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招生,报考河北中医学院第一志愿新生数量显著增加,录取分数线档位超出预期。“这反映了河北中医药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也体现了河北中医学院恢复独立设置后焕发出新的活力。”河北中医学院党委书记王洪感慨地说。
推进资源整合,理顺工作秩序,启动校园建设,布局发展方略,河北中医学院干部职工度过了紧张而忙碌的一年。“我们肩负着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为河北中医药跨越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河北中医学院院长孔祥骊表示。
中医药高等教育亟待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培养新一代“真正的中医”。日前,记者到恢复独立设置刚满一年的河北中医学院采访,在感受这所学校在历史发展新阶段昂扬向上新气象的同时,也了解到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探索和举措。
培养真正的中医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一份中医药事业发展文件的批示中强调,“中医的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核心在培养真正的中医”。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河北中医学院调研时要求,学习借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建设发展经验,结合河北实际,博采众长,乘势而上,搞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医药发展关键在人才,而目前河北中医药人员队伍数量和质量与跨越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十分突出。多年来,中医药高校毕业生的中医专业能力常遭到质疑。王洪认为,其背后是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与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的矛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其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是师承教育。中医药高校要把现代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起来。”
河北中医学院组建之初,学院领导班子就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让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如何通过师承教育提升临床经验,如何把师承贯穿到中医教育的始终等问题。回顾历史,梳理现状,河北中医学院明确了思路,以“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的“真正的中医”为目标,强化师承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开办中医教学实验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北中医学院2014级新生,将有机会获选进入中医教学实验班。学生入学第一年即可跟师临床。相对目前中医高校普遍在三年级开始临床实践的教学模式,是一次大胆的突破。
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高维娟介绍,学校十分重视实验班的改革探索,对入选学生素质有明确要求。“须经过一个学期的观察,遴选对中医具有浓厚兴趣、中医基础理论扎实的优秀学生作为培养对象,纳入实验班”。
实验班是突出临床实践的“小范围实验”,在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之后,将普遍推开。新生入学后,即进行分班分组,“大班学理论,小组去师承”。并将限定老师带学生的数量,增加学生跟师学习时间,培养诊断开方的经验与自信。
在着手实验班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的同时,河北中医学院也开始搭建实施师承教育的网络平台。将借助石家庄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中的100多家“国医堂”和“国医馆”,让学生跟随基层社区名中医进行日常门诊学习。社区中医师须经考核培训,并经名老中医把关,理论、临床和医德“三过关”,才能成为临床带教老师。
不仅如此,学校还将增设教学医院,在全省范围内建成教学医院网络。依托这一网络,学生的学习、师承、实习均可在相对固定的医院或社区门诊完成。学校还将适时地安排理论教学课程,“让中医教育不受课堂教室的限制”,理论学习和师承培养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经过跟师临床阶段,学生可以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校进行提升式学习,再回到临床跟师,体会验证,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培养多层次中医药人才
河北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年4月决定省局共建河北中医学院。“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促使我们肩负使命,千方百计培养多层次中医药人才,满足中医药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王洪说。
中医药发展需要领军人才。为此,河北中医学院出台鼓励和扶持政策,以科研工作为载体,推进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以来,该校申报立项国家自然基金、省厅级科研课题大大超过以往,并有一项课题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提升河北省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该校与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培训项目对接,陆续开展了“河北省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项目”、“河北省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项目”、“河北省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项目”、“河北省杏林千人培养工程”等项目。
针对社会需求,该校新增康复治疗学、中药资源开发、医学影像技术3个本科专业和药学等3个专科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更加丰富,开设了针灸推拿外语实验班,以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
孔祥骊介绍,该校正在着手规划设计,推进实施河北省中医诊疗示范中心、中医药研发中心、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医药健康推广中心4个“中心”建设。依托这些“中心”,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加大中医药知识文化传播,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在河北中医药事业的跨越发展中凸显“人才高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