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神经疾病>头痛>正文

孟毅论治丛集性头痛经验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一种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在原发性头痛中疼痛程度较重,发作时不仅给患者带来剧烈痛苦,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国CH患病率约为6.8/10万,男女比例约为6.2∶1,多见于青壮年男性[1]。CH发作时典型表现为单侧眼眶周围、球后和/或颞部尖锐、爆炸样、非搏动性剧烈疼痛,发作可持续15min至3h不等,夜间发作时患者甚至可痛醒,同时伴有同侧球结膜充血、流泪、流涕、瞳孔缩小、头面部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2]。CH发作具有丛集性,呈反复密集发作,每日发作时间固定,饮酒或服用血管扩张类药物常可诱发。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下丘脑神经功能紊乱及神经内分泌紊乱相关[3]。该病急性期治疗包括吸氧疗法、皮下注射或喷鼻吸入舒马曲普坦等,其中纯氧吸入被认为是终止丛集性头痛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案,但因其不易获得导致临床应用受限;预防性药物治疗包括维拉帕米、糖皮质激素、锂制剂等,这类药物产生临床疗效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或危险性。中医治疗头痛历史悠久,是目前临床治疗原发性头痛的有效手段。
 
孟毅教授从事中医脑病研究30余年,擅长诊治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失眠等神经内科常见病,运用中药治疗CH疗效显著。笔者跟师侍诊,受益良多,现将孟毅教授治疗CH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中没有丛集性头痛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于“头痛”“头风”“首风”“眉头痛”等范畴。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清灵之府”,居人体最高位,五脏六腑之精华皆聚于此,手足阳经亦汇合于此。CH的发病不外乎与外感内伤有关,凡外感六淫之邪上扰清窍,或痰浊、瘀血等上犯颠顶,阻遏清阳,痹阻脑脉;或脾胃虚弱、肝血肾精不足致髓海失养,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孟毅教授根据CH的发病特点和疼痛部位,强调其发病主要与风邪有关,其主要病变部位在肝,主要致病因素为瘀血。
 
1.1 风邪为主要发病因素
中医医家向来重视风邪在头痛发病中的作用[4],《素问·风论》云:“风者,善行而数变。”孟毅教授根据CH突然发作、时发时止的特点,认为其与风邪的特性相似,强调其发生与风邪密切相关。头位居颠顶,唯风可达,“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颠高之上,唯风可到”,且“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头痛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风邪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医宗必读·头痛》云:“外夹风寒,内成郁热,上攻头脑,下注目睛,则眉骨作痛,又有肝火壅热者,有风痰上攻者,有湿气内郁者。”孟毅教授根据CH发病特点认为其以内风为主,同时存在外风诱发。“外风”即“风邪”,为“六淫”之首,易袭阳位,无论寒、热、湿气均可兼夹风邪致病,风邪侵袭人体,颠顶头目首当其冲,《医碥·头痛》述:“六淫外邪,唯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患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外感风邪上犯清窍,阻遏清阳,痹阻脑脉,不通则痛。“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致头痛主要责之于肝,肝为风木之脏,肝失疏泄条达,易生内风,其多在热盛、阳亢、阴虚、血虚等病理变化基础上诱发,与肝风密切相关。若素体情志抑郁,肝气不舒,郁久化火生风,或阴血亏虚,肝藏血不足,肝木失养,风气内动,或肾精不足,水不涵木,阳亢化风,均可扰动清窍,致头痛发生。
 
1.2 肝与CH发病密切相关
CH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发病涉及肝、脾、肾等脏腑[5,6]。孟毅教授根据CH发病的特点及疼痛部位,强调其发病与肝脏相关。《谦斋医学讲稿》曰:“内伤头痛可分为虚实二大类,虚证以肝阳为常见,实证以肝火为常见。”明确指出头痛之证以肝为中心。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失疏泄条达,易生内风,上扰清窍,引发头痛。同时,CH的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眼眶、眶上、球后、颞部等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临证指南医案·头痛》曰:“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颠。诸阴寒邪不能上逆,唯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居,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肝经沿胁肋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其循行路线与CH的疼痛部位大致相同。因此CH与肝脏经脉相连、功能相关,其发病与肝脏关系密切。
 
1.3 瘀血为主要致病因素
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CH病位在肝,肝经有病,必然累及营血,李东垣言:“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CH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年难愈,久病入络,以致络脉痹阻发为本病[7,8]。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气滞日久,则血行不畅,清窍闭塞发为本病,或因病久不愈,气血阴阳亏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滞留肝经,肝经经气不利发为本病,且无论气滞之实邪,亦或气虚、血虚、精亏之虚者,均可致瘀血留滞脑络诱发头痛,而CH发作时痛势剧烈、尖锐如爆炸样的疼痛状态亦符合瘀血致病的特点,故CH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瘀血。孟毅教授认为,CH病位在肝,发病与风邪密切相关,瘀血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
 
2 辨治特色
2.1 治风
孟毅教授认为CH发病与风邪密切相关,治疗时先治风,治风之法以祛外风、息内风为主,均当以风药治之。风药辛散,功效为祛散外风、平息内风。治疗外风时选用疏风、祛风药物,《兰室秘藏·头痛门》言:“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清·汪昂《医方集解》中亦言:“头痛必用风药者,以颠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故祛外风,取其清轻引经、直达颠顶之效,其中又以川芎应用最广,治疗各型头痛均不可或缺,《主治秘要》云:“川芎其用有四,少阳引经一也,诸头痛二也,助清阳三也,湿气在头四也。”可见川芎头痛治疗中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余如羌活白芷细辛柴胡、吴茱萸等应酌证选用。治疗内风时选用息风药物,《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二中提到“肝胆风阳上盛,久痛不已……今以育阴、潜阳、镇逆法”,常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本草汇言》言天麻善于治疗头部疼痛及风、痰二邪所主之证。
 
2.2 调肝
孟毅教授认为CH病位在肝,治疗时需注重调肝。调肝之法有疏肝、清肝、平肝、养肝、滋肝等。肝体阴而用阳,又以疏泄为度,无论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肝血不足、肾虚肝旺可使肝风妄动、上扰清窍,临证或疏肝理气,或清肝泄热,或平肝潜阳,或养血柔肝,或滋肾平肝,兼顾肝经循行,治疗时加用引经药物,则肝气平和、肝风内守而不妄动,脑窍得安,头痛自止。孟毅教授根据经验,肝气郁滞选用逍遥散加减,肝火上炎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肝血不足选用八珍汤加减,肾虚肝旺选用滋水清肝饮加减。
 
2.3 祛瘀
孟毅教授认为CH主要致病因素为瘀血,治疗时需注重祛瘀。CH反复发作,由气入血,由经入络,气血运行失常,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清窍闭阻发为本病,治以祛瘀为主,初期可选用丹参、桃红、赤芍活血化瘀。CH经久不愈,“久痛入络”,草本类药物难奏搜逐之效,必要时可给予全蝎蜈蚣、僵蚕等虫类药搜风通络[9]。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头痛》中言:“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脑络得通,则头痛自止。“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祛除内外风邪,以风药引经的同时需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
 
3 病案举隅
患者,男,53岁,2018年6月13日以“间断头痛半年余,加重1周”来诊。刻下症:头痛以左侧眶上部为主,连及左侧眉弓,伴流泪、鼻酸,痛甚则流涕,每日发作2~4次,每次发作持续约半小时,可自行缓解,夜间疼痛剧烈时可痛醒,异常气味、噪声、环境憋闷均可诱发,舌暗红,苔黄腻,脉弦。西医诊断:丛集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风热内伏,脑络瘀阻。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方以芎芷石膏汤加减,方药组成:川芎30g,白芷30g,生石膏30g(先煎),羌活15g,黄芩片15g,白芍30g,柴胡6g,细辛10g,桃仁10g,红花10g,甘草片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佐以蜈蚣颗粒3g,全蝎颗粒5g,冲服,早晚各服1次。2018年6月25日复诊:诉痛势明显减轻且每日发作次数减少,伴口苦,晨起有少量咯痰,舌红,苔黄稍腻,脉弦,守上方,生石膏用至60g,细辛用至20g,加菊花15g,继服7剂。2018年7月11日三诊:诉头痛消失,服药期间未再发作,仍口苦有痰,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肝经郁热,故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组成:龙胆草15g,黄芩片15g,栀子15g,柴胡12g,生地黄20g,当归20g,泽泻30g,车前草30g,延胡索15g,蔓荆子15g,菊花15g,虎杖15g,夏枯草20g,砂仁10g(后下),7剂。随访2个月,头痛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平素饮食不节,积热内生,一朝感受风邪,热与风结,内伏于体,上犯脑窍,阻遏清阳,则发为头痛,且其病程日久,“久病多瘀”,结合舌质,兼有血瘀之象,治宜疏风清热,兼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中川芎白芷羌活柴胡细辛引药力上达颠顶,疏散风热;白芍缓急止痛,且能养阴柔肝以防升散太过;石膏、黄芩清泄里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配合全蝎蜈蚣搜风通络,又以甘草调和诸药,顾护脾胃,以防虫药搜窜太过而耗伤正气。二诊时症状已明显减轻,内热仍在,观其体质壮实,遂加大石膏用量,清其肺胃壅热,又重用细辛,取其气盛而味烈也,《本草经百种录》言:“以气为治也……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普济方》中载“细辛散”治头痛如破者。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细辛具有解热镇痛、局部麻醉的作用[10]。加菊花上清头目,醒利脑窍。三诊时头痛未再发作,观其脉证,肝经郁热仍存,故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肝泄热以巩固疗效。
 
4 小结
孟毅教授认为,CH的发病与风邪密切相关,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致病因素主要为瘀血,故当以治风、调肝、活血为根本治法,注重搜风活血通络药物的应用,寒者温之,热者泄之,湿者利之,痰浊者涤之,血瘀者通之,阳亢者平之,阴虚者滋之,血虚者补之,各从其邪气所在而治之,常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乔明亮 赵童 赵继 孟毅
河南省中医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上一篇:黄帝内针治疗偏头痛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