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重订广温热论》\
 《重订广温热论》 > 第一卷

论温热五种辨法

一、辨气 风寒之气,从外收敛入内,病无蒸气触人,间有作蒸气者,必待数日后,转入阳明府症之时。温热及湿温症,其气从中蒸达于外,病即有蒸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以人身脏腑、气血、津液,得寒气则内敛,得火气则上炎。温热,火气也,人受之,自脏腑蒸出于肌表。气血津液,逢蒸而败,因败而溢,溢出有盛衰,充达有远近,非鼻观精者,不能辨之;辨之既明,治之毋惑,知为温热,而非伤寒。则凡于头痛、发热诸表症,不得误用辛温发散;于诸里症当清当下者,亦不得迟回瞻顾矣。

二、辨色 风寒主收敛,敛则结,面色多绷结光而洁,温热主蒸散,散则缓,面色多松缓而垢晦。人受蒸气,则津液上溢于面,头目之间多垢滞,或如油腻,或如烟熏,望之可憎者,皆温热之色也。一见此色,虽头痛发热,即不得用辛热发散;一见舌黄烦渴诸里症,即宜攻下,不可拘于下不厌迟之说。

三、辨舌 风寒在表,舌多无苔,即有白苔,亦薄而滑;渐传入里,方由白而黄,转燥而黑。温热一见头痛发热,舌上便有白苔,且浓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粗如积粉,或兼二三色,或白苔即燥。又有至黑不燥,则以兼湿挟痰之故∶然必按之粗涩,或兼有朱点,有罅纹,不可误认为里寒阴结也。治温热者,能先于表症辨之,不能辛温发散;一见里症,即用清凉攻下,斯得之矣。

四、辨神 风寒之中人,令人心知所苦而神自清,如头痛寒热之类,皆自知之;至传里入胃,如或有神昏、谵语之时。缘风寒为病,其气不昏而神清。温热初起,便令人神情异常而不知所苦,大概烦躁者居多,甚或如痴如醉,搅乱惊悸。及问其何所苦,则不自知。即问有神清而能自知者,亦多梦寐不安,闭目若有所见,此即谵语之根也。或亦以始初不急从凉散,迁延时日,故使然耳。

五、辨脉 温热之脉,传变后与风寒颇同,初起时与风寒迥别;风寒从皮毛而入,一二日脉多浮,或兼紧、兼缓、兼洪,无不浮者,传里始不见浮脉,然其至数,亦清楚而不模糊。温热从中道而出,一二日脉多沉,迨自里出表,脉始不沉而数,或兼弦,或兼大,然总不浮,其至数则模糊而不清楚。凡初起脉沉迟,勿认作阴症;沉者邪在里,迟者邪在脏也,脉象同于阴寒,而气色、舌苔、神情,根据前诸法辨之,自有不同者。或数而无力,亦勿作虚视,因其热蒸气散,脉自不能鼓指,但当解热,不当补气,受病之因各殊,故同脉而异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