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发生于冬季由寒冷和潮湿刺激引起的皮肤疾病。儿童、青年女性或久坐不动、周围血液循环不良者易患此病。手指、手背、脚趾、足跟、鼻尖、面颊、耳轮、耳垂等均为好发部位。临床症状初起为局限性紫红色水肿性斑块,边界不清,触之较冷,压之褪色,皮损多对称分布,自觉有痒、胀和烧灼感,于受热后尤为明显。病重时,上述症状加剧,表面可发生水疱,内含淡黄色或血性浆液,疱破后形成糜烂或溃疡,有疼痛感,合并感染可出现全身症状。本病未经治疗至春季气候转暖时可自愈,遗留色素沉着或疤痕,当冬季来临病又易再发。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皮损,即在手足背面出现数目不等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紫红色斑,圆形或卵圆形,中心部色泽更深或微凸起形成水疱,类似多形红斑样损害,称为多形红斑性冻疮,常与一般性冻疮同时发生。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气候寒冷和潮湿,引起人体局部血管痊孪,麻痹郁血。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肢端血液循环不良、手足多汗、缺乏运动、营养不良、贫血及一些慢性病又为冻疮发病的诱因。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发病季节。
现代医学对冻疮的治疗大都采取外治方法。对未破溃者可用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如10%樟脑或辣椒酊等局部揉搽,对已溃者则可用5%硼酸软膏及抗生素软膏等涂抹并包扎。还可用氦氖激光照射的治疗方法。内服药常使用烟酸等末稍血管扩张剂。值得注意的是做好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在寒冷季节主要保暖,保持手足等部位的滋润,鞋袜不宜过紧,受冻处不宜用火烤或热水浸泡,要坚持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并经常在易受冻的部位涂抹防冻护肤用品,防止发病。
祖国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冻疮的记载,并有“涿”(瘃)、“冻烂疮”、“冻疮”等不同名称。中医认为,寒性收引,易伤阳气。冬令之时,或因疲劳,或因饥饿,或静止不动,逾时过长,或创伤出血,或素体气血不足,寒冷侵袭,耗伤阳气,外露肌肤失于温煦,内有血脉不畅,气血凝聚,而生冻疮;若暴冷着热,冷气与火气相搏结,亦可致气血瘀滞,而坏烂成疮。(乔子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