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贫血主要是缺铁性贫血。究其原因有:
先天不足
主要是胎内供铁不足,孕育中的胎儿需要大量铁。造血主要靠铁,骨骼成长也要铁,胎内肝脏还要储存一部分铁,以备出生后迅速生长之需。这些铁主要靠孕妇供给,然而,由于孕妇患缺铁性贫血者很多(40%),孕期又未及时补充,远远未能满足胎儿所需,致使其肝内铁储备很少,这就为胎儿出生后贫血留下病根。
后天喂养不当
1.放弃母乳喂养。母乳中含一定量的铁,且70%能被孩子所吸收,足够半岁前婴儿所需。但不少妈妈未给孩子享用,而给以牛奶喂养。牛奶含铁虽同人奶一样多,但孩子吸收困难,仅能吸收其中的 20%,大部分被排出体外。故牛奶喂养的孩子,半年后极易得缺铁性贫血。
2.辅食添加过迟。妈妈们迷信牛奶,有的孩子长得白白胖胖,认为牛奶万能,乐此不疲。殊不知牛奶含铁,被吸收者少得可怜。故牛奶喂养者半年后极易患贫血症。即使母乳喂养,也会因孩子生长迅速,母乳中铁也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如不适时加辅食,同样会患贫血。
3.辅食添加不当。重视蛋黄,轻视鱼肉。蛋黄中虽含较多的铁,但同时含有妨碍铁吸收的高磷蛋白,所以,能被吸收利用的并不很多。鱼、肉中含丰富的血红素铁,且能在肠道中被孩子直接吸收,利用率很高。可惜的是部分父母迟迟不给孩子吃。这也许是因鱼中有刺,怕鱼骨喉;或许是初加肉食易造成拉肚,故浅尝即止。这就一错再错,最终导致孩子贫血。
4.听任挑食。听任孩子吃零食,轻视主食。有的只吃素,不碰荤,以为孩子吃了鸡蛋牛奶,白白胖胖,就高枕无忧了。殊不知这些习惯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女孩贫血比男孩多1倍以上,偏食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这些诱发贫血的原因,孩子们是不懂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故防止孩子贫血,还得从提高孩子父母们的认识方面着手。
首先要认识到孩子贫血的严重后果。贫血不但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其智力发展。其次是到医院检查孩子有无贫血。如有下列情况,应注意检查孩子是否有贫血:妈妈孕期贫血,生产后牛奶喂养,半岁后又未及时添加辅食,或仅加蛋黄未给鱼肉辅食;孩子乏力、易倦、头晕、耳鸣、眼花、异食癖、厌食、易激动、易感染(常感冒发热等),舌苔过于平滑,指甲白易断裂,脱发等。如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去医院做血液化验,并作相应的处理。
预防很重要
1.纠正孕期贫血,可服硫酸亚铁或铁维隆等药物,同时服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
2.坚持母乳喂养。
3.及早加辅食,4-6个月后可加些蛋黄、肉松、鱼松,由少到多。这对牛奶喂养的孩子尤为重要。
4.不让孩子养成挑食、偏食习惯。除米、面主食外,荤素不能偏废。鱼肉中不仅富含易被吸收的铁,还可促进粮食、蔬菜中铁的吸收和利用。水果中的维生素C也可促进铁的吸收。餐后忌浓茶可避免铁的流失。
5.合理烹饪。蔬菜中的植酸、磷酸妨碍铁的吸收。菠菜、鱼头等均含高植酸食物,炒前用开水烫一下即可除去或减少这类植酸。发酵面制品也可减少植酸,从而有利于铁的吸收。
食物中多点 “红”与“黑”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饮食中可多吃一些红色、黑色的食品,如红小豆、带红衣的花生仁、枸杞子、大枣等。大枣不仅富含各种营养素,而且含铁丰富,可每天煮粥时放几个枣,坚持服用。也可每天将红小豆、花生、红枣等炖食,用红糖调味后,每天空腹趁热吃一小碗。黑芝麻、黑木耳等黑色食品也富含铁+也可多吃。此外,动物内脏、瘦肉、动物血、鸡蛋黄都含有丰富的铁,且易于吸收,常吃可改善贫血状况。
药膳有一定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
阿胶瘦肉汤:瘦猪肉 100克,阿胶10克。先将肉切片放沙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炖熟加阿胶烊化,调味后饮汤食肉,隔天1次。
枸杞大枣粥:大枣15 枚,枸杞子10克,与50克大米共熬为粥,用红糖调味,每天3-4次。
黑木耳大枣汤:黑木耳 15克,红枣15个,将黑木耳与红枣泡发,洗净后放入碗中加适量水和红糖,置锅中蒸1个小时后服用(慢性腹泻者慎食)。
当归大枣炖排骨:当归20克,大枣10克,排骨 200克,将二味药材洗净,排骨切块,共放入沙锅中加清水及姜、葱盐等调料炖至排骨熟烂为止,饮汤食肉,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