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明医指掌》\
 《明医指掌》 > 卷二

湿证五

【歌】东南土薄湿多生,风雨山蒸属外因。西北地高湿疾少,乳醪湿面内因成。腰如石坠头如裹,声壅如同瓮里鸣。肢节痛兮兼痿痹,四肢缓纵不能行。脉来沉缓无疑惑,疸肿虚浮泄利频。上下分消施汗泄,若然湿郁取风升。

【论】夫湿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必须审其方土。东南地土卑下多阴雨,湿气必从外入,多自下起,故重腿香港脚者多,治当汗散,久则渗泄。西北地高无湿,人多食湿面、潼乳、酒醪,以饮多快食为尚,或酒后寒气怫郁,湿不得越,病从内生。故多腹皮胀满,水臌浮肿,按之如泥之病,治须通利二便,甚则逐水驱之,责其根在内也。然南北方土,其内外所因感,亦互有之,但有多少之殊耳,不宜执一见也。

【脉】湿则濡缓,或兼涩小。入里缓沉,浮缓在表。若缓而弦,风湿相搅。

 

外因

湿从外受,在上,羌活胜湿汤、升阳除湿汤;在下,四苓散、平胃散;风湿胜,脉浮汗出身重,防己黄汤调之;在下,气实、大小便不通者,导水丸。

羌活胜湿汤

治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羌活 独活(各钱) 本 防风 甘草 川芎(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水煎温服。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也,加苍术二钱,黄柏一钱,附子五分。

按∶经曰∶风能胜湿。故用羌、防等诸风药,如卑湿之地,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又曰∶无窍不入,惟风为能。故凡关节之病,非风药不可。用甘草为佐者,以风药悍燥,用以调之,此之谓有制之兵也。

升阳除湿汤

治脾虚不能运化,湿胜濡泻主之。

升麻(中) 柴胡(中) 防风(中) 苍术(上) 泽泻(中) 猪苓(中) 陈皮(下) 神曲(中)麦芽(中) 甘草(下)

水煎,食前服。

按∶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故先用升麻柴胡以提清气。又曰∶湿胜则濡泄,故用苍术防风以发汗,猪苓、泽泻以利水,此上下分消之法也。夫泻虽生于湿,必从饮食而得者,故用曲、麦、陈、甘以消食健脾,脾能健运,则湿自除而泻自止矣。

防己黄 汤

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烦疼,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一两) 甘草(炙,五钱)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二钱)

上 咀,每服一两,枣一枚,姜三片,煎服。

 

内因

饮食入,湿从内生,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平胃散。饮食内伤停湿,胸满肿胀,发黄,茵陈五苓散,实者舟车丸。

若饮酒动湿,升而汗之,解酲汤。

二陈汤(方见痰饮。)

四苓散

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按∶经曰∶湿胜则濡泄,故湿生于内者,令人水泄。湿并于膀胱,故小便不利。白术性燥,燥则健脾。茯苓本淡,淡能渗湿。猪苓有渗而无补。泽泻润下而兼渗。丹溪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以此方主之。

加桂名五苓散,加茵陈茵陈五苓散。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土湿太过,腹胀不食者主之。

苍术(君,米泔浸) 浓朴(臣,姜汁炒) 陈皮(臣) 甘草(佐,炒)

按∶经曰∶谷气通于脾。今山岚瘴气,谷气也,令人不服水土而腹胀,是土湿太过也,故用苍术燥湿为君。

浓朴、陈皮宽中泄气为臣。甘草和诸药为佐。湿气去,则胃气平矣。

上为末,每服五钱,姜、枣煎服。

葛花解酲汤(方见内伤条。)

导水丸

主泻湿热,通利二便。必高燥之地,黑瘦之人,膏粱之家,热燥之病,服之切当。若下湿之地,肥白之人,淡食之家,寒湿之病,犹未当也。

大黄 黄芩(各一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上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温水下二十丸,日三服。

舟车丸

治湿胜气实。

大黄(二两)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陈皮(各一两) 牵牛(头末四两) 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水丸,白汤送下,随病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