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余子
《中药大辞典》:零余子
拼音Línɡ Yú Zǐ
别名署预子(《本草拾遗》),薯蓣果(《江西草药》)。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叶腋间之珠芽。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山药"条。
性味《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
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补虚,强腰脚。晒干功用强于署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治病后耳聋:薯蓣果一两,猪耳朵一只。炖汤,捏住鼻孔徐徐吞服。(《江西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零余子
拼音Línɡ Yú Zǐ
英文名Bulbil of Common Yam
别名薯蓣果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本草抬遗》:此署预子,在叶上生,大看如卵。署预子有数(种), 此(零余子)则是其一也。一本云:大如鸡子、小者如弹丸,在叶下生。
2.《纲目》:零余子, 即山药藤上所结子也。长圆不一,皮黄肉白,煮熟去皮,食之胜于山药,美于芋子,霜后收之。坠落在地看,易于生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珠芽。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opposita Thunb.[D.batatas Decne.]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切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薯蓣,缠绕草质藤本。块茎长圆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m,新鲜时断面白色,富粘性,干后白色粉质。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很少3叶轮生;叶片变异大,卵状三角形至宽卵状戟形,长3-9cm,宽2-7cm,先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戟形至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两侧裂片与中间裂片相摘自可连成不同的弧线,叶形的变异即使在同一植株上也常有出现。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心形。叶腋内常有珠芽(零余子)。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2-8cm,近直立;2-8个着生于叶腋,偶而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瓣片宽卵形,内轮卵形;雄蕊6。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0cm,宽1.5-3.0cm,外面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或杂草中;或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和华中地区。
性味甘;平;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补虚益肾强腰。主虚劳赢瘦;腰膝酸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复方治病后耳聋: 薯蓣果一两,猪耳朵一只,炖汤,捏住鼻子,徐徐吞服。(《江西草药》)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主补虚,强腰脚。晒干功用强于署预。肾虚、耳鸣、阳萎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