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内科治疗方>感冒>正文

从中医角度分析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笔者仔细查看国家卫生计生委7月31日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后,从中医角度分析,有以下几点建议。

不能拘泥于伤寒、运气

埃博拉临床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坏,致死率高,可达50%~90%。急性起病,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中医注重四诊合参,目前尚未见到详尽的中医症状描述,根据国家卫计委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来看,埃博拉的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明显属于中医温疫范畴,那么必须根据温疫的理论来指导,不能再拘泥于伤寒、普通温病、五运六气等解释。也不能掉以轻心地认为根据中医理论“随证治之”即可。参看《国士无双伍连德》中,1910年哈尔滨发生鼠疫,中医也无良策,对于急性烈性传染病,只是依靠辨证论治是远远不够的,最后只得依靠隔离来阻断。温疫感受的是中医所谓的“疫疠之邪”,而非伤寒、普通温病所感受的天地间之常气,如外感六淫等。对于温疫,需尽早攻逐邪气,若邪热毒盛,则采用余师愚清瘟败毒饮法清热解毒。若湿邪重,则开达膜原,促邪溃败,若热邪与肠腹糟粕互结,则吴又可大承气汤攻逐邪气法可用。

邪毒热盛为病

埃博拉的病情进展快,迅速出现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症状,属于热在血分,表明其邪热毒盛。埃博拉病毒致病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学界内有观点认为可从伤寒六经辨治考虑,认为属于伤寒少阴病。其实这里的头痛、肌痛并非表证,并非《伤寒论》少阴病。而是邪热炽盛,邪热浮越于外的一种假性表证。里热结滞,阳气不能敷布于外,即四末未免厥逆,又何况头痛、肌痛?试问伤寒初起,能有里热症状的咽痛表现吗?此处的畏寒也是热盛的表现而非表证的恶寒发热,如白虎汤证亦有恶寒症状。埃博拉初起的症状是有表证而无表邪,绝对不能发汗治疗。在温病学中,亦强调不能辛温解表,否则加重热势使病情恶化,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告诫。

夹杂湿邪、莫忘清营凉血

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表明可能存在湿邪的夹杂,但因埃博拉出血热的热邪炽盛,即使存在湿邪,也很快湿热化燥,进而入营入血,出现多部位的出血。对于这一阶段来说,因邪气传变迅速,所以治疗仍以大剂量辛凉清热为主,稍佐以祛湿之法。

埃博拉进展迅速,出血动血的症状明显。因此其病邪属于火热之邪,传变迅速,入营入血快,很快出现多窍道的出血,属于血分热毒炽盛。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掌握疾病发展规律,有助于整体动态地去治疗,可以在气分邪毒炽盛尚未进入营血阶段时,就应该在辛寒清气分之热的同时,佐以清营凉血之法,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达到延缓甚至阻止传入营血,即截断治疗。

未病先防、防重于治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对于一般疾病的防治,重在于充足正气,即可以预防外邪的侵入致病。但对于毒邪强烈的疫疠之邪而言,更重要的是避免接触传染源,取法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理念,需借助于西医学的隔离防控。

限于学识尚不足,也未能见到有关埃博拉出血热的中医症状描述,只是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而进行的中医思维揣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对于传染性疾患,中医需要格外重视,及早参与治疗,不必妄自菲薄,因为对于一些西医尚无有效疗效的疾患,也恰恰属于中医的优势病种。

上一篇:对埃博拉出血热的中医辨治设想

下一篇:清凉涤暑治暑热感冒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