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开启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新时代

  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成为现今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人类古代文明知识体系。然而,中医学创立的以“证候”为核心的独特诊疗体系,却在现代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看似复杂、模糊的的中医证候理论,居然可以用建立现代数学模型的方法表达出来!这一发现可以破解证候动态演变的规律,建立起证候“四特征五阶段”辨证新方法,并有希望重新开启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新时代。 

  “证候问题”变为“证候难题”

  证候是中医学诊疗体系的核心,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知识创新的核心。因此,证候知识的创新与证候理论的发展,成了带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的中医证候方面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证候自身的复杂性、模糊性、动态性等问题,要想认识清楚证候内在动态演化的规律,是非常困难的,以至于昔日的“证候问题”变成了今天的“证候难题”。由此,证候理论作为中医学认识人体疾病变化机理的核心,作为中医理论体系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成了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瓶颈问题。

  破解证候“立体结构”是关键

  半个多世纪来,尤其是从“七五”到“十一五”期间,围绕“如何把人体疾病变化的规律”认识得更为清楚这一中西医共同关心的关键问题,国家有关方面持续支持中医证候基础的科学研究,一直企图破解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并以此来揭示疾病和证候的关系,以促进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

  王永炎院士和他领导的课题组将证候具有动态演变性这一复杂性分解为“内实外虚”、“多维界面”、“动态时空”、“高阶多维”等特性,并提出了运用复杂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20多年前,我们课题组从现代物质结构观的角度,提出了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的新理论:人体隐态系统和显态系统的理论假说。运用该理论假说做指导,推证出证候自然过程中的4个特征和5个阶段,即脉象舌象特征、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特征、脏腑络属形体官窍荣华功能紊乱特征、脏腑络属形体官窍荣华变形特征;证候的4个特征在其自然过程中表现出了5种组合,反映出的是证候的5个阶段。为此,课题组先后陆续发表《人体隐态系统和显态系统》、《证候动态演化子集合的理论推证》、《论证候的五种基本存在形式》等相关学术论文11篇。这一研究成果为揭示证候的动态演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揭示证候理论的数学科学内涵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证候的4个特征和5个阶段反映出的是证候的发生规律,而证候的发生规律,取决于构成证候四诊构成要素的发生规律。

  剖析构成证候的四诊构成要素的发生规律发现,四诊构成要素发生表现出的4个特征和5个阶段,恰好符合数学的拓扑学理论,并可由此建立起中医学证候理论的现代数学模型。这一发现表明,古老中医学的生命之树常青,源自本身的科学基因。

  围绕中医证候结构和病证关系的研究问题,课题组先后发表了《中医学证候理论内蕴的拓扑结构研究》、《中医证候的结构化研究》等相关学术论文36篇,并获得2011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二等奖。

  建立“四特征五阶段”辨证方法

  我们对于证候的研究,从早期的脾气虚证候一个证型,逐渐开展到脾胃系的全部单一证型,又拓展到心系的全部单一证型、心脾系的复合证型。运用中医证候的数学理论模型,建立起了中医证候“四特征五阶段”临床辨证新方法,并且成功运用于临床,使辨证论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积累了15万多例相关患者案例资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研究资料的积累,中医证候和现代生物学指标的内在关系逐渐凸显了。课题组着重开展了脾气虚证候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的病证关系的探索研究。通过6万余例胃镜患者的检查资料和证候分布特征研究数据,初步明确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特征是发病始于脾气虚、终结于脾阳虚证候,并从胃镜望诊、器官病理、组织病理、细胞病理、分子病理等层次上,揭示了脾气虚证候的生物学量化指标,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证候的数学模型,建立临床更适用、更准确的中医证候辨证新方法。

  围绕中医证候的病证关系和生物学基础研究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2012年1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47万字学术专著《破解中医证候数学之谜——心脾证候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中医学的今天,在呼唤新的学术流派;中医学的发展,在呼唤理论创新与突破。但新的学术流派要产生,必须从临床实践中汲取营养;理论创新与突破,必须以临床实践作为源泉和基础。不断深化对中医证候结构的认识,是理法方药知识创新的动力和支点。从破解证候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入手,建立起证候“四特征五阶段”辨证新方法,有希望重新开启中医学伟大实践的新时代。

上一篇:伤食可从郁治

下一篇:学好中医 首先要对中医感兴趣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