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伤寒论》172条的“太阳与少阳合病”与此条“伤寒”互换位置为宜,可能系古人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颠倒错误所致。黄连汤所治症状中既有少阳消化系统寒热虚实夹杂的炎症表达,又有太阳心血循环不畅导致的腹痛。除芍药外,桂枝亦主腹痛。芍药针对的是应激太过、伴有溃疡出血或者挛急所致的疼痛(芍药可柔肝、敛阴、缓急);桂枝针对的是微循环不畅所致的疼痛(桂枝可温通经脉)。桂枝主腹痛最典型的当属《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从原文及方子的组成分析来看,黄连汤具有半夏泻心汤的影子,用桂枝代替了黄芩。相比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的病位偏上偏外,黄芩汤主治的是下脓血利,病位偏下偏里。如果是素体“内有久寒”的腹痛,我们可以取法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原方加上当归、吴茱萸、细辛,对于因素体虚寒、微循环不畅所致腹痛效果很好,寒热调平随证灵活变通,如此方可尽显古方之奇伟。
由黄连汤至少可以引申出两张后世的时方:一张是左金丸,方中吴茱萸、黄连比例为1∶6。大辛大热的吴茱萸反佐大苦大寒的黄连,有附子泻心汤的神韵,主要用来治疗寒热错杂兼有肝火犯胃之证。另一张是交泰丸,方中肉桂、黄连6∶1,用来治疗心火偏亢、心肾不交之证,肉桂温肾阳,黄连泻心火。
还有一张是笔者自己组的方——虚实懊散,栀子、生甘草、肉桂等份,取“交泰”之义,适用于膻中之阳虚损而致邪气乘虚内客者,兼水气凌心者加茯苓,痰阻胸阳者加半夏,瘀血阻滞者加桃仁,气郁气滞者加柴胡,这也是笔者临床上常用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