应、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轮服方法,临床上娴熟地运用于各种慢性疾患的治疗。
在谈到创立联合方组初衷时,门纯德曾于1983年对学生们说:“我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对慢性病、疑难病逐渐摸到了一些规律。尤其是近十八九年来,外地患者较多,跋山涉水,费尽周折。为方便患者,我在诊断后往往同时开几个方,嘱其轮服。经多年实践,自觉在疗效上有很大提高,且我认为运用联合方组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被动到主动、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我在临床上并不是对所有病都运用联合方组,如一些外感病、急性热病和一些危重病,特别是婴幼儿的一些疾病,我从不用联合方组。其原因是,这些病证证候单纯,变化无常,转归迅速,不易掌握规律。假如对以上病也用联合方组,不仅不妥当,而且是极其错误的。” (李霞 门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