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切”中命脉能树学科威望

  ●在经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学科的默默无闻、守株待兔无异于自杀行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懂得如何运用信息渠道传播推广学科,不懂得如何与现代新兴学科接轨,不懂得怎样将学科优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传播推广开来,换来的就只有默默凋零、独自枯萎。

  ●一门技术能绵延千年而经久不衰,得益于她的文化内涵,中医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技术完美融合的体现。以“四诊”的方式审度中医药文化研究,拟在未来的研究中致力于从文化层面展现中医之美、创新中医语言、完善中医知识体系、树立学科威望,从而让中医药优秀的理念、先进的技法、可靠的方药为人熟知并理解。

  得益于时代,得益于国富,而今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崛起。正应了《管子·牧民》那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也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行而逐步风靡。然而,中医药文化研究并非单纯的应时应景之研究。这样一个研究乃至学科的兴起至渐盛不仅是时代所需、社会所需,也同样是中医学科得以进一步发展与传播的根本基础。

  因此,笔者作为中医药高校的一名工作者,多年来不仅致力于中医学自然科学层面的研习与探究,更一直积极坚持对中医中药的文化层面进行反复探讨、不断研究。因为笔者坚信,对于拥有诸多属性的中医药学科来说,其学科依托的不仅仅是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技术开发和实验探究,其精神、器具等文化属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唤醒百姓认同、唤起他觉认可的重要内容,也相对更为重要的决定了这样一个学科能否昂首阔步、畅行无阻。

  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目前仍有诸多行业内外人士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不懂中医学的人认为:“你们中医中药在实践中越来越不中用,所以就开始拿文化说事”。事实恰恰相反,正像笔者曾经反复提及的那样,在如今人口日益庞大的社会,往往有许多所谓的高精尖医学技术反而给人类健康埋下隐患、挖了深坑——杯水车薪的医疗资源大量被投入却也不断被浪费、积极起作用却也不断产生污染;医源性、药源性的疾病猛增不仅使得居住环境的大生态日益恶化,也使得人类健康的小生态处处受到威胁。 在这样的情形下,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返璞归真”、崇尚“预防保健”,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反思“现代医学”,甚至反思“科学技术”。因此提倡“绿色、和谐、预防”的中医中药愈发为广大百姓所推崇,也在新时期的健康领域应对百姓更高层次的健康要求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与优势。而中医中药的这些优势却恰恰源自于中医药文化高瞻远瞩、整体全面的理念和精神。

  而许多行业内部的人士亦有不同看法,认为:“医药的作用就是治病救人,实践上的巨大成功就是学科推广的最好途径,谈文化则是幼稚的学科推广方式。”笔者亦不敢苟同,要知道,在经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学科的默默无闻、守株待兔无异于自杀行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懂得如何运用信息渠道传播推广学科,不懂得如何和现代新兴学科接轨,不懂得怎样将学科优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传播推广开来,换来的就只有默默凋零、独自枯萎。与古时候的狼烟四起、硝烟弥漫不同,新时代的战争往往是信息的强势入侵伴随着文化的润物无声。悄然间人们评判学科的范式渐渐异化,无形中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慢慢改变,最后只剩下传统的中医人在自圆其说、孤芳自赏。因此,在这样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金子不会总发光”的时代,理应有中医人用先进的中医药文化武装学科,让我们优秀的理念、先进的技法、可靠的方药为人熟知并理解,最终才能不负时代赋予中医人的传承使命。

  笔者以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广就是一个唤醒认同、唤起“他觉”的过程,愿以中医诊断的“四诊”比喻来粗论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的四条途径与要求。

  “望”之大美则感而受之

  得益于中医的美感,古往今来中医学才能在各个时期面对不同人群都能够焕发出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在坚持科学探究中医药的过程中,我们也绝不能摒弃这些与美息息相关的中医学文化特色,并进一步创新出符合新时代文化气息的中医之美  

  “美”是人为感觉最为直接、最为亲切的感受。笔者以为,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美的东西是普适、亲切而易于接受的。而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如果一味注重科学探究而过度倚重中医的细化、量化,也就忽略了中医之美而阻断了人们对中医立体的感官享受。

  毫无疑问,传统的中医是美的,早有学者就中医之美形成著作,较为详细地探讨了中医的美学特点。笔者以为,中医之美概而言之体现在五个方面——医德之美、理念之美、技术之美、方剂之美、药学之美。简述其内容,首先就是中医大医精诚、博亟医源、济世活人、仁心仁术等精神构筑的至高的医学道德之美,是现代医学相对不能比拟的,而这一医德之美本就是中医学历代医家反复提及、尤为重视的医学前提,也理应是今天我们在中医中药推广传播、学科构建过程中需要格外加强加重的内容之一,中医医德的至善之美理应成为学科特点而为人所熟知,美德的感召不仅是医学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大众对于医学的好感源泉。而“理念之美”体现在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和谐之美、辨证论治的个性之美以及未病先防的预见之美上,和谐之美是中医在医学探索过程中努力追求的身心机体的完整之道和人与自然的亲近之道,个性之美是中医学面对个体差异而不断做出医疗调整的客观合适之道,预见之美则体现了中医学重视预防的保健之道。这些理念的美丽之处就在于为人类健康指引了一条积极良性的正能量之路,应当是中医药文化人着力提倡并积极推广的。技术之美、方剂之美及药学之美大抵包括传统保健、针灸推拿等各类技巧的动态美感,方剂配伍、药物组合、处方之法等方药实际用途背后的深远寓意,以及方名功效、药物性味等命名的言近旨远,都应当是中医药文化人着力保留的中医的美感特征。

  得益于上述中医的美感,古往今来中医学才能在各个时期面对不同人群都能够焕发出强大的文化认同感。现如今,在坚持科学探究中医药的过程中,我们也绝不能摒弃这些与美息息相关的中医学文化特色,并进一步创新出符合新时代文化气息的中医之美,才能进一步让人们能“望”其大美感而受之。

  “闻”之共鸣则喜闻乐见

  中医应当发出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语言,才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学问。这就需要我们懂中医、用中医的行家里手参与到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工作中来,用深入浅出、执简驭繁而形式活泼且符合时代文化特征的语言文字诠释中医的理论、方药  

  “闻”在中医诊断中有两层含义,指的是“听其声音,闻其气味”,在这里笔者主要指中医应当发出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语言,才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学问。

  学术不应是仅仅封藏在少数人金匮里的要略,理应雨露众生、润泽人间。而中医,往往就是因为其晦涩难懂的术语、艰深奥义的道理使得其传播难上加难。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深入,大批中医药文化科普读物的产生使得这一情况稍有好转。但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现今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普遍停留在俯瞰比照、仿古考据、分割肢解类的浅文化范畴,往往脱离了中医学的时代人文背景、核心实用价值,因此层次相对不深。笔者深以为然,凡事都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深入中医药理法方药的内涵、不能结合中医药时代人文的背景而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探讨、诠释和创新,就只能留于表浅而不知所云,也自然不可能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且学术价值较高的中医药文化内容,更不可能传播推广中医药真正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懂中医、用中医的行家里手参与到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工作中来,用深入浅出、执简驭繁而形式活泼且符合时代文化特征的语言文字诠释中医的理论、方药,才能让中医中药成为百姓们所喜闻乐见的学问。

  在这一方面,西方文化也有值得借鉴之处,许多西方科学家在谈论严肃的科学问题时却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方式和新奇的语言形式,像《细胞的礼赞》《水母与蜗牛》《寂静的春天》等著作就是优秀的例子。中医学的文化创新也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历史、人物的故事上,也理应将其科学内涵用更为先进的文化语言展现出来。

  不厌其“问”才心服口服

  中医“稀里糊涂”治好病的时代已然一去不复返,我们会不断面对知识水平不俗的各色人等对于中医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情形,势必要求中医人有能力把中医解释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信息爆炸、网络发达,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所掌握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前所未有地呈几何数量增加。因此,我们中医人面临的普罗大众不再是浑噩的白丁,而是为数不少的精明“鸿儒”,也因此中医人会时常面对人们对于中医或道听途说或质疑抨击的各样问题。

  即使是在古代,对于中医高手也有着“上知天文,中通人事,下知地理”的全面要求,那么今天,我们的新中医就更不能偏坐一隅、妄自尊大了。不仅对于中医学本身的内涵外延、理论实践能够尽量全面掌握,对于西方医学乃至医学学科外的知识也应广泛涉猎、全面汲取。这是一个触类旁通、由博返约的过程。中医“稀里糊涂”治好病的时代已然一去不复返,我们会不断面对知识水平不俗的各色人等对于中医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情形,势必要求中医人有能力把中医解释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某一问题尚未有科学论断,也应当有能力用历史、用文献、用数据、用事实把中医的问题描述得尽量明白清楚。这一能力往往就取决于学识的渊博、文化的积淀和语言的运用,这也是新时代对于我们中医人的高要求。在这样的情形下作为中医药文化研究者,或雄辩或缄默或糊弄都不是传播学术的正道,而是不仅要能说会道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还得不厌其问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以理服人,才能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康庄大道。

  “切”中命脉能树学科威望

  中医人不仅仅要有一方一技之巧,还应拥有中医药文化的大视野、大高度,才能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全局安排,也才能进一步切中全社会的健康现况命脉,并从中医药角度出发有效地贡献力量,树立学科威望  

  面对日益庞大的人口,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与人们的健康问题息息相关、唇齿相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减轻健康难题,也就能够相应解决诸多社会难题。正如笔者曾经所言:中医药文化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起个漂亮的名号或喊个响亮的口号上,而是在学科应用、社会需求的关键时期能够切中发展的命脉而凝练理论、升华理念、形成思维、制定策略来应对实际的健康要求和疾病倾向。

  中医人要有懂技术、会方法的人来治病救人、施医布药,也要有人来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在这个层面上来讲,中医人就不仅仅要有一方一技之巧,还要拥有中医药文化的大视野、大高度才能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全局安排,也才进一步切中全社会的健康现况命脉并从中医药的角度出发而有效地贡献力量,从而才真正能树立学科的威望。中医中药的文化中孕育着许多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沿用至今依然能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现如今医疗行业仍然有着诸多热点难题,如医疗保障力度问题、医疗资源分配问题、医患纠纷关系问题、医疗费用昂贵问题等,我们中医药行业应当在解决诸多的医疗乃至社会难题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甚至可以大量代入中医药文化中诸如“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等理念形成专门的医学政策来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健康难题缓解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特别强调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八个字,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于中医药文化研究的要求,把中医药文化的理念与特色同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才是这一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才是树立学科威望、唤起百姓认同的重要途径。

  一门技术能绵延千年而经久不衰,得益于她的文化内涵,中医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技术完美融合的体现。看看我们这个富足的时代,任何优秀的产物都有着优秀的文化作为基础——人人热衷的苹果、三星等智能手机,不仅科技强大,外观的简洁、界面的精彩都与设计者的文化意识息息相关;《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的精美大气,是导演将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的食物用独特的文化方式包装而呈现的;优秀的企业有出类拔萃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产品有卓尔不群的品牌文化,文化成为了物质、技术与时代、人群乃至社会紧密衔接的坚实纽带。在现代中医药学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医药学术推广传播的过程中,在中医药文化唤起认同、唤醒他觉的过程中,我们作为当代中医人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笔者以“四诊”的方式审度中医药文化研究,拟在未来的研究中致力于从文化层面展现中医之美、创新中医语言、完善中医知识体系、树立学科威望从而为唤起全社会人群的“他觉”而贡献力量。

上一篇:临证莫忘肝气虚

下一篇:中医学的开窍法 开窍诸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