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在临床中是青少年人群的常见慢性病种之一,针药并治青少年慢性鼻炎鼻窦炎,其疗法综合而全面,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从而越来越备受社会各界的推崇,也对今后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马某,男,15岁。主诉:反复鼻塞,流黄涕3年余,加重2天。患者3年来反复出现鼻塞,流脓涕,曾于西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诊断:慢性鼻窦炎。2017年4月10日到本科就诊。诉2天前因受凉后,复现鼻塞,流黄脓涕,量多不止,伴咳嗽、咽痒,舌红,苔薄有齿痕,脉滑数。晨起遇寒则喷嚏频发,侧卧时同侧鼻塞明显,对侧鼻腔通畅,头闷,平素体胖,面色虚黄,白昼疲乏易睡。
诊断:鼻渊(风邪犯肺,伴内蕴湿热)。
针药并治法如下:①鼻渊1号方加味:银花30克,连翘30克,栀子10克,知母12克,芦根10克,苍耳子10克,桔梗12克,辛夷10克,细辛3克,薄荷10克,鹅不食草6克,荆芥10克,鱼腥草30克,茜草10克,侧柏叶10克,甘草10克。5服。
②火针浅点刺:用碘伏以穴位(上星、印堂、双侧迎香)为中心,向外进行消毒,点燃酒精灯,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细火针,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点刺相应穴位,一个穴位针刺1次,术闭按压约1分钟(达到止痛和预防出血目的),用酒精脱碘,嘱患者3天内避免清洗,防止感染。
③毫针:双侧风池速刺;另取上星、印堂向鼻尖透刺;素髎、迎香透上迎香(双侧),列缺、合谷、太冲、至阴,留针泻法30分钟。每周2次为1个疗程。
第一次针刺毕后,患者感觉鼻塞立即减轻。
4月15日二诊:鼻塞、流涕、咳嗽、咽痒,较前缓解,针刺方法同前,嘱其将余药服毕。
4月20日三诊:除少量白黏涕,伴鼻塞,头昏较前明显改善,针刺方法同前。中药处方:党参30克,当归30克,栀子10克,知母12克,川贝10克,苍耳子10克,桔梗12克,细辛3克,白芷10克,鹅不食草6克,茜草10克,侧柏叶10克,甘草10克。5服。
4月25日四诊:除少量黄涕、偶发鼻塞外,余症消失。
嘱咐患者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和鼻腔清洁,常戴口罩。半年后随访,患者除偶有受凉感冒外,慢性鼻窦炎症状不明显。
祁秀荣出身中医世家,三代从医,师从其父祁越(山西省名中医,参与创制并承袭新九针的应用)。本案例所用方剂源自其家传自拟鼻渊1号方,基础方苍耳子散为治疗鼻渊验方,配合辛夷宣通鼻窍;首方见银花、连翘,清热解表,兼鱼腥草解毒排脓;荆芥性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芦根清降肺热,配合桔梗宣肺排脓,知母清热滋阴;《本草纲目》曰:“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茜草凉血通经,侧柏叶凉血清泄肺热。三诊于鼻渊1号方加入茜草及侧柏叶,患者病史3年,病情反复,易感,故而平素免疫力低下,党参、当归可补益气血,提高免疫力;川贝长于清郁热排化痰,再配合通鼻窍,滋阴清热宣肺、化痰排脓、凉血通经之品。针刺取穴以鼻面部为主,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循行鼻旁,大肠与肺相表里,肺开窍于鼻;印堂位于鼻根,迎香挟于鼻旁,素髎正处鼻尖,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从而针感直达鼻部,“气至病所”,两穴合用,可疏风清热、通鼻利窍、宣肺利气;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合谷穴系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兼具原络两穴、表里两经相配作用,共奏清泄肺热、通经活络之功,正如四穴总歌曰:“头项寻列缺,面孔合谷收”;太冲为足少阳胆经合穴,二间为手阳明大肠经荥穴,上星为督脉经穴,三穴并用,发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理气通窍之功。火针的作用在于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白细胞渗出,提高其吞噬机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和局限。祁秀荣认为通过针刺激发机体自我修复机能,可调整内在的失衡状态,从而清泄肝胆湿热之邪,补益肺脾之气,配合火针温通经脉,达到补虚扶正、除湿祛邪、调和气血、治愈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药并用,作用协同,实现疗效的最大化,且无毒副作用,充分展现了中医的整体治疗特色,值得临床借鉴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