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药材\
中药材拼音导航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山韭菜

目录
“山韭菜”在《*辞典》
“山韭菜”在《中华本草》

 

《*辞典》:山韭菜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拼音名】 Shān Jiǔ Cài

【别名】 黑花野韭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山韭菜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厘米左右。鳞茎圆柱形,具纤维状鳞毛。叶根生,狭线形,长5~20厘米,宽约0.3厘米,全缘。花茎从叶丛中抽出,伞形花序,顶生,花黑紫色。蒴果。

【生境分布】 生于山涧、荒坡草丛中。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作菜食可健脾养血,强筋壮骨。

【附方】 治跌打损伤,刀枪伤:鲜山韭菜捣烂敷患处。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山韭菜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拼音名】 Shān Jiǔ Cài

【英文名】 all-grass of Blackflower onion

【别名】 长生草、不死草、野韭菜、野麦冬、书带草、黑花野韭、黑花韭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多星韭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lium wallichii Kunth[A.tchongchanense Levl.;A.bulleyanrm Diel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

【原形态】 多星韭,多年生草本。鳞茎圆柱状不显着,具稍粗的根;鳞茎外皮黄褐色,片状破裂或呈纤维状,有时近网状,内皮膜质,仅顶端破裂。叶狭条形至宽条形,具明显的中脉,比花葶短或近等长,长2-20cm。花葶三棱状柱形,具3条纵棱,有时棱为狭翅状,高10-100cm下部被叶鞘;总苞单侧开裂。或2裂,早落;伞形花序扇状至半球状,具多数疏散或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2-4倍;无小苞片;花红色、紫红色、紫色至黑紫色,星芒状开展;花被片长圆形至狭长圆状椭圆形,花后反折,先端钝或凹缺,等长,长5-9mm,宽1.5-2mm;花丝等长,锥形,比花被片略短或近等长,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子房倒卵状球形,具3圆棱,基部不具凹陷的密穴,花柱比子房长。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4800的湿润草坡、林缘、灌丛下或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湖南、广西、西藏等地。

【性味】 味辛;甘;性平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祛风止痒。主跌打损伤;枪伤;荨麻疹;牛皮癣;漆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临床应用】 作菜食可健脾养血,强筋壮骨。

【摘录】 《中华本草》

书籍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