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五(卷首缺)

四海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六第三十三《海论》。自“人亦有四海”至“逆者必败”,见《甲乙经》卷一第八,惟文法微有不同。

黄帝问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子乃合之于四海何乎?

血,谓十二脉中血也。气,谓十二脉中当经气也。

平按:《灵枢》“问”下有“于”字;“支”作“肢”;“四海”下无“何”字。

岐伯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十二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亦有四海。黄帝曰:请闻人之四海。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所以应四海者也。

十二经水者,皆注东海,东海周环,遂为四海。十二经脉皆归胃海,水谷胃气环流,遂为气血髓骨之海故也。水谷之海,比于东海也。

平按:《灵枢》“以人应之奈何”下,无“岐伯曰:人亦有四海。黄帝曰:请闻人之四海”十七字。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营输所在,四海定矣。

胃脉以为阳,表也;手太阴、足少阴脉为阴,里也;冲脉为十二经脉及络脉之海,即亦表亦里也。

平按:“营”《灵枢》作“荥”。

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为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胃盛水谷,故名水谷之海。胃脉,足阳明也。足阳明脉过于气街、三里,其气上下输此等穴也。

平按:《甲乙》“输”作“腧”,下同,不再举。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

冲脉管十二经脉。大杼是足太阳、手太阳脉所发之穴。巨虚上下廉,则足阳明脉所发之穴。此等诸穴,皆是冲脉致气之处,故名输也。

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膻,胸中也,音檀。食入胃已,其气分为三道,有气上行经隧,聚于胸中,名曰气海,为肺所主。手阳明是肺腑脉,行于柱骨上下,入缺盆,支者上行至鼻,为足阳明,循颈下人迎之前,皆是膻中气海之输也。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其盖,下在风府。

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①,其气上输脑盖百会之穴,下输风府也。

①“生”,人卫本注曰:前段杨注“气海为肺所主”,疑此“生”字亦当作“主”。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得生得败,言逆顺,天也;为利为害,言调不,人也。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急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有余,谓邪气益真气也。面赤,谓气上冲面,阳脉盛也。

平按:“急息”《灵枢》作“悗息”,《甲乙》作“悗急息”。

血海有余者,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血多脉盛,故神想见身大也。怫,扶弗反,怫郁不安,不知所苦也。

平按:“怫”下,《甲乙》有“郁也”二字。

水谷之海有余者,则腹满胀;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者,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目无所见,懈殆安卧。

脑减不满颅中,故脑易转,喜耳鸣也。髓不满胫中,故胻痠疼也。脑虚少,筋肉血等精液不足,故眩冒无所见也。髓虚,四肢腰□无力,故懈怠安卧也。痠,息官反。眩,元遍反,瞑目乱也。□,亡到反,覆也。

平按:“满胀”《甲乙》作“胀满”。“胻”《灵枢》作“胫”,《甲乙》作“胫胻”。“□”《灵枢》、《甲乙》均作“冒”;“殆”均作“怠”。注“腰”下一字原缺,袁刻作“脊”。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岐伯曰: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毋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黄帝曰:善。

输,谓四海之输。

平按:“毋”字原缺下半,《灵枢》、《甲乙》均作“无”,应是“毋”字。《甲乙》无“黄帝曰:善”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