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药对服用时间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而言,大多数中成药宜在饭前服用,但如果是含有一些对胃肠有刺激性或者带有消食作用的药剂,就应当调整到饭后服用了。此外,补益药、驱虫药宜在空腹时服用;镇静安神的药剂,在睡前半小时吃疗效最为明显;治疗慢性病的丸、散、膏、丹、酒剂应该每日定时送服;如果患的是急性疾病,服药就不要去拘泥于这些时间限制了。
中药汤剂通常将一剂分为二服或三服。病情紧急时可以选择一次服,有时根据需要,可隔四小时左右服用一次。如遇特殊情况,亦可一日连服两剂。另外,像治疗温病的退烧药可以选择一天数次;通便、清暑的药剂,有的可以煎汤代茶饮,这就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了。 还有一些特殊的药物,对服用时间和方法很有讲究,比如需天明前冷服收效好的“鸡鸣散”,补肾阴的药,宜黄昏服”等,都是为遵循自然界与人体之间阴阳平衡消长规律而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疾病部位不同,服药时间也应有别。比如治疗胸膈以上的,宜在饭后服药;治疗胸膈以下疾病的,则宜在饭前服药。但无论饭前饭后服药,都应略有间隔,1-2小时为宜。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非常讲究,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冷服效果更好。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冷服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腹泻或呕吐。
就方剂的名称来看,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中药方剂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
中药送服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中医热证多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喝药一般须冷服;而寒证表现为畏寒、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喝药一般须热服。但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出现如“真热假寒”证(热到极限,表现为寒的假象)时,应以热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变化;如属“真寒假热”(寒到极限,表现为热的假象)时,则应以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否则,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格拒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这在中医治病法则中属于反佐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