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
《中药大辞典》:茼蒿
拼音Tónɡ Hāo
别名同蒿(《嘉佑本草》),蓬蒿(《饮膳正要》),同蒿菜(《滇南本草》),蓬蒿菜(《本草从新》),蒿菜(《得配本草》),菊花菜(《植物名实图考》)。
出处《千金·食治》
来源为菊科植物茼蒿的茎叶。冬、春及夏初均可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茎直立,光滑,柔软,富肉质。叶互生;无柄;椭圆形、倒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深齿裂或羽裂,裂片椭圆形,先端钝。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直径约4~6厘米;总苞干膜质,苞片覆瓦状排列,卵形至椭圆形;花杂性;舌状花一层,雌性,黄色或黄白色,舌片长约16毫米;管状花多层,两性,长约5毫米,雄蕊5枚,着生花冠上,花丝分离,子房下位,花柱2裂。瘦果长三棱形,长约3毫米,有棱角。花期春季。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地区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含有丝氨酸、天门冬素、苏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缬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β-丁氨酸、苯丙氨酸等。
性味辛甘,平。
①《千金·食治》:"味辛,平,无毒。"
②《饮膳正要》:"甘,平,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辛微苦。"
归经入脾、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心、脾、肠、胃、肾。"
功能主治和脾胃,利二便,消痰饮。
①《干金·食治》:"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
②《日用本草》:"消水谷。"
③《滇南本草》:"行肝气,治偏坠气疼,利小便。"
④《得配本草》:"利肠胃,通血脉,除膈中臭气。"
用法用量内服:一般作蔬菜煮食。
注意《得配本草》:"泄泻者禁用。"
各家论述《本经逢原》:"同蒿气浊,能助相火,禹锡言多食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千金)言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者,是指素禀火衰而言,若肾气本旺,不无助火之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茼蒿
拼音Tónɡ Hāo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South chrysanthemum
别名同蒿、蓬蒿、同篙菜、蓬蒿菜、蒿菜、菊花菜、苘蒿菜
出处出自《千金·食治》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蒿子杆和南苘蒿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hrysanthemum carinatum Schousb.[C.coronaroium auct.non L.]2.Chrysanthemum segetum L.[C.coronarium L.var. spatiosum Bailey]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
原形态1.蒿子杆,一年生草本,高30-70cm。茎直立,光滑无毛或几光滑无毛,通常自中上部分枝。基生叶花期枯萎,中下部茎叶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8-10cm,二回羽状深裂,一回深裂几全裂,侧裂片3-8对,二回为深裂或浅裂,裂片披针形、斜三角形或线形,宽1-4mm。头状花序通常2-8个生茎枝顶端,有长花梗,但不形成明显的伞房花序,或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总苞直径1.5-2.5cm;总苞片4层,内层长约1mm;舌片长15-25mm。舌状花的瘦果有3条宽翅肋,特别是腹面的1条翅肋延于瘦果先端并超出花冠基部,伸长成喙状或芒尖状,间肋不明显,或背面的尖肋稍明显;管状花的瘦果两侧压扁,有2条突起的肋,余肋稍明显。花果期6-8月。
2.南苘蒿,本种与蒿子杆的区别是:叶边缘有不规则大锯齿或羽状分裂。舌状花瘦果有2条明显突起的椭圆形侧肋。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农田栽培作蔬菜食用。
资源分布:1.吉林省有野生。
2.我国南方各地普遍栽培作蔬菜食用。
化学成分南苘蒿地上部分含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7-甲氧基香豆精(herniarin)。
性味味辛;甘;性凉
归经心;脾;胃经
功能主治和脾胃;消谈饮;安心神。主脾胃不和;二便不通;咳嗽痰多;烦热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60-90g。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同蒿气浊,能助相火,禹锡言多食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千金》言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者,是指素禀火衰而言,若肾气本旺,不无助火之患。
2.《千金·食治》: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
3.《日用本草》:消水谷。
4.《滇南本草》:行肝气,治偏坠气疼,利小便。
5.《得配本草》:利肠胃,通血脉,除膈中臭气。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