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外出游玩归来,精神焕发,神采奕奕,一改以往回来后疲倦的容貌,也没再听见他喊一声累。我感到很纳闷就好奇地问他:“这次回来感觉你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和以前的旅游有什么不一样吗?”原来,朋友是参加了窗外户外运动俱乐部组织的特色“心理旅游”,收获不一般。
把心理活动带入旅行
初闻“心理旅游”,我很是不解,后来在朋友的叙述中才明白。心理旅游,又称心灵之旅,是近几年在我国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除了一同游玩的组团成员外,身边还多了一位或数位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大家在畅游大自然中敞开心扉、相互交流,面对山水说心事,在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疏导和调理。
心理疏导获能量
问起心理旅游和一般普通的游玩有什么不同,朋友笑着说:“十分不同。往常的游玩,总是拍拍照片,看看景色,没有什么太多的收获。但是心理旅游,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它是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将休闲旅游与社交训练、心理辅导相结合,给参与游客带来深度的身心放松,以缓解心理压力。心理旅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调整心理状态的过程,目的是要通过这个过程来达到逐步调整个体的价值观。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当中,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放松,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可爱的一面,在“玩”中恢复心理能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初衷
一般来说,只要行程安排合理,心理疏导恰到好处,参与者一般都会有较大的收获。但是,我们也不能期望短期的旅游会彻底地改变一个人。参与者在心理旅游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转变自己的认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休息,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心理旅游的独到之处与初衷。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与心理咨询师同游,因为对于日常的心理障碍,不少人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心理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也是提醒我们,旅游甚至其他的娱乐,都应该更注重其精神内核,否则任何休闲也不会带来心灵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