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中暑>正文

三伏天 防暑降温 预防中暑

这几天微信被炎热天气的各种段子和避暑搞怪图所刷屏。热的正常吗?措手不及吗?其实不然。根据中医运气学说,今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总的天气以燥热为主,雨水相对偏少,局部地区可因“燥极而泽”,出现短暂小范围密集降水。《圣济总录·卷第二·运气》记载:“阳专其令,炎暑盛行,风燥横运,多阳少阴”。
 
另外,今年上半年实际气候特点,是热的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按照中医五运六气专家顾植山的分析,今年有“郁火”存在。自然界五运六气有“胜复郁发”的自我调稳机制,有“郁”则有“发”,目前的高温,受到上半年的“郁火”得以发出的影响。这是好的征象,伏邪“郁”久不“发”,容易导致疫病发生。
 
俗话说“热在三伏”,今年又是闰中伏,伏天长达40天。所以今年的伏天不仅仅“热”,而且会觉得“长”。针对此情况,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防暑降温 预防中暑
 
近来不时有出现中暑的报道,应当引起重视。持续炎热高温,人的体能消耗过大,要做好防暑降温。外出尽量选择早晚气温稍低时进行,注意躲避烈日,备好防晒用具,最好穿棉、麻类的浅色长袖衣服,少穿化纤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要注意及时、充分补充水分,出汗较多时,可以喝些淡盐水。随身准备些人丹、清凉油,以备不时之需。
 
夏虽极热 亦莫贪凉
 
国医大师邹燕勤的父亲邹云翔曾立下家规“不准家人和孩子们吃冷饮”。虽然这个家规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从中医角度来讲,这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古人对阳气的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名医张景岳在《内经附翼》中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嗜食冷饮,贪享冰凉味蕾刺激,久之势必会有损脾胃及肾之阳气。所以吃冷饮要讲究个度。对于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食物,最好先在外面放一会再食用为好,以便于肠胃适应。
 
夏季既是阳气最盛时亦是阳气易损时。平常应注意空调温度不要开得过低,一般28℃左右,同时要注意保护好腹部、背部、膝盖等部位,以免感受寒、风之邪。清代养生大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衣》中曾指出:“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外出前先关掉空调,让身体适应一下。另外,有的人喜欢冲凉、游泳,因为此时毛孔、腠理疏松、扩张,卫外功能减弱,容易感受外邪,因此出汗后不要立即冲凉、游泳。
 
天人相应 冬病夏治
 
民谚有“夏治三伏行针忙”的说法。三伏时节,阳气强盛,阴寒消逝,在此时治疗“冬病”,一方面可以乘“伏天”阳气强盛之势,祛除体内沉寒痼疾;其二,有利于培补亏损之阳气;三能更好发挥中药疗效,达到预防“冬病”发作或铲除病根。这实际上就是践行“天人相应”理论。
 
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载述:“冷哮灸肺俞,膏盲、天突、有应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这也是目前很多人引用作为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理论支撑。但是,近来中医养生或者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机构,各种三伏养生手段的推介与运用和这个天气一样“热”的很。但是凡事得有个度,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要客观、理性对待,建议还是到专业医疗机构咨询专业人员为好。
 
饮食调理 消暑度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近年来论养生,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怎么吃的问题。从中餐的不同菜系和烹调大法,不难看出,人们对吃是很有讲究的,不仅要有味觉口感享受,还要有健康养生追求。
 
《黄帝内经》里面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其中,“气味合而服之”这句话大家讲的不多,传统中药学《神农本草经》等讲的是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以药物性味之偏,以达到治疗疾病病性之偏,如苦能泄热、燥湿;酸能收敛、固涩。此外,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黄帝内经》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吕氏春秋·尽数》还提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大体来说,饮食一则要从“气味”角度,遵循“药食同源”;二则要应时,遵从时令节序。还要说一点就是,结合运气理论调摄,即五脏苦欲补泻,五郁、六淫胜复治例原则。
 
夏季在五行属火,在人体属心,要注意调心、养心。《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的原则;从运气学说角度,这一时段应遵循“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的调摄方案。重点推荐荷叶类食物:莲是睡莲科植物,可以说是一身宝,荷叶、荷梗,莲子、莲芯,藕等,都是药食同源的。荷叶,苦、涩、平,归心、肝、脾经,具有解暑、清热、利湿的功效。(陶国水)

上一篇:预防中暑养生之道 预防中暑茶饮

下一篇:历代医家称为“祛湿和中”之圣药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