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民族医药>正文

浅析经络气血盛衰理论

人体各经络气血盛衰之说最早见于《内经》 , 然而 《内经》 不同篇章中对各经气血多少论述不一。因此, 长久以来中医学术界在对待经络气血盛衰问题上众说 纷纭。本文试图追本溯源, 整理总结前人观点并从标 本从化理论对此提出新的理解, 以期对经络气血盛衰 问题进行系统的认识。

1 历代医家经络气血盛衰的观点

对于气血盛衰的论述多本医著均有涉及, 而最早 见于 《黄帝内经》 , 较为集中的体现在《灵枢·五音五 味 》 《灵枢·九针论》 及《素问·血气形志》 中。其中最 早提出经络气血盛衰之说的是 《灵枢·五音五味》 , 此后 《灵枢·九针论》 《素问·血气形志》 亦对此进行了描 述。然此二者所言文字与《灵枢·五音五味》 有所出 入。见表 1。

从表 1 可以看出这三者除了对阳明、 太阳经气血 多少论述一致外, 其余四条经络均有不一致之处。对 此, 张景岳认为 “此必传录之误” , 且 “ 《灵枢》 多误” , 主

表 1 《灵枢》 和 《素问》 中关于十二经气血多少的记载 [1 ]

各经名出处 阳明 太阳 少阳 太阴 厥阴 少阴

《灵枢·九针论》 多血多气 多血少气 少血多气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

《灵枢·五音五味》 多血多气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 多血少气

《素问·血气形志》 多血多气 多血少气 少血多气 少血多气 多血少气 少血多气

张以 《素问·血气形志》 为准。虽仅以“ 《灵枢》 多误” 为据有武断之嫌 [2 ] , 然现世医家多以《素问》 为准则。 文曰 :“夫人之常数, 太阳常多血少气, 少阳常少血多气, 阳明常多气多血, 少阴常少血多气, 厥阴常多血少气, 太阴常多气少血, 此天之常数!” 有医家认为这三篇对气血盛衰的描述均正确, 此 乃由于文中提及 “常数” 一说。他们认为常数在此指的 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或者量, 而是反映十二经脉在 生理状态下气血分布的常见情况 , “常” 在此理解为“时 常、 经常、 一般” [3 ] 。此外笔者认为这里的常数也点明 了阴阳经脉所具有的气血多少并不是等量的而是依据 各自特性有所规律, 此处的“常” 亦可作“规律” 理解。 因此不同篇章对于气血多少描述有异便可以理解。笔者整理了所有有关论述理解气血盛衰的文献, 总结成 如下几类观点。

1. 1 阴阳论(阴阳相配及阴阳微盛) 阴阳理论自古 是中医的基础, 不少学者用阴阳理论解释各经络气血 盛衰, 其一是阴阳微盛理论, 其二是阴阳相配理论。清 代医家高士宗 [4 ] 有言 :“太阳常多血少气者, 阳至于太, 阳气已级, 阳极阴生, 血, 阴也, 阴生, 故常多血;气, 阳 也, 阳极, 故常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者, 阳始于少, 阳 气方生, 阴气未盛, 故常少血。阳气方生莫可限量, 故 常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者, 有少阳之多气, 有太阳之 多血, 以微太少相合而成阳明也……少阴阴未盛, 故常 少血;少阴为生气之原, 故常多气。厥阴肝脉下合冲 任, 故常多血;厥阴为一阴而生微阳, 故常少气。太阴 为三阴, 阴极则阳生, 故常多气;阴极当衰, 故常少血。 ” 上述从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 经络气血盛衰, 其中气的属性为阳, 血的属性为阴。从 阴阳相配的角度来看, 互为表里的经脉气血应当平衡, 如太阳和少阴相表里, 太阳经属于多血少气经脉, 相对 的少阴经属于少血多气经脉。少阳与厥阴亦是如此, 然阳明与太阴虽互为表里却有特殊, 阳明经脉属中土 为水谷之海, 气血俱盛。足太阴脾经, 其性升散, 主运 化水谷, 水谷去而不留, 虽盛而成衰弱之势, 由是阴少 阳多 [5 ] 。从阴阳角度解释经络气血盛衰为目前较多学 者所认同, 但也存在不足,如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从阴阳 相配角度解释不通, 仍待商榷。

1. 2 脏腑论(脏腑功能及脏腑色泽) 除了阴阳论, 脏 腑也成了学者探讨的一个角度, 其一从脏腑功能, 其二 从脏腑色泽。从脏腑功能去论述, 厥阴多血少气, 这与 肝藏血功能关系密切, 阳明胃受纳水谷, 是气血之源, 故多气多血 [6 ] , 太阴多气少血与肺主气司呼吸密不可 分 [7 ] 。这三经均可用此理论阐明, 然多数脏腑无法解 释。至于从脏腑色泽来解释, 虽当时古人已对内脏形 态进行观察, 但以脏器颜色定气血多少更加缺乏依据。 细想下可知这并不符合古中医的思维方式。故在此可 以看出, 脏腑理论解释经络气血多少仍不成熟, 缺乏令 人信服的依据。

1. 3 按脉搏动论 现代医家郭诚杰对此提出按脉搏 动定气血多少的观点。他认为古人可能最早是通过体 表的动静脉血管观察结果而描述的 [6 ] 。《灵枢·骨度》 篇说 :“其见浮而坚, 其见明而大者多血, 细而沉者多 气。 ” 从其论可知, 古人已经发现脉搏动现象并加以研 究。如摸到人迎脉(颈动脉)和趺阳脉(足背动脉)跳 动既强而明显, 则认为阳明是多气多血的。在笔者看 来, 这个理论可以初步解释各经文记载的经络气血盛 衰问题, 也较为符合古中医唯物主义观点。然而这亦 只是一种猜想, 自古以来尚未有医家从此角度认识气 血多少, 因此让人感觉稍微勉强, 缺乏理论依据。

1. 4 经络流注说 另一种较多人赞同的学说为经络 流注学说。林栋等 [8 ] 发现经络气血盛衰随着十二经脉 流注不断发生改变, 但有着一定规律。如从胸走手者 皆多气, 从足走腹者皆多血, 从手走头和从头走足者, 每经手足两组相同, 皆为多气多血(手阳明、 足阳明)、 少气多血(手太阳、 足太阳)、 多气少血 (手少阳、 足少 阳)。另有学者 [7 ] 认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始于手太阴 肺经, 终于足厥阴肝经, 正是由于如此, 太阴经才多气 少血, 以保证具有足够的动力推动气血的运行, 至厥阴 经多血少气。此解释有一定可取之处, 它将经络气血 多少同经络学中的流注学说相联系, 较为科学, 然其只 能解释一始一末二经的气血问题, 至于中间的经络气 血问题解释不通, 如为何手太阴经为多气少血而流注 至手阳明经为多气多血等, 但是将其视作其他解释的 补充未尝不可。

1.5 五行八卦论 关于经络气血盛衰问题, 有学者研 究了 《黄帝内经》 , 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哲学思想, 提出从五行八卦理论对其进行解释。管遵信 [9 ] 认为, 十二经气血多少必然是在阴阳五行、 八卦方位的指导 下推演而产生的。具体解释为:五行中土居中央, 其数 为五, 主生万物, 故 “多气多血” 。因万物皆起于一而终 于九 , “戴九履一” , 北方为一, 阳之初生, 故定为“少 气” 。血与气相对而言, 阳少则阴多, 故定北方为“少气 多血” 。气血由北方向东方、 南方、 西方依次发展, 按照 一多一少的规律演变。此理论主要立足于中国哲学思 想,与阴阳消长理论进行结合, 可以较好地解释经络气 血盛衰, 值得参考。

2 标本从化观点

在初步总结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 笔者在此提出 另一种解释, 即从标本从化规律看气血盛衰。标本之 说, 标即枝末、 树梢, 非根本之谓。何谓“本” ? 本即草 木之根本、 根基 。《素问·六微旨大论》 中有云 :“少阳 之上, 火气治之, 中见厥阴;阳明之上, 燥气治之, 中见 太阴;太阳之上, 寒气治之, 中见少阴;厥阴之上, 风气 治之, 中见少阳;少阴之上, 热气治之, 中见太阴;太阴 之上, 湿气治之, 中见阳明。 ” 由此可推知 “标” 指的是三 阴三阳六经 , “本” 为风、 热、 湿、 燥、 寒、 火, 天之六气。 在本气之下, 标气之上, 而界于标本之间者为中气。仲 景在 《伤寒论》 中提出六经与六气的关系即太阳以寒为 本, 阳明以燥为本, 少阳以火为本, 太阴以湿为本, 少阴 以热为本, 厥阴以风为本。自古在中医里标本不一, 从 化不一, 由是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 。《医学原旨·标本第六》 有云 :“从本者, 有从标本者, 有不从标本 者也。 ”

2. 1 标本一致, 少阳、 太阴从本 据阴阳相对属性划 分气血, 血属阴, 气则属阳。少阳以火为本, 以少阳为 标, 标本一致, 从火而化。故少阳阳气居多, 相较而言 阴分居少, 故少阳经多气少血。太阴以湿为本, 以太阴 为标, 标本一致, 从湿而化, 故太阴经阴分居多, 多血 少气。

2. 2 标本矛盾, 少阴、 太阳从本从标 少阴以热为本, 以少阴为标, 标本两相矛盾。从标而言, 少阴阴分占优 势, 故应当为多血少气;从本而言, 以热为本, 应为多气 少血。太阳为寒水, 从寒而化, 故寒为本, 太阳为标。 从标而言, 太阳阳分占优势, 故应当为多气少血, 从本 而言应为多血少气 。《医学原旨·标本第六》 云 :“二气 之标本异, 故经病之化, 或从乎标, 或从乎本也。 ” 在这 里笔者认为, 标本矛盾的经络气血多少并不是绝对的, 如上文所言及常数的概念, 并不是作为“固定” 而解, 解 释为 “规律” 更加恰当, 而这里说的规律余以为指的就 是气血多少按“标本从化规律” 分布, 这也可以解释为 什么不同著作里对于经络气血的论述不一。

2.3 阳明、 厥阴不从标本, 从乎中也 阳明为燥金, 以 燥为本, 阳明为标, 从燥而化, 又因阳明应秋季, 主收, 即收纳、 收藏, 此时无论气血均应沉淀积蓄, 故应为多 血多气。厥阴为风木, 从风而化, 故风为本, 厥阴为标。 厥阴与少阳为表里, 以少阳为中气,因此气血多少应当 与少阳一致, 为多气少血。

综上可看出气血盛衰可以从标本从化观点中得到 较为理想的解释, 标本从化理论包含着阴阳消长。在 笔者看来, 此观点虽仍有缺陷, 却更符合当时的哲学背 景, 解释起来也较上述所提及的几种观点更为符合中 医基础理论及一贯以来的思维方式。特在此提出, 期 望和各位同道探讨。

3 小结

研究经络气血盛衰在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其一, 针刺方法应根据三阴三阳的血气多少来决定 [10 ] 。《素 问·血气形志》 有言 :“刺阳明出血气, 刺太阳出血恶 气, 刺少阳出气恶血, 刺太阴出气恶血, 刺少阴出气恶 血, 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 ” “恶” 在此文中解释为“不 宜” , 太阳与厥阴均为多血少气之经, 故宜出血不宜出 气。这就提示医家在针刺治疗相应疾病时需切实考虑 不同经络气血盛衰各异选择合适的方法, 气盛者宜泻 法, 血少者宜补法。其二, 经络气血盛衰理论可以作为 临床某些疾病的治疗准则。如临床治疗痿证多选阳明 经的穴位, 其理论依据之一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 经 [11-12 ] 。气血在流注过程中的多少、 盛衰变化, 反映了 人体阴阳互根、 消长转化和气血多少平衡协调的变化 关系, 以及疾病的虚实病理变化 [13 ] 。 经络气血盛衰自古至今都存在争议, 但随着研究 的不断进行, 从阴阳消长论至笔者提出的标本从化论, 学术界对经络气血盛衰的认识已经愈发深入。经络气 血盛衰在临床对于治疗疾病与选择治疗方法都具有重 要意义。期望经络气血盛衰理论不断丰富完善, 为今 后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建民. 发现古脉[ 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268.
[2] 黄建军.“气血多少” 理论及其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 中国针 灸, 1995(3):43-45.
[3] 谭奇纹. 汉代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 药大学, 2004.
[4] 高士宗.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0:174.
[5] 刘春香, 张国骏.《伤寒论》 六经之常在水液代谢中作用初探[J] . 山东中医杂志, 2014, 33(5):339-341.
[6] 郭诚杰. 关于十二经气血多少的浅解[J] . 陕西中医, 1981(S1): 1-3.
[7] 董宝强, 戴俭宇, 王富龙. 原络配穴与气血流注[J] . 中华中医药杂 志, 2006, 21(5):315-316.
[8] 林栋, 崔岚, 王永丽. 论太阴经气血多少[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 2010, 16(10):859-860.
[9] 管遵信. 试论十二经气血多少之规律[J] . 云南中医杂志, 1984 (2):42-44.
[ 10] 董宝强, 王颖, 陈以国, 等. 略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对针灸临床的指 导作用[J]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3):163-165.
[ 11] 严善馀. 窦默针灸学术思想考释[J] . 中医药学刊, 2003, 21(12): 2163-2166.
[ 12] 李建彦. 经络气血相关的文献研究[D]. 长春:长春中医药大 学, 2012.
[ 13] 张智龙, 赵淑华. 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变化临床意义初探[J]. 中国针 灸, 2010, 30(10):859-862.

作者:赵迪 王英燚 张雷 曲宏达

上一篇:什么叫“灸透”?艾灸灸多长时间才合适

下一篇:简单易学的拔罐方法 点刺放血加拔罐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