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咽喉疾病>正文

陆拯“症因论治治病求本”喉痹案 失音(声带水肿)案

陆拯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全国第二批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60余 载,临床经验颇丰,理论研究卓越,屡创新说,包 括“毒证四层辨证法” [1] 、“天癸病四至辨证法” [2] 、 “热病护养胃阴观”、“内伤病激发脾阳观” [3-5] 、“气 病论治体系” [6] 、“症状证候辨治体系” [7] 、“中药生 制异用研究” [8] 等,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等。在国内 外中医界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

陆氏好学勤思,善问践行,通过不断临证积累和 系统总结,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并 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提高和完善。临床精于内伤杂 病、外感热病,通晓中医内科、妇科和儿科,擅治各 科疑难杂症。在临证思路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总 结出“临证六要诀”,规矩中又能不断变通,应用于 临床,疗效突出。现重点论述“临证六要诀”学术思 想,具体如下。

症因论治,治病求本

治病不求其病因,如何能求其病本。《素问·至 真要大论》已有“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论述, 并指出“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的治病法则,无不体现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整体 观念。病因之论,不外三因,或外感淫毒,或情志内 伤,或饮食劳倦,或因脏腑病变,而致寒、湿、热、 痰、瘀、毒等诸邪停滞。仔细分析病情,才能推究病 因病本,而后能判断病情变化及预后。故从因论治, 是抓住疾病实质和根源的关键,此谓之“治病必求 其本”。陆氏在多年临证中将“症因论治”定为第一 要诀,无论对于内伤杂病,还是外感热病都至为关 键,并指出只有通过全面分析症状、证候,才能辨别 疾病之本。其中,症状是最基础的,绝大部分疾病、 证候可通过症状洞察内在变化,认识疾病的本质,了 解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从而获得重要的辨证依据, 以达到正确的治疗。

1. 喉痹案 患者某,经治半月未见好转,反而咽 喉干涩疼痛加甚,先用《温病条辨》桑菊饮加玄参不 应,再以《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不效。后诊脉寸浮 尺沉,此为下焦无火,治以养阴清肺汤加肉桂3g,引 火下行而愈。

2. 失音(声带水肿)案 患者某,经治3周无减 轻,反而增加胸中有短气感。西医检查两肺未见实质 性病变,喉镜示声带水肿,局部充血。先用《和剂局 方》三拗汤加桔梗、蝉蜕等不效,次用《统旨方》清 咽宁肺汤加射干、木蝴蝶又不应,再以《医门法律》 清燥救肺汤加胖大海、凤凰衣仍无效果。后诊寸脉 独大,浮而无力,关尺反弦,当为肺气耗散,肝肾燥 热,乃增损清燥救肺汤加诃子肉10g,五味子5g,乌梅 10g,收敛耗散之气,调养旬日,音复如常。

3. 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案 患者某,经治2周不 愈,反而出现咯痰不爽。先用《伤寒论》麻杏甘石汤 加味不减,再以《医学心悟》止嗽散加黄芩、桑白皮, 亦无明显疗效。后诊脉寸缓关滑尺弦,应有饮邪冰 伏于内,遂用止嗽散加大剂量茯苓45g,干姜9g以温 化饮邪,1剂见效,3剂尽除。可见,症因论治,首先是 驭繁以简,抓住主症,审症以求因,然后才是针对症 因症机进行相应治疗。

辨证之要,首重阴阳

八纲之中,阴阳为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自古以“二纲统六 变”。《景岳全书·传忠录》曰:“阴阳既明,则表与里 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 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已明确二纲六变为辨证 纲领。陆氏临证也格外注重阴阳二纲,认为辨清了阴 证、阳证,则表里、寒热、虚实自明。若先辨“六变”, 往往易忽略阴阳之纲。临证需识别阴阳,方能判邪正 盛衰。阴证往往正气不足,邪实偏衰;阳证多为正气 尚足,邪实偏盛。阴阳辨证尤其适合于重症、复杂及 疑难病证,此时往往寒热错杂、虚实难辨,宜辨阴阳 以抓重点,识别阴证、阳证,才能指导辨证用药。如, 患者面红、烦躁、喜热饮但不多饮、泄泻、手指清凉, 辨证似寒似热,似虚似实,难以取舍,此时从阴阳可 辨为阴证(阳虚),可大胆使用温阳药。若不识阴阳, 则无法准确用药。

1. 顽固口疮案 患者某,男,50岁,2006年8月20 日诊。口疮反复不已,口腔、舌体糜烂十余处,疼痛剧 烈,饮食难进,痛苦之感,难于言表。多医经用清胃 散、泻黄散、泻心汤、玉女煎、知柏地黄汤以及外用 口疮贴、西瓜霜、锡类散等治疗,全无效果。诊见疮 多且大,疮中糜烂白腐,四周紫红刺痛,说话亦痛,表 情沮丧,或躁烦不安,舌紫红、苔黄燥,脉缓滑而弦。 证似心脾火毒无疑,但服上述诸方如何无效,反而 病势有增无减?于是深思细察,即问患者下肢冷否? 大便稀否?答曰:“下肢觉冷,夜间尤甚,大便日行1 次,便质长期稀烂”。又按足膝以下皮肤清冷如冰, 再诊左右趺阳脉细微无力。当即诸疑尽释,证属上 热下寒,火浮于上,以附子理中汤,干姜易炮姜,加肉 桂4g,鹿角霜15g,少佐黄连5g,人中白5g以制浮火之 毒,1剂知,3剂大减,5剂告愈。此案阳虚寒于下,阴 火浮于上,故治以温阳散寒、引火归元之法。

杂病之治,气血为宗

内伤杂病的发生原因众多,有六淫失治而不愈 所成者,有七情内伤损及脏腑而成者,有饥饱失常劳 逸过度所成者,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而成者,有胎产 过多所成者等,但总不离乎气与血。气血者阴阳也, 阴阳者气血营卫精神津液是也。陆氏临证辨治内伤 杂病,常常把握气血为主,斡旋于阴阳脏腑虚实之 间,所治者变而有宗,宗不离谱,不曰气血,而气血 为治也。凡治气血者,以气为最,气既为功能,又是 物质,在动中斡旋,使静中不静,故以气为大法。热 证以清气为要,寒证以温气为务,实证以利气为妙, 虚证以补气为上。再者气为大主,有气则生,气可化 精,又可生血,更可调津液。血者气之母,气血调和, 百病易瘳。故杂病之治,治气为主,动态调治,气不离 血,气血同调,是以气血为宗。

1. 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案 患者某,女,30 岁,2006年11月21日诊。经闭半年,小腹胀痛,近两 月来胃脘痞满,食少,大便干结,四五日一行,心烦易 怒,舌质紫黯,脉象沉弦,曾先后服桂枝茯苓丸、桃 红四物汤等疗效不显著,经闭不行。此为气滞血瘀, 冲任失调。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治宜行气导滞,以 化瘀血。处方:炒柴胡8g,制香附10g,广木香10g,广 陈皮10g,小青皮10g,炒槟榔10g,制大黄10g,炒当归 12g,炒白芍15g,荆三棱12g,蓬莪术12g,红花5g,炒 黄连8g,炒黄柏10g。3剂后,月经来潮,色紫有块,小 腹胀痛、胃脘痞满均有明显好转,大便通畅。后改成 药逍遥丸、六君子丸以疏肝健脾,补气养血继续调 治3个月而安。此案气血并调,血虚补血,血滞活血, 气滞调气,使气血调和,冲任得养,百脉得通。 2. 鼓胀(血吸虫肝硬化腹水)案 患者某,男, 67岁,2007年5月7日诊。腹水1年余,渐进性腹胀加 重2周,腹部膨隆,连续数天发热,略有畏寒,腹部 压痛,大便不实,舌苔中黄,边畔微紫红,脉细滑而 缓。证属肝脾两伤,气机不畅,瘀血阻络,水湿内阻, 分利失常。治当调肝健脾,化湿行水。处方如下:炒 当归12g,川郁金10g,生绵芪20g,炙鳖甲 (先煎) 15g,半 枝莲30g,紫丹参20g,焦白术20g,焦党参15g,茯苓 皮30g,葫芦瓢30g,六月雪30g,平地木30g,大腹皮 15g,炒川连5g,炒谷芽、炒麦芽各20g,奎红枣20g, 炙甘草5g,7剂,水煎服,日1剂。2007年5月14日二诊: 服药后小便增多,腹围缩小,大便常有濡烂,或有神 疲乏力,舌苔薄黄,质微红,脉缓滑,原方去大腹皮, 加炒山药20g,7剂,水煎服,日1剂。2007年5月21日三 诊:小便量可,大便濡烂,食欲如常,苔薄净,脉缓 滑,原方去葫芦瓢,加枸杞子12g,14剂,水煎服,日1 剂。以后又来诊多次均以此方加减调治,症情稳定。 此案肝脾损伤,气血两亏,病情复杂,既不能强攻,又 不能蛮补,故气血同调,或以补脾气,或以养肝血,使 气血通达,脏腑得养,不补即补也。

五脏六腑,脾胃为本

脏腑是基础,气血津液是核心,治病时基础不 可能统顾,核心中有重点。凡治脏腑者,总以中焦脾 胃为本。热证以护养胃津为先,寒证以散寒温脾为 要,实证以疏通脾胃为务,虚证以调补脾胃为主。再 者诸药之力,必借脾胃输布,方能到达病所。故将治 脾胃之法,列为法中之大法。具体而言,不论是外感 热病,还是内伤杂病,脾胃均能发挥独特治疗作用。 “脾胃为本”的思想,不仅在于脾胃病变的从脾从胃 论治,还包括脾胃病直接治疗脾胃不愈者而从其他 脏腑论治,各脏腑病变从脾胃论治,临床各科病变 从脾胃论治等方面,是陆氏脾胃学说的精华,内涵丰 富,临床实用。

陆氏针对热病、内伤病不同病机特点,分别提出 “热病护养胃阴观”“内伤病激发脾阳观”。热病多 属火热,常易伤阴,而五脏六腑阴液,又皆赖脾胃化 生补充,故脾胃实为阴液之源泉,且胃阴充足与否对 热病的转归、预后有很大影响。治疗上可用辛凉护津 法、清热保津法、急下存阴法、甘寒生津法、咸寒增 液法等以护养胃阴,谓之“热病护养胃阴观”。

1. 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案 患者某,女,12 岁,1966年7月10日诊。一月前曾发高热,于某医院检 查为乙型脑炎,经住院治疗20d后,高热得退,而成 低烧,体温37.5-38℃,建议中医治疗。诊时形体消 瘦,手足蠕动,精神衰疲,午后身热面红,手足心热, 口干咽燥,不思饮食,舌绛苔光,脉象虚大。此属胃 阴消烁,肝肾阴液耗竭,治当咸寒增液,用大定风珠 加减。处方:生白芍20g,生龟板20g,干地黄20g,生 麦冬20g,炙甘草10g,阿胶珠10g,生牡蛎30g,生鳖 甲15g,陈青蒿10g,5剂,水煎服,日1剂。1996年7月 15日二诊:症状均有减轻,原方略作加减,续服7剂, 水煎服,日1剂。1996年7月22日三诊:诸症十衰七八, 形神见充,此为胃阴渐复,肾液已增,肝有所养,再 用益胃汤加味,7剂,以巩固疗效。此案热邪久羁,胃 阴耗竭,损及肝肾真阴,咸寒增液药常以生地黄、麦 冬、白芍、龟板为代表,既可滋养胃阴,又能养肝阴 补肾精。

内伤病多属久病,阳气多失于温养,由于脾阳 有独特功能和潜在祛邪作用,故对机体的生长、发 育、衰老以及发病、死亡均有重要联系,脾阳充足与 否对内伤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治疗上可用 辛温振脾法、苦温燥脾法、甘温补脾法、酸温益脾 法、升阳激脾法等以激发脾阳,谓之“内伤病激发脾 阳观”。

2. 痨瘵(肺结核)案 患者某,男,46岁,1988年 10月21日诊。患肺结核、肺气肿、胃溃疡、胃下垂十余 年,咳嗽时作,或痰中带血,血色淡红,气短乏力,动 辄自汗,胃脘疼痛,大便不实,食欲减退,面色胱白, 兼有心悸少寐,时感怯寒,舌淡胖、苔薄白,脉虚无 神。此为脾阳亏弱,元气大虚,治当甘温补脾。处方: 炙黄芪40g,红参 (另炖分冲) 6g,炙桂枝6g,炙甘草6g,炒 白术10g,炒白芍10g,生鸡内金10g,羊乳30g,高粱 饴 (烊化分冲) 30g,炒山药30g,生姜3g,红枣10g,7剂,水 煎服,日1剂。7剂后,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已启,余症 亦见缓解,上方红参用量减半,余药略作加减连服 50余剂,体质量增加,气短、自汗、痰血已除。原方用 量酌减又续服2月告寥。随访1年未见复发。此案中用 甘温之品激发脾阳,黄芪、红参、桂枝虽有助火动血 之弊,但能补脾气,桂枝又能化瘀血,脾气兴旺,瘀 血渐化,津液来复,肺得濡养,动血之品反为止血之 药,配合白芍、甘草,既能补脾气,温脾阳,又可阳中 求阴,阳复阴亦复。

久治不愈,从毒论治

久治不愈的病症,必须注意辨别是否有毒邪的 存在。历来认为毒邪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无传染的 疾病一般都无毒邪的。实际上毒邪不局限于传染性 疾病。陆氏指出,毒邪有外来性毒邪与内在性毒邪 之分。外感疫疠淫毒,易于理解,多能把握。但许多 内伤杂病、难治病或疑难病中存在的内在转化之毒 邪,如六淫继毒、七情酿毒、饮食致毒等,常易忽略。 六淫继毒多由常邪偏甚,或传变过速,转化为继发 毒邪,而酿成毒证。七情酿毒,又称气毒,气毒为病, 先损正气,继而生毒,因毒伤血,生痰酿浊,脏腑气 血无序,诸病皆生。饮食致毒,又称食毒,多指饮食 失常,烟酒无度,脏腑损伤,毒邪内生,而致诸病杂 疾,甚则癌肿。毒性病邪既能严重损害脏腑,又能诱 发恶性病变。所以,毒邪乃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 一类病邪,临证需掌握毒邪的临床特征、病变特征和 特殊症状,毒邪的临床常见特征有暴发性、剧烈性、 危害性、传染性、难治性、顽固性。毒邪所致的病变 特征有传递迅速、易于恶化、兼火兼热、夹瘀夹痰、 入经入络、伤阴伤阳。毒邪的特殊症状多种多样,如 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烦躁、抽搐、发狂、痴呆、 强直、肢厥、口噤、黄疸、出疹、发斑、起疱、暴痛、 顽疼、暴咳、暴喘、暴泻、出血、肿块、红肿、糜烂、 瘙痒等,尤其带有极端性的现象,如冷得最凶,热得 最高,痛得最剧者,亦有伏毒不现者,更为凶恶。把 握上述要点,再结合四诊分析综合,毒证一般不会 漏诊。

从毒论治可运用“毒证四层辨证法”,以辨浮层 证、动层证、沉层证和伏层证。浮层证是指邪浅病轻 的阶段;动层证是指邪盛病重的阶段;沉层证是指 毒邪深入脏腑、血分,正不胜邪的阶段;伏层证是指 毒邪蕴伏于内,虽无明显外候,实属隐患阶段。时病 以浮沉两层为基础,杂病以动伏两层为核心。其中浮 层、动层、沉层证,正气与毒邪相争,毒邪或外显或 深入,易受医家重视;伏层证,经治疗后外无症状, 但毒邪内潜深藏,隐伏于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等要 害区域,待时而发,甚为凶险。所以伏层证貌似无病, 实为危险隐患,若不予拔毒,后患难以杜绝,危害甚 大,尤应重视。在毒证治疗上,也并不是一法解毒治 百病,主要分为解毒主法和解毒兼法。解毒主法根据 毒邪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毒邪的侵袭部位,与之相应 予祛浮毒法、清热毒法、泻火毒法、利湿毒法、清暑 毒法、祛寒毒法、泻积毒法、解郁毒法、开毒闭法、 泄血毒法、祛痰毒法、化瘀毒法等。解毒兼法根据邪 正斗争关系而决定,若正气盛则以攻毒为要务,若正 气虚则一味攻邪反而易伤正,或应适当酌用拔毒药, 或不能祛毒者暂且缓攻,先以大扶正气以限制毒邪 扩散,具体可分为解毒益气法、解毒养血法、解毒滋 阴法、解毒补阳法等。陆氏在临床中常以毒说理论指 导辨证论治,每获良效。

1. 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案 患者某,女,12 岁,1966年7月15日诊。身热微恶寒、头痛1d,颈项强、 四肢抽搐半天。诊时体温39.6℃,嗜睡,神志清楚,舌 尖红苔白,脉浮数。此为暑毒侵袭,表里失疏,治以 祛暑毒,清表里。处方:生石膏 (打碎煎) 60g,连翘24g, 野菊花24g,大青叶24g,秦艽9g,地龙9g,蝉蜕9g, 僵蚕12g,羚羊角片 (先煎) 3g,天花粉15g,钩藤15g,老 滑石30g,石菖蒲6g,1剂,水煎服,并住院观察(当时 西医拟诊为乙型脑炎,后予确诊)。1996年7月16日二 诊:药后身热减退,体温38.2℃,头痛明显好转,四肢 抽搐未作,颈项尚有强硬,原方去秦艽,加赤芍15g。 2剂后,上述诸症基本消失,体温37.2℃,舌苔中微光 红,脉细弦,此暑毒已化,胃阴受伤,方用生石膏 (先煎) 30g,大青叶15g,野菊花15g,生麦冬15g,玄参15g, 北沙参15g,天花粉15g,青蒿9g,淡竹叶9g,生甘草 4.5g。3剂后微热退净,食欲已启,未见后遗症出现, 原方略作加减,续服5剂告寥。此案属于毒证中的 (时病)浮层证。虽为浮层证,但与卫气营血诸证不 同,浮层证可同时出现卫分、气分、营分,甚至血分等 证,这是由于毒邪的特性不同,故可同时入表入里, 入气入血,伤津伤液,伤阴伤阳,因此,其辨证治法与 卫气营血、三焦、六经辨证不同。

2. 咳嗽气促(肺炎)案 患者某,女,45岁,1988 年12月16日诊。据述肺炎两旬余,经抗生素和中药治 疗,效果欠佳。诊时常有低热37.5-38℃,咳嗽少痰, 咳时气促,胸络引痛,口干咽燥,动辄汗出,神疲少 力,大便较结,舌质偏红,苔中光根黄糙,脉细滑带 数。此为热毒沉里,痰火交阻,肺中气阴受伤,治以 败毒祛邪,清肺祛痰,兼顾滋阴益气。处方:鱼腥草 30g,生石膏30g,羊乳30g,白蜜蜂 (分冲) 30g,川贝母 5g,生麦冬12g,生地黄12g,玄参12g,天花粉12g,北 沙参12g,地骨皮12g,生甘草5g,5剂,水煎服,日1剂, 并加六神丸3支(分5d吞服)。1998年12月21日二诊: 体温37.2℃,胸痛已除,咳嗽气促、口干咽燥明显好 转,原方去六神丸,7剂,水煎服,日1剂。1998年12月 28日三诊:体温退净,36.7℃,诸症十去其七,唯易汗 出,不耐劳,舌淡苔微光,脉细滑少力。X线胸片显 示:肺部炎性灶基本吸收。原方去生石膏、天花粉、 鱼腥草、生地黄、川贝母,加太子参15g,生黄芪30g, 7剂,告愈。此案属于毒证中的(杂病)沉层证。其虽 为沉层证,但不等于病情好转,往往是正虚毒恋的阶 段,解毒不忘扶正,正气充足方能拔除毒邪。

病症复杂,天癸辨证

辨证之法,有病因的六淫辨证、七情所伤辨证、 饮食劳倦所伤辨证、疫疠时邪辨证;有脏腑物质的脏 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奇恒之腑辨证、经络辨证; 有诊断治疗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等。上述各种辨证法都有不同的适应原 则。但临床上,当病症复杂,单一辨证方法往往难以 准确辨证时,陆氏常运用“天癸病四至辨证法”以辨 至神、至气、至液、至精。其中,至神天癸为诸天癸之 总领,至气天癸善于升发,至液天癸性尚柔和,至精 天癸有阳精与阴精之分。由于天癸物质的统领和调控 作用,运用天癸辨证能较好把握天癸与五脏六腑、气 血精津液的关系,把握病证根源,从而更好地指导 临床治疗。

天癸物质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即已明示其 不仅是单纯的生殖之精,而且还是与生长、发育、衰 老密切相关的精灵物质,陆氏研究天癸理论有素,首 次将天癸按不同性质和功用,分为“至神、至气、至 液、至精”四大类天癸,并确立了天癸病的特殊主症 及专门用药,以至神、至气、至液、至精四大分类,创 立了“天癸病四至辨证法”。天癸病的特殊主症,临 床上有一定相对的病性联系,如至神天癸的特殊主 症,可常见反复烦躁、长期不寐、间歇嗜睡、记忆锐 减、神态呆滞、厌食日久等;至气天癸的特殊主症, 可常见自汗久作、盗汗频出、全身乏力、生长迟缓、 反复隐疹、顽固口疮等;至液天癸的特殊主症,可常 见特异水肿、尿液过少或过多、消瘦或肥胖、手足心 热、口目顽燥、乳头溢液等;至精天癸的特殊主症, 可常见男性性欲减退、阳痿或阳强、精少或精冷、体 毛增多、反复痤疮、女性性欲冷淡、月经不调、少带 或多带、阴户干燥等。掌握了天癸病特殊主症,有利 识别天癸诸病和非天癸病证,同时对辨证论治亦提 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临床辨治时,以上述四大天癸 为总纲,不泛不繁,纲举目张,内容充实,方法新颖, 从而开创了新的证治生面。

因此,天癸辨治并不局限于某一疾病,而是在 天癸理论指导下,广泛适用于各种具有天癸病变的 病证。

1. 痛经之“至精不足致胞脉失养证”案 患者 某,女,33岁,2003年10月21日诊。有痛经史2年,经 B超检查示:子宫多发性小肌瘤。两年来痛经时作时 缓,疼痛均在月经净后开始,连续3-5d绵绵作痛,腹 中且有空虚感,喜按喜暖。每次经血色黯淡,量少质 薄。经期常伴腰骶酸痛,平时常觉头晕目干,精神不 足。舌淡红,脉沉细无力。此为至精虚弱,至液至气 不足,致肝肾受伤,肾精肝血虚少,冲任亏损,胞脉失 养。治以补至精,益冲任为主,兼顾肝肾精血。处方: 熟地黄20g,炒山药20g,巴戟天15g,山茱萸15g,菟 丝子15g,川续断15g,炒当归12g,炒白芍12g,炒杜仲 12g,台乌药10g,焦艾叶10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 日1剂。2003年10月28日二诊:药后精神明显好转, 食欲增加,余症如前,原方去山药,加仙灵脾15g,14 剂,水煎服,日1剂。2003年11月4日三诊:此次月经来 潮经量增多,经色紫红,腰骶酸痛显著减轻,月经净 后无小腹疼痛,亦无腹中空虚感,原方去艾叶,加白 茯苓20g,续服7剂。此后又来诊5次停药。后观察1年 余痛经未作。此案为天癸至精虚损所致,故重点抓 住天癸阴阳精不足,天癸至精得补,冲任、胞脉自然 得养,肝肾亏弱自然得复。

2. 记忆锐减之“至神至气虚弱证”案 患者某, 男,62岁,2003年3月10日诊。据家属代述,小脑萎缩2 年,近半年来记忆力剧降,甚至遇事即忘,连子女之 名也说不出来。诊时精神疲惫,面色灰白,手足不温, 声低语怯,常易思睡,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弱。证属 至神不足,至气虚弱,脑髓空虚所致。治以养脑髓, 益至神,补至气,兼调心肾。处方:炙黄芪30g,粉葛 根30g,赤灵芝30g,白茯苓20g,红参 (另炖兑服) 6g,三七 粉 (冲服) 6g,肉苁蓉10g,熟附子10g,石菖蒲10g,制远 志5g,北五味子5g,炙鸡内金20g,炒麦芽20g,炙甘 草5g,7剂,水煎服,日1剂。2003年3月24日二诊:精 神明显振作,说话增多,余症均有好转,原方续服14 剂。2003年4月7日三诊:记忆显著改善,家中人员均 能记住并可呼叫,原方红参易炒党参20g,三七粉减 至3g,14剂,水煎服,日1剂。以后又来诊多次均以此 方加减调治,5年后因他病就诊,询问其记忆情况,即 告阅报看电视均能记住。此案为天癸之神至气不足 所引起,故重在补至神,益至气,养脑髓。至神至气 充足,记忆自然恢复。

结语

陆拯在长期的临证中,勤求古训,博采众长,逐 步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在理论探索上,既 讲究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又注重突出理论的临床 实用。“临证六要诀”思想融合了陆氏在中医毒理学 说、天癸学说、脾胃学说、气病学说、中药生制异用 理论、症状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独到理论见解和学 术思想,是陆氏临证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 善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创新中医药治疗方法、提高 中医临床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陆拯.毒证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3

[2] 陆拯.天癸病论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3] 陆拯.热病护养胃阴观.浙江中医杂志,1986,21(7):315-317

[4] 陆拯.内伤病激发脾阳观.中医杂志,1991,32(6):8-11

[5] 陆拯.脾胃明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6] 陆拯.实用中医气病论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

[7] 陆拯.症状辨证与治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4

[8] 陆拯.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上一篇:清气化痰汤加减治疗声带小结

下一篇:咽异感症 分型辨治“梅核气”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