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延年益寿方>健脾胃>正文

单兆伟治脾胃病经验

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长期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研究工作,曾师从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以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学术上首先提出了“气虚血瘀热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及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诊疗体系,完善和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脾胃理论。今就单兆伟的主要学术思想做一简述。

融汇古今思路 辨证辨病相参

五诊合参 重视舌诊

传统医学“望、闻、问、切”概括了诊察疾病的4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四诊合参”。随着科技的发展,单兆伟认为临床尚需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手段与方法,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转变及治疗后的变化等情况。

此外,单兆伟在诊察脾胃疾患时,十分重视舌象的诊察情况,往往舍脉从舌,或舍证从舌。《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中说:“苔乃胃气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舌为脾之外候,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阳明胃腑,多气多血,常挟邪气上潮于舌,故古人又有“舌为胃镜”之语,所以察

舌验苔,是诊察脾胃疾病的重要手段。

单兆伟还通过舌诊结合内镜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判断溃疡病的治疗及预后、萎缩性胃炎的病情进退、胃动力功能的改善、胆汁反流的情况等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此类疾病的治愈率。

他还十分重视舌下络脉的改变,这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很有帮助。经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可从舌下络脉的色泽、脉络的延伸度、充盈度、脉络的增粗情况、扭曲度及脉络的分支等方面来观察。

如舌下脉络色淡紫而滞、延伸度较差、充盈不佳、细小等可诊断为虚证;结合舌象、内镜下黏膜象及病理学表现、临床症状可分别诊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和兼夹等。

如舌下脉络色深紫而滞、延伸过度(有时达舌尖)、充盈急胀、增粗,扭曲度大等可诊断为实证,或为热证或为血瘀,特别是对血瘀证的诊断帮助较大。

阐发经旨 创立新论

单兆伟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临床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研医学知识,阐奥发微,并有发展。他针对《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行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这段文献,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日久,“久病必瘀”的特点,创立了“气虚湿热瘀阻”之论。

中焦脾胃气虚,运化不健,水湿内蕴不去,郁久化热,形成湿热;久病必瘀,加之气虚,运血无力,又致瘀阻,湿热蕴中,络脉不和,亦可致瘀,所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机制为气虚湿热瘀阻,或夹血虚、或夹食积、或夹气滞等。临床可根据气虚、湿热、血瘀三者之间关系及病症表现的轻重来推测进展与变化。

经过临床观察与研究,单兆伟认为大部分肿瘤生于内脏及肌肤之里,无红、肿、热、痛等阳性病特征,将肿瘤致病因素概括为“阴毒”。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浊凝滞,及各种致病因素致体内气、血、津液逆乱,聚而成积,日久成毒。故抗癌解毒为治疗肿瘤之大法,临证根据辨证,结合补虚(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或祛实(活血、化痰、理气、消积等)之法。

学习中西 探求新路

单兆伟认为中医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发展。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既要善于继承,更要有勇气开拓创新,借鉴现代医学各种实验研究方法和检测手段,为己所用。

单兆伟在多年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总结出一套辨证分型与胃镜下表现及胃黏膜的病理变化、胃动力功能、胃腺体的分泌功能等相结合的诊断方法。

如萎缩性胃炎中辨为脾胃气虚、胃络失养者,临床症状可有胃脘痞胀、隐痛、纳呆、嗳气,面黄乏华,形瘦神疲,短气乏力,舌苔薄白,舌质淡白、边缘齿印,脉细弱等。而胃镜下表现为黏膜苍灰色、大片苍白区、色调不均匀、黏膜变浅薄,病理象呈腺体萎缩、部分肠化(或小肠化、或大肠化),胃动力缓慢、血清胃泌素和唾液淀粉酶水平下降、胃蛋白酶活性降低、组织中cAMP含量比正常胃黏膜含量显著降低等,并以分值来区分脾胃气虚轻、中、重之程度。

他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研究中发现,幽门螺杆菌可分离为有毒株和无毒株。有毒菌导致的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多表现为湿热蕴结,而脾胃气虚又是幽门螺杆菌入侵之病理基础,所以气虚湿热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病理机制。

研究表明,湿热内蕴的环境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生存和繁殖,所以此证型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高、菌量多、分解毒素多,黏膜细胞变性崩解多,炎症的活动度较其他证型高等。由此可见,掌握现代的理化检查手段,借鉴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以辨证为准绳 遣方用药重法度

单兆伟认为疾病乃人体内阴阳、气血等失衡所致,其治疗不外祛邪扶正、调整阴阳气血,予以补偏救弊,以平为期,欲使平者,必赖其药力;欲遣方用药必以辨证为准绳,遵守法度。

师承名医 用药醇正

单兆伟早期从师张泽生教授,得其真传,全面继承了其论医朴实切用,用药醇正,遣方规矩,药性平和,用药轻灵,简约相宜等医风;并将其发扬光大,主张针对病证灵活多变用药,药分等级。

如补气药,清补者如太子参,平补者党参,厚补者有人参、黄芪等;理气药,理气者如佛手、合欢花,行气者如陈皮、枳壳,破气者如青皮、枳实等;活血药,和血者如当归、丹参,活血者如川芎、红花,破血者有三棱、莪术等。他于临证中,尽可能选用性平轻灵之品,且组方严格按君臣佐使配伍,用量不宜过大,组方一般在10味药左右。

擅用药对 择而从之

药对的使用,由来已久。单兆伟在临证之时除以“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方外,还擅用药对,以增强治疗效果。

如:黄芩配仙鹤草抗幽门螺杆菌。人参配莱菔子为张泽生所喜用,认为多数脾胃病证反复迁延,日久脾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可夹湿、夹滞。人参得莱菔子补而不滞;莱菔子配人参消食降气而不耗散。临证之时每以党参、太子参易人参,或平补或清补。半夏配麦冬,两药刚柔相济,润燥相宜,具有生津养胃、醒脾开胃、降逆止呕之功。此外,单兆伟认为癌肿之生成乃正虚湿痰瘀阻、阴毒蓄聚所为,故临证时常遣白花蛇舌草或加用半枝莲等以抗癌解毒,配合薏苡仁健中益气化湿以祛阴邪,痰湿无以生成,阴毒无以聚生,则癌肿渐消。

胃气为本 时时固护

单兆伟认为广义之“胃气”乃对中焦脾胃功能最精妙的概括,而狭义之“胃气”乃指胃之受纳、腐熟、转运水谷等作用。胃既是“水谷之海”,又是“气血之海”,多气多血。“胃气”充旺或和降顺达,则水谷能够被受纳、腐熟、转运;故临证时,须处处维护胃气。如患者本就胃气不足及和降不畅,则先予调和胃气或和降胃气,使之旺足和降,再予调治其他;治疗其他疾病,亦须处处顾及维护胃气。

变用剂型 亦重服法

中药剂型多种多样,以适应各类人群和特殊病种的需求,既方便患者,又提高疗效。有些特殊给药方法针对某些疾病十分有效。单兆伟亦深刻认识到剂型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或制以丸剂、胶囊剂以便路途遥远、病证缓慢的患者;或制以散剂、颗粒剂以适应外出、病证较轻、中途可以变换药物的患者;或制成冬令膏剂以便调补病证缓慢、体质虚弱者;或制成饼剂、糕剂以适应老人、小孩体质虚弱、脾运不足者;或代茶剂以适应病情较轻、病证在中上二焦或头面疾病等。

单兆伟还强调服药时间,如发作性哮喘、痛经等患者,应在病症发作前数小时或数日前开始用药;一般性胃病患者,应在两餐间服药;补虚药应在饭前服用;有一些疾病还需冬病夏治等等。此外,单兆伟还十分注重服药剂量、药液温度等。如患者呕吐较甚者,可少量多次服用;热病者可待药凉后服;寒性病可予以温服等。

上一篇:一瓶杨梅酒 可保一夏肠胃舒适

下一篇:补脾胃黑米 牛奶冷敷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