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隆庆之变” 导致太医院废黜按摩科 [1 ] , 推拿 “流落” 民间, 从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因地域、 师承 等多方面的因素, 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各流派在手 法操作、 理论体系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山东一带, 小儿推拿就发展出了三大流派 [2 ] — — —三字经小儿推拿 流派、 张汉臣小儿拿流派及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而 京津冀一带盛行脏腑推拿— — —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 体(以腹部为主)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治疗脏腑 及其与脏腑相连属器官组织疾病的中医疗法 [3 ] , 因此 发展起来了许多脏腑推拿流派。 如骆氏腹诊 [4 -5 ] 河北武邑骆俊昌继承了古代腹诊 法并结合了独特的推拿手法, 通过长期实践, 而创立的 推拿法, 其特点是重视腹诊;振腹疗法 [6 -7 ] 由北京臧福 科创立, 其源自宫廷理筋术中的传统振法, 进过改良逐 渐形成了形气学说为基本理论, 以 “振腹” 为主要操作 形式的脏腑推拿疗法;脏腑推按 [4, 8 ] 乃河北雄县王文根 据 《推按精义》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以点穴手法为 特色, 以三焦气机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推拿法。
而津沽脏腑推拿 [9 -10 ] 源于古法腹部按摩, 其由河 北高阳安纯如所创, 经四代学术传承人继承发扬, 目前 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以按、 运、 揉、 推为手法核 心, 其中又以按法最为关键, 讲究“五层气体、 四种导 疗” 特色补泻;以 “调冲通脉” 为理论核心, 重视俞募配 穴, 强调调整冲脉, 以影响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气血。
1 津沽脏腑推拿手法特色
津沽脏腑推拿将人体的腹部由浅人深地划分为皮 肤、 气血、 经络、 腰肾、 骨骸, 名为五层气体, 并依据手法 运用的轻重缓急而拟定了攻、 散、 提、 带四种导疗方 法 [11 ] 。
1. 1 五层气体
五层气体的划分为:第一层(皮肤), 用力最轻, 以 治病在皮腠者;第二层(气血), 用力轻按, 以治病属气 血者;第三层(经络):用力稍重, 以治病于经脉者;第 四层(腰肾):用力重按, 以治脏腑有疾者;第五层(骨 骸):用力最重, 以治病入骨髓者。同时因人制宜, 所 按之力的大小并无严格规定, 临床施术根据患者体质 而定。
1. 2 四种导疗
四种导疗是根据按法下压、 上提的轻、 重、 缓、 急形 成的不同的补泻方法:攻法即用力由轻而重, 按至第五 层, 使患者双下肢出现麻胀感, 立即抬手, 是为重泻法; 散法即用力按压至第四层, 使患者双下肢出现麻凉或 胀热的感觉, 但下按速度快, 抬手较慢, 是为缓泻法;提 法即先用力按至第三层, 待患者双下肢出现热、 胀的感 觉时, 将手缓缓上提至第一列第二层, 并持续数分钟, 使患者产生热感, 方将手提起, 是为补法;带法即轻按 轻提保持在二、 三层之间, 力量要平衡, 忌忽大忽小, 得 气后即可轻轻抬手, 是为平补平泻。
2 津沽脏腑推拿理论特色之气街四海理论
津沽脏腑推拿主要施术于腹部 [12 ] , 尤其重视俞募 配穴、 调整冲脉, 与经络理论中的气街四海理论的联系 密切, 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特色, 现论述如下。
2. 1 气街与津沽脏腑推拿
2. 1. 1 气街理论 《灵枢·动输》 曰 :“营卫之行也, 上下相贯, 如环之无端, 今有其卒然遇邪气, 及逢大寒, 手足懈惰, 其脉阴阳之道, 相输之会, 行相失也, 气何由 还?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 此气之大络也, 四街 者, 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 四末解则气从合, 相 输如环。 ” 可见, 气街是经气循行的径路(即小路), 当 循行营卫的经脉因受寒不通时, 会开通气街来实现经 脉循行的完整, 使经气运行如常。
《灵枢·卫气》 云 :“胸气有街, 腹气有街, 头气有 街, 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 止之于脑。气在胸者, 止 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 止之背俞, 与冲脉于脐左右之 动脉者。气在胫者, 止之于气街, 与承山踝上以下” , 言明气街分为头、 胸、 腹、 胫, 即是《灵枢·动输》 所诉 “四街” 。气街中头气街联系脑与头面, 胸气街沟通胸 部脏腑与背俞穴, 腹气街连接腹部脏腑与背俞穴, 胫气 街分布于气冲、 承山及踝部之间 [13 ] 。
2. 1. 2 气街所通, 主治所及 气街理论体现了经络的 横向联系。腹气街以腹部脏腑为中心, 将脏腑气血通 过气街而直达与外, 灌渗诸经, 又可将体表经络气血通 过气街直达于内, 濡养脏腑, 因此腹气街是腹部三脏 (肝、 肾、 脾)及六腑与经脉横向联系的捷径 。“气在腹 者, 止之背俞, 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 腹气街所 止之部位, 都有“背俞” , 通过气街可将背俞穴和腹部 腧穴与各脏腑更明确、 紧密地联系起来。因而, 背俞穴 及腹部腧穴, 可以治疗腹部局部的病症和腹部相关脏 腑的病症。津沽脏腑推拿重视俞募配穴、 前后配穴, 可 以通过腹气街调整腹部脏腑功能, 达到治疗目的。
3 四海与津沽脏腑推拿
3. 1 四海理论
《灵枢·海论》 云 :“人有髓海, 有血海, 有气海, 有 水谷之海, 凡此四者, 以应四海也。胃者, 水谷之海, 其 输上在气街, 下至三里;冲脉者, 为十二经之海, 其输上 在于大抒, 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 为气之海, 其 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 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 其输 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 , 即说四海分髓海、 气海、 水谷 之海、 血海。河流汇聚以成海, 因此从名称上即可看 出, 四海是十二经脉之“经水” 汇聚而成, 是全身气血 聚集的部位:水谷之海对应胃, 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气 海对应膻中, 是宗气所聚之处;血海对应冲脉, 是十二 经之海, 主一身之气血;髓海对应脑, 是精明之府、 元神 之府, 是气血之精华上聚而成。
3. 2 四海之虚实, 脏腑之盛衰
四海之中水谷之海位于腹部, 是津沽脏腑推拿的主 要施术部位。水谷之海即对应胃, 是气血生化之源 , 《灵 枢·营卫生会》 云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 论述了胃腐熟水谷, 化生气血, 滋 养五脏六腑, 所以 《素问·玉机真脏论》 云 :“五脏者, 皆 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 , 且 《厘正按摩要术》 也曾 言 :“ 胸腹者, 五脏六腑之宫城, 阴阳气血之发源。 ” 因此, 津沽脏腑推拿直接调整水谷之海即可调整五脏六腑之 气血。不仅如此, 因四海之间相互配合, 水谷之海化生 气血, 上输于气海, 下输于血海, 气血之精华又再上聚于 髓海, 所以脏腑推拿通过影响水谷之海, 还间接地调整 着气海、 血海、 髓海, 调控脏腑之盛衰。
四海之中血海也位于腹部, 是津沽脏腑推拿的关键 施术部位。血海即对应冲脉 [12 ] , 《灵枢·海论》 云 :“冲 脉者, 为十二经之海 ” , 《灵枢·逆顺肥瘦》 云 :“夫冲脉 者, 五藏六府之海也, 五藏六府皆禀焉” , 张介宾在《类 经》 中论述 :“ 血海者, 言受纳诸经之灌注, 精血于此而畜 藏也……冲脉为精血所聚之经, 故主渗灌谿谷。且冲脉 起于胞中, 并少阴之大络而下行。阳明为诸经之长, 亦 会于前阴, 故男女精血皆由前阴而降者, 以二经血气总 聚于此, 故均称为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海, 诚有非他经之 可比也” , 既表明了冲脉于精血舒布中的重要作用, 又说 明了冲脉于生殖方面的重要意义 [14 ] 。因而津沽脏腑推 拿通过直接干预冲脉, 调整脏腑经脉气血舒布, 在治疗 妇科、 男科疾病上亦有良好疗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 津沽脏腑推拿作为脏腑推拿中的一个 重要流派, 有别于其他推拿疗法, 其以“五层气体、 四 种导疗” 为特色补泻手法, 以腹部作为主要施术部位, 气街之中的腹气街贯通腹部前后, 四海之中的水谷之 海、 十二经脉之海分布于腹部, 脏腑推拿可能通过腹气 街、 水谷之海和十二经脉之海, 对经络循行、 脏腑气血 产生影响, 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 每一种疗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 津沽脏腑推拿以调整 经脉、 气血循行为基础, 因此长于治疗以气机运行失常 为病理特点的疾病, 如功能性便秘 [15 ] 、 广泛性焦虑 症 [16 ] 、 脂肪肝 [17 ] 、 紧张型头痛 [18 ] 等等。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作者:赵娜 董桦 王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