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神经疾病>抑郁症>正文

木郁论治浅析

《类证治裁》木郁论治浅析

《类证治裁》 为清代医家林佩琴之作, 该书将理 论分析与临床医案相结合, 广采博取, 共载107个病 证, 480余例医案, 是一部完全结合实践经验写出来 的著作, 对后世影响很大 [1] 。 木郁之论始见于《黄帝内 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 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发挥, 广义的木郁包括外感风木之郁与脏腑肝胆之郁, 狭义 的木郁指因情志不舒, 气机郁遏所致之肝郁。 林佩琴 在 《类证治裁》 中虽未对木郁证作专篇论证, 但其在 “郁症论治” “肝气肝火肝风论治” “饮食症论治” 篇 中多次提及 “木郁” 一词, 且承古拓新, 灼有定见。

木郁为五郁之先

林佩琴十分注重对《内经》 《难经》等中医经典 著作的学习与继承, 认为: “不先窥 《内经》奥旨, 则 皆无本之学也” [2]5 。 其崇经立论, 纵览百家, 以数十 年临床经验将中医理论灵活化裁, 著成 《类证治裁》 一书, 吉钟颖评价该书: “贯串于《灵枢》 、 《素问》 、 《难经》诸书, 以意为变化而不泥于古” [2]3 。 林佩琴 研习经典, 旁习诸家的学术思想在其对 “木郁” 理论 的阐述中有着充分体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首先提出了五郁理 论, 认为五郁发病乃是因为气运乖和, 与五行制化 胜复及气运的太过或不及相关, 并描述了五郁发时 对应的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体病理变化。 五运平和, 则 “木曰敷和, 火曰升明, 土曰备化, 金曰审平, 水曰静顺” [3] 。 木运之气被胜制后, 因抑郁过极, 则会有复 气发作, 《内经》称为 “木郁之发” 。 林佩琴在 《类证 治裁》中继承了 《内经》的理论, 认为外感六淫可以 致郁, 并在 “郁症论治” 篇中提到: “凡病无不起于 郁者, 如气运之乖和也, 则五郁之病生。 经言木郁达 之, 宜吐。 火郁发之, 升散。 土郁夺之, 攻下。 金郁泄 之, 解表利小便。 水郁折之, 制其冲逆” [2]195 。 其虽强 调 “宗经” , 却不泥古, 对后世各医家撷精汲华, 择 善而从。 在对木郁证的认识上十分赞同赵献可 “东 方生木, 火气附焉” 的观点, 指出 “木郁则土郁, 土 郁则金郁, 金郁则水郁, 五行相因之理” 。 可见, 其认 为木郁为五郁先导, 木郁可传变发展为五郁, 因此, 在治疗上 “以逍遥散治木郁, 诸郁皆因而愈” 。 逍遥 散中柴胡疏肝解郁, 使肝气得以调达, 薄荷疏散郁 遏之气, 透达肝经郁热, 二者合用共奏 “木郁达之” 之效。 治疗过程中可随症加减, 如 “甚者方中加左金 丸。 以黄连治心火, 吴茱萸气臊, 肝之气亦臊, 同气 相求而佐金以制木” [2]197 。 林佩琴行医数十载, “晚 年令就医者还所服方, 择其要者, 著为医案” , 其医 案非由后人搜集编辑, 而是自己挑选验案载于《类证 治裁》一书中, 因此, 实用性及可借鉴性较强。 其中, “郁脉案” 载有一王姓患者, 其 “病久怀抱悒郁, 脉 细涩少神, 左尤甚。 呕酸食胀, 胃阳不舒, 左耳项痛 连发际” 。 林佩琴辨其为 “虚阳上攻, 胆气横溢, 木郁 土衰” , 以致便秘经阻。 方用 “吴萸汤去姜、 枣, 加制 半夏、 橘白、 茯苓、 枳壳、 甘菊、 钩藤、 嫩桑叶” , 三服 之后病情大有好转, “去吴萸, 加谷芽、 益智、 当归, 又数服, 诸症渐除” [2]200 。 全方疏肝健脾, 抑木扶土, 所谓木郁解而诸郁皆因而愈。

木郁化火

林佩琴《类证治裁 · 肝气肝风肝火论治》云: “相 火附木, 木郁则化火” , 指出因 “肝胆乃风木之脏, 相 火内寄, 其性主动主升” , 喜条达而恶抑郁, 最易从阳 化热化火。 《灵枢 · 本输篇》提到: “肝合胆” , 胆天干 为甲属阳木, 肝天干为乙属阴木。 肝胆内寄相火, 木 气条达则顺应其生生不息之机, 若 “情志不适, 郁则 少火变壮火” [4] , 从而形成肝胆实火。 临床上由肝胆 实火所致之病, 往往危害较大, 且证候复杂多变, 因 此, 《类证治裁》指出: “木郁则化火, 为吞酸胁痛, 为狂, 为痿, 为厥, 为痞, 为呃噎, 为失血, 皆肝火冲激 也” [2]188 。 因木郁化火, 气血上逆, 冲逆无制则发越为 狂, 或迫血妄行; 火热灼伤津液则筋肉失养而为痿为 厥; 肝气横逆, 侵犯脾胃, 胃失和降而致呃逆噎嗝, 痞 闷不舒; 病在肝经故胁肋灼痛。 此外, 何梦瑶 《医碥》 有云: “木郁者, 肝气不舒也” [5] 。 而 《类证治裁 ·诸气 论治》篇中指出: “以气本属阳, 有余便是火” , “上升 之气, 自肝而出, 中挟相火” , 进一步说明了木郁日久 极易化为肝火。 又有张景焘 《馥塘医话》提出: “肝经 属木, 木郁则火炽, 惟其郁而为火, 故能遍扰诸经, 而四肢百骸皆受其病” [6] , 说明肝木郁火易上扰心肺, 中连脾胃, 旁及经络, 引起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及肌肉 筋脉失养。 因而林佩琴在 《类证治裁》多篇专论中均 提及由肝火冲激所致之病证, 并记载了相应的治法 方药。 如因 “怒动肝火” 而吐血者, 宜 “苦辛降气” ; 因 “肝火郁热” 而吞酸吐酸者, “用辛咸苦降” ; 因 “肝 火上凌” 呛咳吐逆者, “用清肃苦降” ; 因 “怒动肝火” 胁痛吐酸者, 用 “佐金汤加白芍、 山栀、 金器” ; 因 “肝 火郁” 而致积聚者, 用 “芦荟丸” ; 因 “怒动肝火, 风 痰上涌” 而致癫狂者, 用 “导痰汤加芩、 连、 菖、 远” ; 因 “肝火上迫, 不循常道” 而致妇女倒经者, “宜抑 肝火, 导归冲任” 。 可见, 肝木之火致病广泛, 易发它 证, 应予以留心重视。

《医碥》指出: “按百病皆生于郁, 与凡病皆属 火, 及风为百病之长, 三句总只一理。 盖郁未有不为 火者也, 火未有不由郁者也, 而郁而不舒则皆肝木 之病矣。 故曰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 [5] 。 因此, 在疾病 诊治过程中应明确病因病机, 抓住 “木郁” 之本证, 遣方用药顺应肝木调达之性, 不可一味苦寒清降, “务遂其条畅之性, 则郁者舒矣” 。 林佩琴认为, 肝 木升发, 火性炎上, 二者相合则发为郁火。 酸入肝, 有收敛固涩之效, 可制约上炎之肝木郁火, “肝阳有 余, 必需介属以潜之, 柔静以摄之, 味取酸收, 或佐 酸降, 务清其营络之热, 则升者伏矣” [2]188 。 《类证治 裁》医案中有一本姓患者, “胁左隐痛, 胸间动气, 头晕肢麻, 寐即舌干似辣, 中夜自汗, 清晨咳痰, 便 泻觉爽” , 有医者误用 “滋肾镇肝” “健脾制阳” 法 治疗均未奏效, 林佩琴辨为 “肝阳挟风火上冒, 侵 犯脾土使然” , “仿《内经》治肝以酸泻之法, 自然柔 伏矣” [2]191 。

木郁化风

林佩琴《类证治裁·肝气肝风肝火论治》谓: “风依于木, 木郁则化风” , 指出因为风为木气所发, 肝为厥阴风木之脏, 若风为淫邪, 入中人体则肝脏 首当其冲。 肝气又以条达为顺, 若肝气郁结不畅, 则 生木郁之变而化为肝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云: “风气通于肝” “风胜则动” , 《素问·至真要大 论》亦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 皆说明了风气内 动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 肝主筋, 肝筋失之濡养则 筋脉拘挛, 发为抽搐、 颈项强急等似 “风” 之候。 若 是木郁风动, 气机上逆, 血随气升, 横逆络道, 上冲巅顶, 直扰神明, 便可出现眩晕欲倒、 语言謇涩、 颈 项强直、 肢麻振颤、 口眼㖞斜、 半身不遂或卒中不省 人事等症状 [7] 。 故林佩琴又云: “木郁则化风, 为眩, 为晕, 为舌麻, 为耳鸣, 为痉, 为痹, 为类中, 皆肝风 震动也” [2]188 。 对于肝风内动引起的各种病症, 林佩 琴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及理论基础辨证施治, 详 审病机, 临证用药精当独到, 指出若有 “肝阴胃津两 虚, 肝风扰胃” 而致呕吐者, 用 “柔剂滋液熄风养胃。 如人参、 白芍、 麦冬、 阿胶、 小麦、 半夏、 茯苓、 粳米 之属” ; 若有 “肝风发痉, 肢掣液涸” 而致厥症者, 用 “固本丸加阿胶、 鸡子黄、 龙骨” ; 若因肝风挟痰, 肾 水亏虚而致眩晕者, 应 “缓肝之急以熄风, 滋肾之液 以驱热” ; 若因 “心肾虚怯, 肝风胆火倏逆” 而致痫证 者, 则会出现 “经脉闭阻, 猝然晕仆, 口眼牵掣, 腰背 反张, 手足抽搐” 等风痰阻络之证候。

此外, 对于 “木郁化风” 而致的 “肝风震动” , 林佩琴归纳出7个方证, 大抵以虚热和本虚标实证为 主 [8] 。 其中, “营液内虚, 水不涵木” 者, 治宜滋液和 阳, 用复脉汤去干姜、 桂枝; “肾虚阳浮者, 宜填髓补 精” , 用阿胶、 龟甲、 淡菜、 青盐、 牛膝、 山茱萸、 熟地 黄、 磁石; “土弱木乘者, 宜缓肝益胃” , 用酸枣仁汤 去川芎, 加人参、 山药、 小麦。 此外, 若因 “怒劳, 致 舌麻肢痹, 筋惕肉瞤” 者, 由 “五志过极, 阳亢阴衰, 风从火出, 宜柔润熄风” , 用河间地黄饮子去桂枝、 附子、 巴戟天、 石菖蒲。 限于篇幅, 兹不一一列举。

木郁之治,用药宜柔宜和

《素问· 五运行大论》云: “东方生风, 风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 在体为筋, 在气为柔, 在脏为肝” , 明确指出肝木生 发之气贵在柔和。 林佩琴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指出: “肝为刚脏, 职司疏泄, 用药不宜刚而宜柔, 不宜伐 而宜和, 正仿《内经》治肝之旨也” 。 主张应宗经立 法, 顺应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之性, 及主升发和疏 泄的生理特点, 着重疏肝解郁。 遣方用药应遵循古 圣治肝之法, 即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 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 , 强调 “药不可以刚 燥投也” [2]188-189 。 肝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 肝体柔和, 肝气条达方能维持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肝木郁 遏则疏泄失常, 体用失调, 不免生热升阳甚或动风, 出现种种病变。 因此, 木郁之治, 需顺应肝木生理特 性, 用药 “宜柔” “宜和” , 使疏泄功能正常而诸症 皆除。

《类证治裁》 “肝气脉案” 中载有一何姓患者, 症状为头项作胀、 呕吐吞酸、 肌肉刺痛、 腋下零湿、 经信愆期、 左关沉弦。 林佩琴辨其为 “肝郁失畅” 所 致, 因肝脉连目系, 上出额至巅顶, 肝经经气不利则 头项胀痛不舒; 肝失调达, 横乘脾土, 脾气虚弱痰浊 内生, 在胃致呕吐吞酸, 入络则肌肉疼痛; 肝气郁滞, 气病及血, 冲任不调则使月经愆期; 弦脉为肝病之 脉。 此案林佩琴根据患者证候表现辨为肝郁证, 病 机为肝气郁结不畅, 木郁乘土, 当 “治在疏肝, 佐以 渗湿” 。 药用厚朴、 香附、 郁金、 白芍、 茯苓、 金橘皮、 山栀、 钩藤、 当归须, 三四服诸症减。 患者自述 “平昔 肠鸣, 必倾泻乃爽” , 林佩琴认为此亦 “木气乘土之 咎” , 且考虑此人形体肥胖, 需兼顾其阳气, 于前方 去郁金、 山栀, 加制半夏、 炒白术、 薏苡仁、 炙甘草。 经亦调。 全方注重疏肝解郁, 健脾利湿, 且未用刚燥 之药, 收效显著。

另有一吴姓患者, 素体脾胃虚寒, “冬季因怫逆 动肝, 胁腹胀痛, 寒热, 脉微数” , 经林佩琴诊治病 情好转而停药, 至春季因肝郁乘胃, 胃气失降出现 “上脘痛呕沫” 。 “肝为刚脏, 法当柔以软之, 甘以 缓之” , 然而 “劣手竟用赭石重镇, 桂心刚制, 炒术 壅气, 兼蒺藜、 青皮疏肝伐肝, 一啜烦躁大痛, 再剂 胁如刃割, 腹绞痛欲绝” , 林佩琴得知, “拟甘润柔 剂……遥寄片纸” , 然患者 “药未及撮而殁” [2]194 。 林 佩琴用真实病案警醒后世医者, 治肝木之病, 用药宜 柔宜和, 不可妄投刚燥, 正所谓 “志此为以刚治刚, 好言平肝者鉴” 。

结语

《类证治裁》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质, 用简洁精练 的文字揭示辨证施治的大纲, 然后层层推进, 分列条 目。 林佩琴在对木郁证的认识及辨证过程中能够勤 求古训, 博采众长, 从丰富的临床经验中总结规律并 加以应用; 治疗上谨守病机, 辨别疑似, 善用古方且 多有创新, 根据临床实际进行制裁, 每能药到病除, 疗效颇佳。 《类证治裁》一书中所载木郁之论及脉案 方药均为林佩琴之宝贵经验, 医者只要灵活运用, 便 可左右逢源。

作者:焦海燕 严志祎 周岩 马庆宇 薛哲 李晓娟 潘秋霞 刘玥芸 陈家旭

上一篇:主治情志不遂或郁怒不解 达肝解郁汤

下一篇:《黄帝内经》神志理论论要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