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虱草花
【拼音名】 Shī Cǎo Huā
【来源】 菊科虱草花Pulicaria insignis Drumm.,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西藏。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镇咳舒肝,清血热,透骨蒸。主治肺结核咳嗽,两肋疼痛,痨热骨蒸。
【用法用量】 2~4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虱草花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 Shī Cǎo Huā
【别名】 明涧色尔布(藏名)
【来源】 为菊科植物虱草花的花。7~8月采,阴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茎丛生,基部有毛,高10~30厘米。基部叶倒披针形,全缘,有缘毛,叶柄长;茎生叶基部抱茎,有缘毛。头状花序大,顶生;总苞片多层,细长渐尖;花黄色,舌状花1层,舌片狭长,管状花两性。瘦果被密毛,冠毛外层短鳞片状,内层羽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消炎止痛,清血热,祛风毒。治各种炎症,炭疽病,丹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虱草花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 Shī Cǎo Huā
【英文名】 Insingnis Pulicaria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臭蚤草的花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ulicaria insignis Drumm ex Dunn
【原形态】 臭蚤草 多年生草本,高5-25cm。根茎粗长,多分枝,上端有枯萎残存的叶柄和叶片围裹住的密集分枝和芽,牙密被白色茸毛。地上茎被长毛。叶互生;基部叶倒披针形,下部渐狭成长柄;上部叶长圆形,长4-8cm,宽1.2-2cm,先端钝,基部无柄,半抱茎,全缘,两面被毡状长毛,质厚。头状花序通常单生茎顶,直径4-6cm;总苞宽钟状,高达2cm;总苞片多层,条状披针形或条形,外层外面及内面上部密被长粗毛,内层外面被疏毛;舌状花黄色,外面有毛,舌片先端有3齿;花药基部有长尾;两性花管状,冠毛白色,外层有5膜片,内层有5个羽状毛。瘦果近圆柱状,有棱,被浅褐色绢毛。花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0-4310m的山脊岩石上、石砾坡地和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藏南部。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除蒸;凉血解毒。主肺痨咳嗽;骨蒸劳热;痈疽肿毒;丹毒;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