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之分,病程在半年内恢复者为急性肝炎,超过半年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则为慢性肝炎。小儿急性肝炎也有黄疸型和无黄症型之分。无黄疸型,仅表现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黄疸型者,则更有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黄赤,部分还有发热等症。慢性肝炎又有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之别。小儿慢性肝炎亦多为乙型肝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迁延型者多表现神疲乏力,食欲减退,胁痛等症;活动型者还多有腹胀,腹泻,低热不退,或性情急躁,口干唇燥,夜寐分惊,胁下症块及皮肤出现蜘蛛痣等症。
引起肝炎的病毒有甲肝病毒、乙肝病毒及非甲非乙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食入被污染之水和食物而发病;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注射、输血等途径而感染。母婴传播可能通过胎盘,分娩时接触母亲的血液或羊水,产后密切接触,通过哺乳。病毒性肝炎有一定免疫力,但不稳定,不持久,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现象。病毒进入人体后,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然后汇集于肝脏,繁殖致病,除肝脏外,其他脏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本病诊断需综合各方面资料。有传染接触史,近期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胁痛、恶心、腹胀、腹泻和全身乏力、发热、黄疸、肝肿大等,活动性肝炎也有脾肿大,蜘蛛疫等体征。肝功能以血清谷雨转氨酶明显升高为主。乙型肝炎3种抗原抗体系统显示阳性,疑似病例逐行肝脏活组织检查,发现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组织学改变。
现代医学对本病急性期无特殊疗法,对慢性肝炎有用胆碱、肌醇、肝宁、肝乐等去脂疗法;有用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剂欲清除体内抗原;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也有用转移因子等免疫激活剂,但疗效多不很理想,尚在探索之中。
据本病之表现,多与古代医学文献中“黄疸”有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响经》已有民病黄疸的记载。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学认为多属湿热蕴结之阳黄,严重者可毒陷营血而成急黄。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亦多与温热固脾有关,只是湿热程度较轻,病变较浅而已。而迁延性和慢性肝炎则或脾虚湿困,或气滞血瘀,或肝肾阴亏,或脾肾阳虚,若发黄则多为寒湿凝滞而成之阴黄。病变多由病儿素体虚弱或急性期过用苦寒攻伐所致。(赵章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