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思路与方法
痛风是以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疾 病, 以高尿酸血症为临床特点 [ 1 ] , 为临床常见病、 多发 病,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近年来, 痛风的发病率在全 球范围呈上升趋势。西医对痛风迄今尚无较完善的治 疗方法, 而中医药对该病的认识与治疗有独到之处。笔 者将近年来临床治疗原发性痛风的思路与方法简介如 下, 以期对该病的认识与治疗有所获益。
1 西医诊断与治疗
典型痛风的自然病程一般可分为: 无症状性高尿酸 血症、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间歇期痛风、 慢性痛风石性痛 风和痛风性肾病等阶段。原发性痛风的诊断标准十分 明确,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 因此, 血 尿酸检查对痛风诊断是必不可少的。急性痛风的首发 症状常见下肢远端单关节红、 肿、 热、 痛和功能障碍, 最 常见的病变关节为 趾及第 1 跖趾关节, 也常出现在上 肢腕关节、 下肢膝关节、 踝关节、 韧带、 滑囊、 肌腱、 关节 软骨、 关节周围软组织等。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发作期 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尿酸盐沉积组织局部坏死, 继而细 胞间质胶原纤维样变性、 增生, 形成异体肉芽肿。急性 痛风性关节炎的滑囊液是炎性的, 而慢性痛风则是非炎 性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滑囊液中白细胞较多, 特 别是分叶核白细胞增多, 可见白细胞内有针状尿酸盐结 晶。西医给予秋水仙碱治疗后, 症状可迅速缓解, 但由 于秋水仙碱副作用大, 改为其他止痛药治疗。慢性痛风 是指患者经过急性痛风期治疗后, 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也称痛风间歇期。在间歇期常无关节积液, 不能从关节 液中得到结晶, 必须做滑膜活检针取得组织液, 以查找 尿酸盐结晶。因此, 间歇期痛风患者细胞外尿酸盐结晶 较为常见, 这对诊断间歇期痛风有重要价值。
痛风石痛风有标志性特征。痛风石的核心是尿酸 钠, 是痛风长期反复发作造成尿酸钠盐结晶, 沉积的尿 酸钠盐结晶周围可发生异物样的轻度慢性炎症反应。 尿酸钠结晶会引起组织的断裂和纤维变性, 呈结节肿 大。痛风石常见于关节内及其附近组织, 如软骨、 滑膜、 骨骼、 肌腱、 韧带、 关节囊、 皮下脂肪和皮肤等处, 一旦形 成痛风石, 会造成关节破坏性的改变, 是不可能完全恢 复的。现代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过多的尿酸盐沉积、 痛风石破坏和结缔组织反应。结合临床表现, 急性痛风 期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 醋酸泼尼 松) 治疗; 痛风间歇期可给予促尿酸排泄药物( 苯溴马 龙、 磺吡酮) 、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别嘌呤醇) 治疗。
2 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虽有“ 痛风” 病名, 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痛风性关 节炎。中医所指的“ 痛风” 是因风寒湿气乘虚侵袭, 经络 痹阻, 气血凝滞而致的以肢体及关节疼痛、 酸楚、 麻木, 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实为痹证的别名。痛 风性关节炎可归于中医“ 痹证” 范畴, 且根据其临床表现 多属热痹。本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邪实。虚指气血不 足, 肝肾亏损; 实指脾虚湿盛, 瘀毒结聚。总之, 患者平 素饮食不节, 嗜酒恣饮, 疲劳过度, 导致正气亏虚, 虚则 致病致瘀, 瘀血邪毒久聚成积; 或湿热内生, 久湿迁延, 浊毒入络, 血阻成瘀而发病。本病初发在经络, 以实为 主, 热痹为先; 久则深入筋骨, 可致关节畸形。浊热蕴 结, 流注络脉, 关节灼红肿痛; 湿浊瘀阻, 凝滞经隧, 故发 骨节肿痛 [ 2 ] 。在治疗中, 要分清虚实主次, 针对主症有 所偏重, 同时照顾兼症,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2 . 1 除湿清热, 扶正祛邪, 化瘀止痛
适用于急性痛风 发作期。其主要症状多是突发关节、 关节周围、 肌腱、 韧 带等组织剧痛, 局部发热、 发红, 水肿, 属湿痹、 热痹、 痛 痹证, 3种同时出现。另外临床也见到较少的行痹、 痛 痹证, 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 疼痛症状较轻。如笔者 曾收治1例急性痛风患者, 男, 3 1岁。患者于2 0 1 3年 7月3日到本诊所就诊, 症见: 右 趾处红肿、 发热, 疼痛 难忍, 活动严重受限。舌质暗红, 舌胖大有齿痕, 苔厚白 腻, 脉弦洪。检查: 血尿酸 5 8 0 μ m o l / L , 白细胞 1 5 . 9× 1 0 9 / L 。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 补气祛湿、 活血止痛为 原则。主方: 白茅根 5 0g , 老鹳草 5 0g , 络石藤 5 0g , 黄 芪 5 0g , 金银花 5 0g , 连翘 5 0g , 车前子 3 0g ( 包煎) , 泽 泻 3 0g , 当归 1 5g , 丹参 1 5g , 白芍 1 5g , 白术 1 5g , 苍术 1 5g , 黄柏 1 5g , 红花 1 5g , 木通 1 0g , 陈皮 1 0g , 地龙 1 0g , 川芎 5g , 牛膝 5g , 杜仲 5g , 续断片 5g , 醋乳香 5g , 醋没药5g 。水煎服, 每日1剂。服用当日疼痛减 轻, 红肿消失。连服 5d , 舌质转红, 齿痕变浅, 苔白变 薄。继续用此方加减连服 1 5d , 症状完全消失。
2 . 2 补肾养肝, 健脾排酸
适用于痛风间歇期。其主 要症状为肝肾双亏, 脾失运化。上例患者于 2 0 1 3 年 8 月 2 6 日再次到本诊所就诊, 检查血尿酸 7 9 0 μ m o l / L 。中 药治疗以补肾柔肝、 健脾排酸为原则。主方: 土茯苓 6 0g , 金钱草 6 0g , 黄芪 3 0g , 熟地黄 3 0 g , 山药 3 0g , 山 萸肉 3 0g , 白术 1 5g , 白芍 1 5g , 大血藤 1 5g , 泽泻 1 0g , 牡丹皮 1 0g , 茯苓 1 0g , 秦皮 1 0g , 地龙 1 0g , 杜仲 5g , 续断片5g , 当归5g , 乌梅5g , 防己5g , 紫苏叶1 5g 。 水煎服, 每日1剂。用此方随症加减, 连服2 0d , 检查血 尿酸: 3 4 0 μ m o l / L 。 2 0 1 4 年 3 月 1 0 日, 复检血尿酸 2 8 0 0 μ m o l / L 。
2 . 3 调整气血, 补肾溶石
适用于痛风石期。该时期 难以治愈, 目前临床中没有此期患者来诊。但根据中医 理论可以确定治疗法则。以调整气血、 补肾溶石为原则 进行组方。主方: 人参片1 0g , 白术1 0g , 茯苓1 0g , 甘 草片 5g , 当归 1 5g , 白芍 1 5g , 川芎 1 0g , 熟地黄 1 5g , 老鹳草6 0g , 络石藤6 0g , 大血藤3 0g , 三棱1 0g , 杜仲 1 0g , 续断片1 0g , 乌梅1 0g , 莪术1 0g , 昆布1 5g , 海藻 1 5g 。水煎服, 每日1剂。
3 小结
本病的治疗主要以健脾、 养肝、 补肾为主。健脾可 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 减少尿酸的形成。急性痛风 诱因一般为肝肾亏虚、 饮酒食海鲜而发病。发病部位迅 速积聚大量炎症液体浸润关节及周围组织, 造成患者突 然发病, 疼痛难忍。
老鹳草在《 滇南本草》 记载: “ 通行十二经络, 治筋骨 疼痛。 ” 若有历节疼痛, 痛处红肿, 老鹳草与防己、 寻骨风、 地龙、 络石藤等配伍, 有清热除湿止痛之效。金银花、 连 翘、 泽泻、 车前子消炎利尿, 清热消肿。杜仲甘温气和, 专 入肝肾, 能补益肝肾, 强筋健骨, 其功效与牛膝、 续断片相 佐而成。在痛风间歇期, 用补肾养肝药必加紫苏叶, 《 本 草纲目》 记载紫苏叶可解鱼蟹之毒, 西医认为紫苏叶提 取物有抗氧化作用。白芍养肝, 其用量在临床上可加至 1 0 0g , 补肾首选用六味地黄汤。土茯苓能健脾胃, 脾胃 健则营卫从, 风湿祛则筋骨利, 故诸证可愈。金钱草清 热解毒, 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 利尿排石。大血藤活血散 瘀, 消肿止血, 可治瘀血诸痛 [ 3 ] 。乌梅能把血液中疲劳 物质乳酸分解为 C O 2 和 H 2 O 排出体外, 消除疲劳 [ 4 ] 。
凡血瘀气滞而致癥瘕痞块者, 常以三棱与莪术相须为 用。昆布软坚散结, 与海藻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 总之, 在急性痛风期, 证候较复杂, 需要辨证施治。 通过观察, 分清寒热, 认识本病变化特点及实质。但在 痛风间歇期, 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排酸效果显著, 值得 临床推广。早期治疗是根除痛风的关键时期。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韩秉谦 吴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