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西医备考\《传染病》\
 《传染病》 > 第三章 立克次体感染

第二节 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亦称鼠型或蚤型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以鼠蚤为媒介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极低。

 

病原学

莫氏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特点、生化反应、培养条件及抵抗力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在动物实验上可以区别:①莫氏立克次体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后,豚鼠除发热外,阴囊高度水肿,称之为豚鼠阴囊现象。莫氏立克次体在睾丸鞘膜的浆细胞中繁殖甚多,其鞘膜渗出液涂片可查见大量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仅引起轻度阴囊反应。②莫氏立克次体可引起大白鼠发热或致死,并在其脑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之保存菌种或传代。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鼠形成隐性感染。③莫氏立克次体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及败血症。

莫氏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故二者有交叉反应,均能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凝集反应。但二者的颗粒性抗原不同,用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可将其区别。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家鼠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鼠受染后,立克次体在其血内循环,此时鼠蚤吸血,莫氏立克次体随血入蚤肠繁殖,由蚤粪通过搔痒的伤痕,立克次体侵入人体或病原体随尘土经呼吸道、眼结膜而致感染。人食入被鼠尿、粪污染物的食物亦可受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有交叉免疫力。本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散布全球,温带及热带较多,我国华北、西南、西北诸省8~10月份有散发病例。

 

发病原理及病理变化

同流行性斑疹伤寒,但程度较轻。

 

临床表现

潜伏期6~14日,平均12日。

症状,体征及临床经过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体温一般为38~40℃,持续6~14日,最短4日,最长25日。皮疹少,多为充血性,约1/4~1/3病例可无皮疹,1/2~2/3的病例有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大多仅有头晕、头痛、部分可有失眠、听力减退等。但烦燥不安、谵妄或昏睡、昏迷等少见。可有心动过缓或轻度低压血压。

 

诊断

(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依赖血清学试验,豚鼠接种分离病原体确诊。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

2.血清学检查 外斐氏反应中,变形杆菌CX19凝集的诊断意义与流行斑疹伤寒相似,即只有群特异性而无型特异性。以莫氏立克次体作抗原与病人血清进行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等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3.动物接种 将发热期患者血液接种入雄性豚鼠腹腔内,接种后5~7日动物发热,阴囊因睾丸鞘膜炎而肿胀,鞘膜渗出液涂片可见肿胀的细胞浆内有大量的病原体。

 

治疗

同流行性斑疹伤寒。

 

预防

灭鼠、灭蚤为重要措施。对实验室或灭鼠工作人员可用灭活鼠肺疫苗或减毒活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