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韩斐,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主任,从医三十余年,在各类儿科常见病及疑难病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抽动障碍包括短暂性、慢性抽动障碍和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
我国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约为6%,男孩高于女孩。目前抽动障碍的病因病理不清,可能与遗传因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神经生化改变、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
本病虽不在急危重症之列,但其病情反复迁延难愈,临床症状纷繁复杂,容易伴发多种共存病症,包括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极大的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生长发育。抽动障碍患儿家长应熟悉该病的临床表现,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尽早进行规范治疗,有利于抽动症状的控制。如与孩子有较多接触的亲属患有神经精神类疾病,应积极进行诊治,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影响。在开始治疗后,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中药治疗
中医对抽动障碍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时间,目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式仍然是口服中药,其中包括中成药和配伍组方用药。
中成药因其组成固定,需要根据患儿的症状判断证型,对证使用才有效果,如目前常用的中成药菖麻熄风片适用于肝风内动挟痰证;九味熄风颗粒适用于肾阴亏损、肝风内动证;静灵口服液和多动宁胶囊虽然是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成药,对抽动障碍肝肾阴虚证亦有一定的疗效。
配伍组方用药是中医师根据不同患儿的体质“量体裁衣”,用药更有针对性,不仅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还使患儿的精神、饮食、睡眠、性格等诸多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因本病的中药治疗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一般建议长时间服中药治疗的患儿,最好每隔三个月至半年检查一次肝肾功能。
饮食宜忌
临床上观察到抽动障碍患儿大多有如下性格特征或者说心理状态:易兴奋、易紧张、细致、敏感、爱操心、多疑、胆小、内向、执拗、爱生气、爱委屈、自卑等,或有强迫、焦虑、孤独等特点,用中医的术语来说是平素“用心”过度。长期如此,容易导致心气心血耗伤;心气心血不足,则血不养心,心神失养;渐及心主神明失调,心神不宁;心功能失调进一步发展影响到肝功能失调,出现各种“动”的表现。所以在治疗时,通常将心神调养放在首位,除药物治疗外,患儿日常饮食中也可添加主入心经的食物来养心、补心安神或清心除烦,以协助治疗。
一般无明显寒热体质的患儿可适当多食用莲子,容易上火的患儿适当多食用百合,体质虚、怕冷的孩子适当多食用龙眼肉。食物每天都不可或缺,除供给人体细胞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偏性作用或多或少地对机体的阴阳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因此正确合理地选择食物对抽动障碍患儿的辅助治疗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劳逸有度
抽动障碍患儿较健康儿童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临床观察到抽动障碍患儿在睡眠方面存在入睡慢、夜眠翻滚不实、眠少易醒、多梦说梦话,夜眠坐起或下床走动、夜间磨牙,甚至遗尿等。而睡眠质量的好坏与病情轻重呈正比关系。睡眠会影响人体激素水平的分泌变化,对儿童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正常的睡眠对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十分重要。睡眠质量下降会增加患儿的焦虑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也会增加,会导致抽动症状的复发或加重。睡眠问题在中医学归于心神范畴,心神是睡眠活动的主宰,过于疲劳、兴奋、紧张都会耗伤心神,出现各种睡眠问题,进而引起病情的变化。
同时要注重对患儿生活的管理和对饮食的控制,尽量少接触手机、电脑;学习上要做到劳逸结合,根据兴趣和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计划;鼓励患儿适量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尽量减少对患儿的情绪刺激,注意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或休息时间等。在抽动症状消失停药后,仍不能放松对患儿生活的管理和对饮食的控制,有助于减少抽动症状的复发,提高患儿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