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感冒>正文

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小儿发热的体会

六经辨证源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 , 将人体对 疾病的反应状态分为六大类: 即太阳病、 少阳病、 阳明 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六种病理状态之间既有分 别, 又相互联系, 如有传经, 有并病( 一经未罢, 一经又 起) , 合病( 两经病同时发作) 等, 六经辨证理论为后世 医家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思路。笔者体会, 此 理论在临床治疗小儿发热的过程中也同样具有指导 意义。

临床常见的小儿发热, 大致符合《伤寒论》 中的六 经辨证规律, 可分为三种类型: 太阳病型、 少阳病型、 阳 明病型。现分述如下。

1 太阳病型

临床中太阳病中风型的小儿发热较为常见, 该型 多见于体瘦而易出汗的小儿, 其发热一般热度不高, 发 热时常伴有汗出、 打喷嚏、 流鼻涕、 轻度咳嗽等, 可考虑 用桂枝汤原方治疗。

此类小儿一般平时不耐寒热: 即怕冷又怕热, 遇冷 流鼻涕打喷嚏, 遇热则出虚汗, 睡觉不盖被觉冷, 盖被 又觉热有汗。患儿多文静、 怕生, 活动量偏小, 易出汗, 易受凉, 胃口较好, 大便基本正常或偏干, 舌体偏大, 舌 色偏淡而不红、 舌苔不厚、 舌质偏暗或淡。平时可服用 小建中汤调理体质。

此外, 有患儿汗出不多, 其发热时热度较桂枝汤证 稍高, 常伴有脸蛋泛红, 甚至周身泛疹, 舌质淡、 苔薄。 可考虑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即桂枝麻黄各半汤。

2 少阳病型

少阳病型的发热, 可见低热或高热, 先恶寒后发 热, 常伴有食欲差、 咽喉疼痛、 睡觉不安稳、 出汗不多, 怕冷亦不明显等。此种体质的患儿多好动、 反应敏捷、 爱讲话、 哭闹, 食欲不太好, 睡觉不安稳, 脾气急躁, 嘴 唇偏红, 舌尖偏红舌体较瘦、 苔白或白腻。该型发热轻 度的可考虑小柴胡汤, 热度偏高的可考虑恩师黄煌教 授自拟的退热方 [1 ] , 组成为柴胡、 黄芩、 连翘、 甘草。

3 阳明病型

阳明病型的发热, 常表现为高热易伴有便秘, 怕热 不怕冷, 舌红、 苔厚腻, 常见于感冒后数日, 经发汗治疗 后热不退反升, 此时可考虑含有大黄的方子, 马云翔先 生在 《温热病治疗中的点滴体会》 [2 ] 一文中指出: 表证 渐罢即主用大黄荡涤肠胃, 提出“得汗后” 与“热不退” 为两个主要指征, 并仿照凉隔散方义, 给出表里同解的 组方思路 : “大黄要生用, 煎时要后下, 剂量一般 6 ~ 10 g, 同时根据表证的程度, 还可酌加藿香、 佩兰、 青蒿、 黄芩、 金银花、 连翘、 防风之属。 ” 笔者将此思路运用于 小儿发热, 大黄一般用 3 ~ 5 g, 每剂药分 4 次服用, 大 便通则停后服。

该型患儿常伴有的便秘, 一般是指数日不大便或 大便干的情况, 但也有每日大便且偏稀而不好解的 情况。

此外, 据笔者观察, 该型发热患儿舌象较特殊: 舌 体偏瘦, 舌质红, 味蕾涨红凸起, 舌苔白厚而腻, 犹如从 酸奶中提起的草莓, 笔者称其为“草莓舌” 。临床遇到 高热反复、 怕热不怕冷、 伴有便秘、 草莓舌的情况, 可考 虑生大黄配伍清热解表药的思路。

4 讨论

4. 1 关于传经 小儿发热的一般规律是: 受风寒第 1 天表现为怕冷、 发热、 打喷嚏、 流清鼻涕、 舌淡苔薄的太 阳病, 第 2 天即可转化为寒热往来、 咽喉不适、 咳嗽、 黏 痰、 鼻涕变黏、 舌苔变厚的少阳证, 或发热不恶寒伴有 不大便的阳明病。

小儿病变化迅速, 初起太阳病的阶段十分短暂, 甚 至不经过恶寒发热的太阳病, 直接表现为寒热往来的 少阳病或只发热不恶寒之阳明病。有时会处于一种状 态, 没有传经表现。

总之, 不可拘泥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的说 法, 临床当依据当下的状态辨证施治。

4.2 关于兼夹 临床中发现, 典型表现为某一方证的 情况并不多见, 而同时兼有两个甚至多个方证的情况 反而多见。此便需业医者能够在熟悉单个方证的前提 下, 还要进一步学会合方和加减。

方证兼夹的情况大致有二, 一是病情兼夹。如发 热兼有咳嗽明显的情况, 需酌加止咳化痰之品。临床 常见的发热伴有咳嗽, 寒饮明显的可加干姜、 细辛、 五 味子, 痰咳可合用半夏厚朴汤, 汗出而喘咳可合用麻杏 石甘汤等。

二是合病的情况。如临床常见的太阳少阳合病的 柴胡桂枝汤证发热, 其热一般下午晚上加重, 早晨热 退。常伴见食欲差、 咽喉疼痛、 睡觉不安稳, 同时有汗 但不多, 怕冷也不明显, 此外, 该类患儿还有一种比较 特殊的表现, 即若单纯服用桂枝汤易口舌生疮, 若单纯 服用小柴胡汤易没精神, 此时可考虑用柴胡桂枝汤。 以上是笔者在临证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仅属管窥 之见。由于本人经验、 学识有限, 对于小儿发热, 还其 他类型及方证未曾涉及或未经重复验证, 尚有待进一 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煌.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143-144.
[2] 马云翔. 温热病治疗中的点滴体会[J]. 江苏中医杂志, 1984 ( 2) : 9-10.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作者:崔德强 凌云

上一篇:治疗病毒类“热伤风”偏方

下一篇:反复外感 急慢性支气管炎治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