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幼幼集成》\
 《幼幼集成》 > 卷五\万氏痘麻

发热证治歌(凡一十五首,共二十五方)

痘疮初起身先热,轻重吉凶何以别?热轻毒浅吉堪云,热重毒深凶可说。

凡发热乍进乍退与微热者,其痘必稀而轻,毒亦浅,不必服药;若蒸蒸作热,烦躁昏眩,其痘必密而重,毒亦深,宜发表解毒托里,加味葛根汤。

初逢热渴邪藏里,切忌冰瓜与冷水。生津止渴是良图,小渴任之而已矣。

凡发热作渴,因痘毒内蒸,销其津液,故令口干而渴。微者频以炒米汤与之,切不可以冷水、冻柿、柑梨、西瓜、菱角之类,食之反伤胃气,亦不可以椒姜汤饮之,恐生疮毒而有他变。渴甚不止,宜解毒葛根汤。

如痘已出齐,或起发,或收靥而渴不止者,宜人参麦冬散。

如泄泻不止而作渴者,此脾胃虚弱,津液枯也,宜七味白术散。

腹痛刚逢发热时,毒攻于里报君知。大肠秘结须攻下,莫待临危悔已迟。

书云∶发热腹中痛,痘疮毒内攻,发多生不久,发少更防痈。可见痘疹腹痛,即是毒瓦斯内攻,盒饭托里化毒为上,不可逡巡以生他变。若饮食如常而腹痛者,宜化毒汤。如大便秘结,烦躁作渴而腹痛者,宜三黄解毒汤;若泄泻而腹痛者,宜建中托里汤。

发热腰疼毒伏留,几人逢此得优游。人参败毒真奇绝,痛减疮稀病可瘳。

凡痘疹发热腰痛,其证最恶,速用人参败毒散托之。服药痛止者吉,不止者凶。

初时发热多风搐,要识病源属肝木。木能胜土又归心,风火相争脾不足。

凡痘疮发热有作搐者,因木邪盛而侮土,以导赤散加辰砂服之即止。此痘甚好,以搐搦发散于四肢故也。

如痘应出不出,而搐搦不止,宜泻青导赤散解之;服药后搐止,但心烦啼叫,用麦冬导赤散清之。

若痘已收靥,余热不退而作搐,此大虚之候,多不可救。但父母不忍坐视,强而治之,当以宁神汤合抱龙丸,倍加人参服之。轻者可愈。

热时吐泻相兼作,上下毒伸无郁遏。三焦火盛热中求,日久须防脾胃弱。

凡痘疮发热,有呕吐者,有泄泻者,有吐泻兼作者,不可骤止,令毒上下得出。但痘疮现形,吐泻即止者,吉兆也。如久不止,先以理中汤和之;如仍不止,以豆蔻丸止之。服药后吐泻既止,更服调中汤,使脾气实,其痘易壮易靥也。

狂言躁扰疑逢鬼,神识昏迷热在里。镇心解毒以平期,谵妄不休应不起。

凡痘疮发热,妄有所见而谵语者,或昏昏好睡,梦中呓语喃喃,或狂走,寻衣摸床,皆毒瓦斯内攻,神识不清所致也。急用镇心解毒之药,以辰砂导赤散主之,服药神情复旧者吉,不止则凶,不可治也。

浑身发热四肢寒,脾胃虚衰阴冷干。益气补中应令暖,仍前疮盛急寻棺。

凡痘疮浑身宜热,独耳尻二处宜凉,所以痘疹之证,头宜凉,手足宜温。若反冷者,此脾胃虚弱也。四肢脾胃所司,宜补中益气,扶其中气斯可矣。

发热熏蒸血妄行,不知何道血如倾?但从鼻出方无忌,别道来时祸立萌。

人身之血不可妄动。痘疹之火,熏烁于内,迫血妄行,随火而动。或从口出,或从大小便出,皆死证也。

但从鼻出者,或有可救之机,宜玄参解毒汤清之。若烦躁闷乱,出血不止,此阳痘出血之证,多不可治。

晨昏发热浑无歇,口舌生疮唇破裂。咽喉塞痛食难尝,方用黄连及甘桔。

凡痘未出而热不止,昼夜烦躁,口舌生疮,唇裂咽痛,此毒火熏蒸,其热甚急,治不宜缓,急以黄连解毒汤合甘桔汤治之。服药不效者,不治。

微微热汗吉之机,腠理疏通毒发稀。但恐汗多阳气弱,调元固胃效无违。

凡痘疹发热自汗,此不必治。盖腠理疏通,毒瓦斯发越,无郁遏也。所以古人喻如庖人蒸笼之法,但欲其松耳。如恐汗出太多,卫气反弱,痘疮不能成就,用调元汤以止之。

恶热憎寒且战兢,表虚邪正两相凌。但将柴葛加官桂,升散余邪吉可称。

痘疹所忌者寒战。如发热之时,憎寒振振战动者,其人表气素虚,痘疹欲出不出,留连于肌腠之间,邪正交争。振战,火之象也,宜柴葛桂枝汤升散之。

发热绵绵不现形,其间凶吉费调停。解肌托里须斟酌,施治详明内外宁。

凡痘发热三日便出者,常期也。如过四五日犹不出,热势绵绵无休歇者,吉凶之兆未可卜也,急与解肌托里,分内外治之。疏者吉,密者凶。

如劳苦之人,皮肤粗浓,腠理闭塞,及风寒外感,疮为外邪所遏,不易出者,此外因也。宜麻黄解毒汤。

如因虚吐泻,毒瓦斯内陷而不出,及伤饮食,陈物菀 肠胃之间,与毒合并,郁而不出者,此内因也。体虚者,以托里十补汤托之,体实者,以枳实导滞汤微利之。

发表之时少定方,古人专用葛根汤。能通权变知增减,何必劳劳问短长。

时师治痘,方其发热,但知用葛根汤,一见红点,便禁而不用,此乃不知权变者也。如痘见热除,表里无邪,所以不可再用葛根汤;若痘已见,热甚不退,此毒深于内。尚恐葛根汤,力小不足胜任,宁可止而不饮耶!

解毒升麻汤最良,红斑虽见饮何妨。时师胶柱无变通,一见红斑未敢尝。

凡痘发热,初用解毒之剂,详见各条之下,此不重赘,但附葛根汤加减之例于后,俾临证择用可也。

【入方】

加味葛根 治痘初热,毒瓦斯深重,大热眩晕。

绿升麻 粉干葛 京赤芍甘草 荆芥穗 北柴胡 牛蒡子 白桔梗连翘 淮木通 北防风如大便结加紫草、红花,作渴加麦冬、花粉,腹痛加酒大黄,或秘结亦用酒大黄解之。

水一碗,淡竹叶七片为引。

解毒葛根 治痘疹初热,口渴不止。

粉干葛 天花粉 绿升麻麦冬 怀生地 酒黄芩甘草 茅根汁水煎众药熟,以茅根汁对服。

人参麦冬 治痘已出,或收或靥而渴不止。

官拣参 杭麦冬 粉干葛 漂白术 天花粉 酒黄芩甘草水煎,以竹沥、乳汁对服。

七味白术 治痘因泄泻,津液不足而作渴者。

官拣参 白云苓 漂白术 南木香 藿香叶 炙甘草(等分) 粉干葛(君)

水煎,徐徐代茶饮。

化毒汤 治痘初起,饮食如常,别无他证而腹痛。

粉干葛 杭白芍青皮 广木香 陈枳壳 京楂肉 净连翘甘草水煎,热服。

三黄解毒汤 治痘初起,烦躁作渴,大便秘结腹痛。

黄芩黄连 紫草茸 鲜红花枳实 淮木通 小槟榔 酒大黄水煎滚,热服。

建中托里汤 治痘初热,因泄泻而腹痛。

官拣参 炙甘草 绿升麻 粉干葛 白云苓 陈枳壳桔梗 小川芎 北柴胡独活水煎,姜引,加竹沥对服。或五苓散加独活亦可。

导赤散 治痘初起,发热作搐。

大生地 淮木通 苏薄荷防风甘草 镜辰砂(另研)

灯芯十茎引,水煎,以辰砂末调服。

泻青导赤散 治痘应出不出而作搐。

当归尾 淮木通 黑山栀 川羌活 北防风 小川芎 酒黄连甘草淡竹叶七片,灯芯十茎引,以竹沥对服。

麦冬导赤散 治搐搦后,心烦啼叫不宁。

淮木通 杭麦冬 黑栀仁 生甘草灯芯引,水煎服。

宁神汤 治痘后作搐,至危之候。

石菖蒲 白茯神 黑栀仁 川雅连 淮木通 官拣参 炙甘草灯芯十茎为引,水煎,入竹沥、人参汤对服。

抱龙丸 合前宁神汤,治痘后搐搦。

胆南星(四钱) 天竺黄(五分) 真牛黄(三分) 明雄黄(五分) 镜辰砂(二分)

共为末,甘草煎浓汤煮面糊为丸。不用麝香,以痘疮忌麝故也。

理中汤 治痘已现形,而吐泻不止。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二钱) 炙甘草(一钱) 绿升麻(一钱)

煨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

豆蔻 治痘出吐泻,服理中汤不止者。

南木香(三钱) 西砂仁(二钱) 石龙骨(五钱) 白枯矾(七钱) 肉豆蔻(面包,煨,五钱)

赤石脂( 过,七钱五分) 诃子肉(净肉,五钱)

共为末,米糊丸如胡椒大。三岁儿十丸,四岁以下二十丸,陈米饮下。

调中汤 治吐泻既止,速调中气。

官拣参 炙黄 漂白术白芍 南木香 广陈皮甘草大枣三枚为引,水煎服。如三焦火盛者,又当甘凉之剂解之,不在此例。

辰砂导赤散 治痘毒内攻,神识不清,或谵妄狂惑。

官拣参 正雅连 黑栀仁 漂白术 淮木通 大麦冬朱砂(另研)

灯芯十茎,水煎,入竹沥,调辰砂末服之。

补中益气汤 治痘初热,四肢厥冷,中气弱也。

官拣参 炙黄 漂白术 广陈皮 当归身 青化桂 炙甘草煨姜、大枣引,水煎服。服药后手足暖者生,逆冷不回者死。

玄参解毒汤 治痘初热,毒火熏蒸,而见鼻血。

润玄参 枯黄芩 炒栀仁 芽桔梗 怀生地 粉干葛 荆芥穗 炙甘草水煎,入茅根汁,加京墨磨浓调服。

黄连解毒合甘桔汤 治痘烦热不止,口舌生疮,咽喉痛。

黄连黄芩 黑山栀 熟石膏 芽桔梗连翘薄荷 荆芥穗 牛蒡子 生甘草水煎,和竹沥服。

调元汤 治痘证自汗过多,卫气反伤,宜止之。

大官拣 炙黄 条黄芩白术白芍麦冬甘草水煎服。如汗不止,加地骨皮、麻黄根,以猪心肺煮汤,对前药服,更妙。

柴葛桂枝 治痘将出而憎寒振战,此毒瓦斯留连于腠理间也。

柴胡 粉干葛 川羌活 大拣参 北防风桂枝 牛蒡子 炙甘草淡竹叶十片,水煎,热服。

麻黄解毒汤 治痘未形,发热不退,腠理闭塞及风寒外遏不出。

陈麻黄(去根节,用蜜酒炒黑) 川羌活 绿升麻 荆芥穗 粉干葛 北防风 净蝉蜕 芽桔梗 牛蒡子炙甘草水煎,入烧过人屎调服。

托里十补汤 治痘因泄泻,毒瓦斯内陷而不出。

官拣参 炙黄 当归身 柴川朴 芽桔梗 青化桂 正川芎 北防风白芷甘草水煎,调牛蒡子末服。

枳实导滞汤 治痘因伤饮食,郁滞而不出。

枳实连翘 法半夏 酒黄连 山楂肉 炙甘草 紫草茸 酒大黄水煎,调槟榔末服。

升麻葛根 治痘证初热,将出未出,以此助其升生。

绿升麻 粉干葛 白芍药 炙甘草口渴,加天花粉、杭麦冬、丝茅根汁;腹痛,加小枳实、淮木通、山楂肉;腰脚痛,加漂苍术、川黄柏、川羌活、淮木通;头痛,加小 本、香白芷;搐搦,加淮木通、水竹沥、苏薄荷、净连翘;泄泻,加官拣参、漂白术、白云苓、怀山药;谵妄,加石菖蒲、黑栀仁、淮木通、辰砂末;四肢冷,加官拣参、炙黄 、黑姜炭、青化桂;呕吐,加漂白术、白云苓、法半夏、广陈皮;衄血,加润玄参、黑栀仁,枯黄芩、茅根汁;咽痛,加芽桔梗、牛蒡子、鲜射干;咳嗽,加广陈皮、家苏叶、陈枳壳、信前胡∶大便秘,加怀山药、紫草茸、鲜红花当归尾;多啼哭,加淮木通、黑栀仁、正雅连、大麦冬;吐舌、弄舌证,并加正雅连、北防风、黑栀仁。以上皆用净水煎服。随证加味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