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暑热难耐。虽然如此,可如果在暑季能够根据人体的特点,调理得当,暑季也能成为补益身心的良好时机。暑季的饮食调养是增强人体对炎热气候适应能力、防治中医上所说的暑证、暑湿证的有效手段,并对增强人体在秋、冬季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人体在暑季代谢的生理特点,谈谈暑季养生的要点及适合度暑的饮食,为大家在暑季强身健体提供饮食营养方面的建议。
暑季人体代谢特点
暑热、湿热是暑季气候的特点,人感到浑身湿漉漉的,且特别闷,这是因暑季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所造成的。天气炎热导致毛孔开张,出汗量较大,人体的代谢也进入一年中最为旺盛的阶段,此时的能量消耗也是一年中最大的时期,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较其他季节大为增加。同时,由于高温对人体的温度调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等方面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导致炎暑季节常感到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小便少而黄,身体虚弱或有慢性病的人常会感到睡眠困难,有的人甚至在这一时期会日渐消瘦。中医将人们暑季有时出现的头晕脑涨、心烦口干、胸闷心悸、自感发热(或低热)等现象称为疰夏,就是说人体不能适应暑季炎热潮湿的天气特点而出现的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这种症状多是由于体质虚弱又外感暑热之气所致。引起这种症状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元气不足、津液耗伤、暑湿困脾。元气不足、津液耗伤容易导致机体气阴两虚,暑季高温高湿引起的暑湿困脾会导致脾虚,同时暑热伤肺或脾气虚弱还可导致肺气虚,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不少见。另外,炎炎夏日里,人们常感有口渴多汗、头昏耳鸣、神疲乏力、胸闷心悸、小便短赤等,中医将这些表现称为伤暑。
暑季食物养生原则
暑季宜清补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脾主水谷运化。暑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膳食宜清淡,这样才有助于开胃增食,健脾助运。清补的膳食一般总热量略低,其营养素的构成为两高两低(蛋白质含量宜略高、纤维素含量应较高,脂肪及糖的含量宜略低),主食宜用梗米、麦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米饭和软食(亦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馒头、糕、面包、馄饨、水饺、冷面、蒸饺等),以及各种汤、羹、糊等,副食宜用味酸或性味甘凉的肉类、禽蛋类、水产类、蔬菜类、瓜果类、乳蜜类等食物,并宜用酸甜类调味品。食物烹调应以凉拌、炒、蒸、煮、炖、烩为主,并保证盐分的适度摄入。
少吃油腻生冷 暑季饮食少吃或不吃油腻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适当食用冷饮,能起到一定的祛暑作用,然而不可食之过多。例如,雪糕、冰砖、蛋筒等是用牛奶、蛋、糖等制成,营养虽好,但过食会使胃肠温度下降,引起不规则的胃肠壁收缩,可诱发腹痛、腹泻等症状。又如,各种碳酸饮料、汽水等,大多营养价值不高,多饮会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宜食甘凉、甘寒之品 暑季津液亏损较多,宜祛暑生津为主,辅以滋阴益气 因人体在暑季津液消耗较多,所以暑季应注意清热生津止渴,并且因这一时期暑湿并重,所以日常多食清热利湿、清暑化湿之品。因此日常生活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食品为宜,但应注意,味苦的食物具有能泻能燥能坚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暑季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饮水多,导致湿气易侵入人体。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失常,令运化功能障碍,就会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因此,暑季要常吃利水渗湿的食物,这样能够健脾和胃,脾健则其升降运化功能得以恢复,有利于行水利湿。具有这类功效的常见食物有:菠菜、藕、西瓜、甜瓜、桃子、柠檬、苹果、葡萄、椰子、绿豆、番茄、竹笋、黄瓜、胡萝卜、枸杞苗、豆腐、蛤蜊肉、鸡蛋、牛奶等。另外,常食桑椹、莲子等也能清热除燥。
暑季常用养生膳食
中医养生常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可见食补在健康养生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暑季除了日常注意劳逸结合外,还可在居家时做些具有补益功效的营养膳食,安然度夏。
主食类:芝麻粥、蘑菇米粥、豆腐菜粥、莲子粥、蛋花粥、米油粥、大麦米粥、玉米粥、小麦米粥、赤豆饭、绿豆饭、赤豆粥、绿豆粥、丝瓜粥、绿叶蔬菜粥等。
菜肴类:蒜茸炒茄丝、糖醋藕片、莲子藕羹、清炒丝瓜、番茄炒蛋、笋丝金针菜、生拌芹菜萝卜丝、荷叶粉蒸鸡、柠檬汁煨鸡、苦瓜鸡翅、菠萝汁鸡丁、豆腐蛋、菠菜蛋花汤、赤豆鸡汤、冬瓜肉片汤、金针菜黄豆汤、番茄冬瓜汤、豆腐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