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 卷八

续增治法

 

中风论(徐氏书)

且夫中风者,有五不治也。开口、闭眼、撒屎、遗尿、喉中雷鸣,皆恶候也。且中风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各不同焉。或中于脏,或中于腑,或痰或气,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中于脏者,则令人不省人事,痰涎壅,喉中雷鸣,四肢瘫痪,不知疼痛,语言謇涩,故难治也。中于腑者,则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痒痛,能言语,形色不变,故易治也。治之先审其症,而后刺之。其中五脏六腑形症各有名,先须察其源,而名其症,依标本刺之,无不效也。

一、肝中之状,无汗恶寒,其色青,名曰怒中。

二、心中之状,多汗怕惊,其色赤,名曰思虑中。

三、脾中之状,多汗身热,其色黄,名曰喜中。

四、肺中之状,多汗恶风,其色白,名曰气中。

五、肾中之状,多汗身冷,其色黄,名曰气劳中。

六、胃中之状,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黄,名曰食后中。

七、胆中之状,目眼牵连,酣睡不醒,其色绿,名曰惊中。

 

初中风急救针法(《乾坤生意》)

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少商二穴,商阳二穴中冲二穴关冲二穴少冲二穴少泽二穴。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乾坤生意》)

中风口眼喎斜:听会颊车地仓。

凡喎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喎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一法: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喎灸左、左喎灸右。

中风风邪入腑,以致手足不遂:百会耳前发际肩髎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

凡觉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此风邪入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候风气轻减为度。

中风风邪入脏,以致气塞涎壅,不语昏危:百会大椎风池肩井曲池足三里间使。凡觉心中愤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顽麻,此风邪入脏之候,速灸此七穴,各五七壮。如风势略可,凡遇春、秋二时,常灸此七穴,以泄风气;若素有风人,尤当留意。

中风鼻塞不闻,时流清涕,偏正头风,及生白屑,惊痫,目上视不识人:顖会(灸)。

中风头皮肿,目眩虚,振寒热,目疼不能远视:上星(针灸)。

中风风痫,瘈瘲等症:印堂(针灸)。

中风头项急,不能回顾:风府(针)。

中风手不能举:阳池(针灸)。

中风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掌物:外关(针灸)。

中风手弱不仁,拘挛不伸:手三里(针灸)。

中风痰咳,肘挛,寒热惊痫:列缺(针灸)。

中风惊怖,声音不出,肘腕酸疼:通里(针灸)。

中风腰胯疼痛,不得转侧,腰胁相引:环跳(针灸)。

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昆仑(针灸)。

中风脚腿麻木,冷痹冷痛:阳陵(针灸)。

中风腰背拘急:委中(针)。

中风脚膝疼痛,转筋拘急:承山(针灸)。

治虚损五劳七伤紧要灸穴:陶道一穴,灸二七壮。身柱一穴,灸二七壮。肺俞二穴,灸七七壮至百壮。膏肓二穴,灸三七壮至七七壮。

 

伤寒(《聚英》)

发热: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拂郁所致,此表热也。阳气下陷入阴分蒸熏,此里热也。

汗不出,凄凄恶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身热恶寒:后溪。

身热汗出,足厥冷:大都。

身热头痛,食不下:三焦俞。

汗不出:合谷后溪阳池厉兑解溪风池。

身热而喘:三间。

余热不尽:曲池。

烦满汗不出:风池命门。

汗出寒热:五处攒竹上脘。

烦心好呕:巨阙商丘。

身热头痛,汗不出:曲泉神道关元悬颅。以上见《针经》。

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气海(灸)关元(灸)。

少阴发热:太溪(灸)。

恶寒:有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背恶寒口中和:关元(灸)。

恶风:有汗为中风,伤卫,无汗恶风为寒,伤荣。

先刺风府、风池,后饮桂枝葛根汤。

胸胁满兼谵语:邪气自表伤里,先胸胁,次入心。期门。

结胸: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期门(针)肺俞(针)。

妇人因血结胸,热入血室:期门(针)又以黄连巴豆七粒作饼子,置脐中,以火灸之,得利为度。

咳逆:胸中气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声。期门(针)。

小腹满:上为气,下为溺,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或腹中急痛。刺委中。或夺命穴等处。

烦躁:邪气在里,烦为内不安,躁为外不安。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俞。

蓄血:热毒流于下而瘀血。少阴症下利,便脓血。阳明症,下血谵语,必热入血室,头汗出。刺期门。

呕吐:表邪传里,里气上逆也。口中和,脉微涩弱。灸厥阴。战栗: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邪与正争,心战而外栗,为病欲解也。邪气内盛,正气太虚,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者。灸鱼际。

四逆:四肢逆冷,积冷成寒,六腑气绝于外,足胫寒逆少阴也。身寒者,厥阴也。灸气海、肾俞、肝俞。

厥:手足逆冷,阳气伏陷,热气逆伏,而手足冷也,刺之。脉促而厥者,灸之。内庭大都。

郁冒:郁为气不舒,冒为神不清,即昏迷也。多虚极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刺太阳、少阳井。

病头痛,或冒闷如结胸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汗。

自利:不经攻下自溏泄。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当温上,灸之以消阴。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发热,脉不至。灸太溪。少阴下利,便脓血,刺之通用。

霍乱:上吐下利,挥霍撩乱,邪在中焦,胃气不治,阴阳乖隔,遂上吐下泄,躁扰烦乱也。或腹中痛绞刺。针委中。

腹痛:有实有虚,寒热,燥屎旧积,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结,久而弥困。刺委中。

阴毒阴症:阴病盛则微阳消于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脐腹筑痛,厥逆或冷,六脉沉细。灸关元、气海。

太阳、少阳并病:刺肺俞、肝俞。如头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邪蓄于内,津液不行。阴寒甚,下闭者,灸之。

阴症:小便不利阴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

不仁:不柔和,痒痛寒,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散,血气虚少故也。若越人诊虢太子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痊者,神医之诊也。设脉浮洪,汗如油,喘不休,体不仁,越人岂能治哉?

以上见刘氏伤寒治例。

 

杂病

◎风:大率主血虚气虚,火与湿多痰。

中风:神阙风池百会曲池翳风风市环跳肩髎皆可灸之以疏风,针之以导气。

◎寒:见伤寒。

阴寒及陷下脉绝者,宜灸之。

◎发热:有寒潮热,烦热,往来热。

热病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以导气。

热无度汗不止:陷谷以泄热。

◎腹痛:有虚实,寒气滞,死血,积热,风湿,宿食,疮,痧,疝。

实痛宜泻:太冲太白太渊大陵三阴交。

邪客经络,药不能及,宜灸:气海关元中脘。

◎头痛:有风热,痰,湿,寒,真头疼,手足青至节,死不治。

灸,疏散寒。

脉浮刺:腕骨京骨。

脉长刺:合谷冲阳。

脉弦刺:阳池风府风池。

◎腰痛:有气虚,血虚,肾病,风湿,湿热,瘀,寒滞。

血滞于下:刺委中(出血)灸肾俞昆仑。又用附子尖、乌头尖、南星、麝香、雄黄、樟脑、丁香炼蜜丸,姜汁化成膏,放手内烘热摩之。

◎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痰注,肝急。针丘墟中渎。

◎心痛:有风寒,气血虚,食积热。针太溪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门涌泉。

◎牙疼:主血热,胃口有热,风寒湿热,虫蛀。针合谷内庭浮白阳白三间。

◎眼目:主肝气实,风热,痰热,血瘀热,血实气壅。

针上星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

痛者:针风池合谷

大寒犯脑,连及目痛,或风湿相搏,有翳:灸二间合谷

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

◎泻痢:气虚兼寒热食积,风邪,惊邪,热湿,阳气下陷,痰积,当分治,泻轻痢重。

陷下:灸脾俞关元肾俞复溜腹哀长强太溪三里气舍中脘大肠俞。

白痢:灸大肠俞。

赤痢:灸小肠俞。

◎疟:有风暑,山岚瘴气,食老疟,寒湿痹,五脏疟,五腑疟。针合谷曲池公孙先针,后灸大椎第一节,三七壮。

◎咳嗽:有风、寒、火、劳、痰、肺胀、湿。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门行间廉泉扶突针曲泽(出血立已)前谷。

面赤热咳:针支沟。

多唾:针三里。

◎吐衄血:身热是血虚,血温身热者,死不治。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

◎下血:主肠风,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

◎诸气: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劳则气散,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思则气结。针以导气。

◎淋:属热,热结,痰气不利,胞痹为寒,老人气虚。灸三阴交。

小水不禁:灸阳陵泉阴阳泉。

喉痹:针合谷涌泉天突丰隆,初起旁灸之,使外泄气。

头肿:针曲池。

◎诸疮:

瘰疬:灸肩井曲池大迎

缘唇疮:刺唇去恶血。

◎疝:有因寒,因气,因湿热,痰积流下。针太冲大敦绝骨灸大敦三阴交小腹下横纹斜尖,灸一壮。

◎脚气:有湿热,食积,流注,风湿,寒湿。针公孙冲阳灸足三里。

◎痿:有湿热,有痰,有无血而虚,有气弱,有瘀血。针中渎环跳(停针待气二时方可)灸三里肺俞。

◎喘:有痰喘,气虚,阴虚。灸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

◎恶心:因痰,热,虚。灸胃俞幽门商丘中府石门膈俞阳关。

◎膈噎:因血虚,气虚,热,痰火,血积,癖积。针天突石关三里胃俞胃脘膈俞水分气海胃仓。

◎水肿:皮水,正水,石水,风水,因气湿食。针胃仓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

◎臌胀:气胀、寒胀,脾虚中满。针上脘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

◎头眩:痰挟气虚,火动其痰。针上星风池天柱。

◎痛风:风热,风湿,血虚有痰。针百会环跳。

◎肩臂痛:痰湿为主。灸肩髎曲池。

◎梦遗:专主湿热相火。灸中极曲骨膏肓肾俞。

◎痫:俱是痰火,不必分马牛六畜。灸百会鸠尾上脘神门阳蹻(昼发)阴蹻(夜发)。

◎癞:感天地间杀厉之气,声哑者难治。针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塔上,亦去恶血。

以上见刘氏杂病治例。

◎疮疡;

河间曰:『凡疮疡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五穴选用: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从鬓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从髭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从胸出者:绝骨一穴。

《肠痈纂要》云:『千金灸法,屈两肘,正肘头锐骨,灸百壮,下脓血而安。』按河间疮疡,止论足三阳,而手足三阴、三阳未备,学者当引伸触类。又查《医学入门》杂病歌,痈疽初起审其穴,只刺阳经不刺阴。录之以备通考。

 

缂傚倷鐒﹀褰掓偡閵夆晛鑸归柟缁㈠枟閸庡酣鏌熺紒銏犳灀闁稿鎸搁~婵嬫惞椤愩倗娉�

濠碘槅鍋撶徊楣冩偋閻樿违闁跨噦鎷�闂備胶枪椤戝懐鎹㈤幋锕€钃熼柨鐕傛嫹闂備胶枪缁绘鐣烽悽绋挎瀬闁跨噦鎷�闂備礁鎼崐濠氬箠閹惧瓨娅犻柨鐕傛嫹濠电偞鍨跺Λ鎴炰繆閸ヮ剚鍎撻柨鐕傛嫹濠电偞鍨堕幖鈺呭矗閳ь剛鈧鎼幏锟�缂傚倷绀侀ˇ鎷屾懌闂佸搫鐭夐幏锟�闂備浇鍋愰悺鏃堝垂閺夋5褰掓晸閿燂拷闂備焦鐪归崐鏍€冮崱娆愬厹闁跨噦鎷�闂備浇鍋愰悺鏃堝垂闁秴钃熼柨鐕傛嫹闂備礁鎼崐鍝ョ礊婵犲倵鏋栭柨鐕傛嫹闂佽崵鍠愰悷銉ノ涘┑瀣ㄢ偓鍌炴晸閿燂拷缂傚倷绀侀惉鑲╂崲濠靛牏绀婇柨鐕傛嫹闂備礁鎲¢崝鏇㈠箠閹板府缍栭柨鐕傛嫹濠电姰鍨奸崺鏍偋濠婂牞缍栭柨鐕傛嫹濠电姷顣介埀顒冩珪瀹告繃銇勯顒佸闂備焦鐪归崹浠嬎夐幘浼欑稏闁跨噦鎷�闂備礁鎲¢悷杈╃礊閳ь剟鏌涘鍫熷闂備礁鎽滄慨鎾囬柆宥忕稏闁跨噦鎷� 濠殿喗宕块崱妤€鎯為梺绋库康閹凤拷闂備焦妞挎禍锝夊磻閹板府缍栭柨鐕傛嫹闂備礁鍚嬪妯煎椤擃澁缍栭柨鐕傛嫹闂備胶枪濮橈箑鈻旈弴顫稏闁跨噦鎷�闂備浇澹堢亸娆愭叏妤e啫纾块柨鐕傛嫹婵犵數鍋涢ˇ顖炴嚐椤栨粎绀勯柨鐕傛嫹闂備胶鍘у鍓佹崲閸℃稑纾块柨鐕傛嫹闂備胶鍘у鍓佺矙閺嶎厼纾婚柨鐕傛嫹濠德板€楁慨浼村礉鎼搭煉缍栭柨鐕傛嫹缂傚倷妞掗懗鍫曞磻閻斿搫鍨濋柨鐕傛嫹闂備礁鎲$粙鎾诲储瑜旈獮鍡涙晸閿燂拷闂備焦妞块悡鍫ュ窗濞戙垹纾婚柨鐕傛嫹闂備浇澹堢亸顏勨枖閺囩倣锝夋晸閿燂拷缂傚倸鍊稿ú銈嗩殽閹间緡鏁婇柨鐕傛嫹濠电儑绲藉ú锔炬崲閸屾稓顩烽柨鐕傛嫹闁诲海鍋i崐娑樷枖濞戙埄鏁嬮柨鐕傛嫹闂傚⿴鍋勫ú銈夊疮閹惰棄绀堥柨鐕傛嫹
闂佸搫顦弲婊堝蓟閵娿儍娲冀閵婏絼绨婚梺鍓插亝濞叉牠宕濋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