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西医备考\《医院药学》\
 《医院药学》 > 第一篇 总论

第二章 药学发展简史

国务院1981年5月22日在《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担负担负着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社会生产力的光荣使命”。充分肯定了药学事业在我国人民保健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科学.强国药学史是其中之一部分。要研究医院药学的现状与发展,必须首先研究我国药学发展史。以指示和简明药学发展的规律。利用历史的方法对药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作系统的、概括的叙述。为了便于叙述,把药学史分为药学技术史和药事管理史两个方面,简要予以阐述。

 

一、药学技术简史

药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人类祚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在介绍中药发展简史的同时,对世界药学发展概况予以简介,以保持药学的完整性。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中国药学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

1、中药学

(1)原始的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前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这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2)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大量知识的积累,经过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中药学是归属医药科学或中医学科学的一门专门分支科学,和其它科学一样,是从发现药知识起,经历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探索研究,而后逐步形成的。它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于治代写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书中对药学记述颇多,有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书中记述了除当代注射以外的所有给药方式和途径,如缓效和长效的丸剂,速效、急效的舌下、直肠和呼吸道给药。该书堪称医药发展史上医药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历代“本草”著作:

1)《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问世。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的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能治疗补虚、无毒或有小毒,应斟酌病情使用;下品125种,多为活性强的专科治疗用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

2)《名医别录》:现原书已失,有尚志钧教授1977年的辑校本可供查阅,本书是以《本经》为基础增添了一些新内容而成的。

3)《本草经集注》:是梁陶弘景于公元492~500年间著成,全书收载药物730种,采集注《本经》和《名医别录》各365种。陶氏把自己的补充和发挥材料,用注的形成放在书后,故称“集注”。本书一最大特点是作者创用了“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即用朱(红字)写《本经》、用墨(黑字)写《名医别录》,陶氏把自己的注文以小字墨书。

4)《新修本草》:是由唐王朝政府出面组织苏敬、李静22人集体编修的。历时3年(公元675~659年)完稿,定名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54卷,载药844种。全书分为药图、图经(对药图的注解)和本草三部分。归纳和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本书以图文对照的写法,开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个创举。书成后很快传入日本。《新本草》是由官府组织编写并颁布施行的,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19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还早880多年。本书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成就,而且对后和国外的药学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5)《证类本草》;宋代医药学有较大发展,这与王安石的变法,沈括的科学实践和医药学家唐慎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此期的本草著述较多,如收载药物983种的《开宝本草》、载药1082种的《嘉佑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以及《证类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证类本草》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是成都名医唐慎微在掌禹锡的《嘉佑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基础上,注重收集民间单验方,参考各家名著,采纳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500多种书中的药物资料并结合本人临床经验编著而成的。本书罗广泛,记述详尽,共载药1764种,附方3000余,并有各药图谱和炮制方法,堪称一本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文作,不仅对宋代以前药学内容是一次系统整理和充实,还对保存历代本草文献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它是完整流传至今的最早本草专著。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前后版本的内容虽无较大变动。但纠正的当时本草学的错漏,成为历代官修本草的鼎盛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制剂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法典。该书有配方标准、制造技术标准。《汤液本草》出于元代名医张好右之手。全书共三卷,上卷载名医李东垣《用药法象》,中、下卷以阴阳五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论述药性。根据药物归经,结合气味、阴阳升降等理论加以阐发。可惜原著已失传。

6)《本草纲目》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比较重视医药事业发展的,朱元璋曾说过:“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泊于药师可乎?”其意思是说三皇以来都离不开药师。故于1369年建御药房,设药典局和相应的官职。后来的几代皇帝都比较重视药学的发展,出现了象李时珍、刘方泰和缪希雍等著名药学家。他们的著作《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和《炮制大全》等,对后来的药学发展影响很大。《本草品汇精要》全书42卷,载药1815种,是刘文泰等于1505年编纂,文字简洁精练、朱墨文书,并对以彩图惜原稿流失。《本草纲目》是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参阅800多种书,行程成里实地考查,亲身实践,历时27年完成的一部科学巨著。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09幅,新增药物374种,分为52卷16部62类,约200万字。采用正名为纲,附释为目的办法,“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故书名叫《本草纲目》。节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能功用,炮制方法等内容。对药物分类在集历代本草大成基础上,又有发展。采取“析族分类”的科学方法,先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综合了16世纪前的矿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知识。在药物排列中,多有符合自然演化分类区系之处,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畴。所以该书一出版(1596年)就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风行国内,并从17世纪初便在国外广泛传播,已有多种文字译本,成为世界上有名的文献。

7)《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1661~1911年):分别由赵学敏和吴共浚编写、收载了《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并对《本草纲目》中记述不详的205种药物予以增修纠错。不仅拾《本草纲目》的遗漏,且多有出自作者本人收集观察研究所得。全书于1765年刊行,是继李时珍之后,又一次对古代药学成就的总结。《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一部药用植物学兼药学的专著。全书收载了药用植物1714种,分为38卷,图文并茂,每种药用植物图之下,介绍其药用价值、药用部位、治疗效能,还对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详加考订。是吴其浚根据自己毕生实地考查,参阅大量文献研究写成的。既有对前人著述的补充和匡谬,又有个人见解,是科学价值很高的植物学和药的重要典籍。

我国汉代至清代的本草著作有数百种,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是我国药的总结,许多理论和经验至今仍在广泛流传和应用。作为药师,应当熟悉我国历代药学著作,继承并发扬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取其精化,为今所用。我国历代重要本草沿革简述见表2-1。

表2-1 我国历代重要本草沿革简述(景要依据本草纲目序例所载内容)[2]

书名年代著者简要说明
神农本草经不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举例:人参甘草、龙胆、五味子、杜仲等)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举例:当归、麻黄、厚朴、贝母等)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举例;常山大黄、半夏、桔梗、乌头等)
桐君采药录不详不详书凡二卷,纪其花叶形色,今已不传。后人又有四时采药,太常采药时月等书
李氏药录魏(220~265)李当之(华佗弟子)修神农本草三卷,称李氏药录。其中书散见吴氏、陶氏本草中,颇有发明
吴氏本草
(220~265)
吴普(广陵人,华佗弟子)凡一卷,分记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华佗、李氏所说,性味甚详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
(420~479)
雷(非黄帝时雷公,自称内究守国安正公)药凡300种,分上、中、下三卷,其性味、炮炙、熬煮,修事之法多古奥,文亦古质(多本于乾宁晏先生)
神农本草经集注及名医别录梁武帝时
(502~536)
陶宏景(452~536年、字通明,宋末为诸王待读,归隐句曲山,号华阳隐居,江苏丹阳人。武帝每咨访之,年八十五卒,谥贞白先生)以神农本草经为据,复增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365种(共730种),凡七卷,首叙药性之源,论病名之诊,次分玉石、草、木、果菜,米食各一品。有名未用三品,以朱书神农(旧作),墨书别录。曾进上梁武帝
药总诀同上陶宏景凡二卷,论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法
雷公药对北齐
(550~577)
徐之才(丹阳人,博识善医,仕终尚书左射,年八十卒,赠司徒,谥文明)凡二卷,以众药名品君臣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记之
药性本草
(药性论)
唐太宗之世
(627~649)
唐甄权(扶沟人,仕隋为秘书正字。唐太宗时年百二十年,帝幸其第,访以药性,因上此书。又著脉经明堂人形图各一卷)凡四卷,分药品之性味,君臣佐使之效,论主治亦详
千金食治(千金备急方)唐太宗时孙思邈(隐于太白山,隋唐征拜皆不就,年百余岁卒,682年)凡三十卷,采诸素问,扁鹊、华佗、徐之才等所论补养诸说及本草关于食用者,分米、谷、果、菜、鸟、兽、虫、鱼为食治
唐本草(新修本草)唐高宗时苏敬、李等二十二人(本草纲目称李、苏恭、长孙无忌、许孝崇等二十二人)注:全书撰成上表进呈时,由李衔,原领衔修撰的长孙无忌之名不载本书中―――见新修本草抄本影印版,372页及跋唐显庆二年(657)苏敬表请修定本草,帝复命长孙无忌、全、苏敬等二十二人详定,于显庆四年正月十七日全书告成。增药114种,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名未用11部,凡20卷,目录1卷,别为医图25卷,图经7卷,共53卷(一说另有图目1卷计54卷),世谓之唐新本草,又称新修本草
注:此书为我国历史上著名本草之一,系集众多专家,将以往本草所载的药物就品名形态之真伪,产地之异同,及采集气节之变异等方面,详加勘校正,并广为征集增修而在,据礼部郎中孔志约所结尾数语:“……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遂乃详采秘要,博综方术,本经虽缺,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择其去取,……网罗今古,开涤耳目,尽医方之妙极,拯生灵之性命,传万祀而无昧,悬百工而不朽。”可知对当时医药所起的作用
食疗本草唐开元中
(713~739)
孟诜(621~713)撰“补养方”、张鼎又补充89种,称食疗本草共227条,凡三卷,因周礼食医之义而著此书(诜曾撰必效方10卷,补养方3卷。卒年九十)
本草拾遗、唐开元中
(739)
陈藏器(四明人,开元中三原县尉)以神农本草经虽有陶苏补集之说,然遗沈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曰本草拾遗
删繁本草唐开元后杨损之撰,曾为州医博士兼节度随军删去本草不急及有名未用之类,为五卷
海药本草
第8世纪下叶
李(肃宗、代宗时人,756~779年)凡六卷,收采海药,并杂记南方药物所产郡县及疗疾之功
胡本草郑虔凡七卷,皆胡(外国)中药物,今已不传
四声本草萧炳(兰陵处士)凡五卷,取本草药名上一字,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从以便讨阅,无所发明
本草音义李含光共二卷
本草性事类杜善方凡一卷,以本草药名随类解释,附以诸药制使畏恶相反相宜解毒者
蜀本草后蜀
(934~965)
韩保升(翰休学士)等与诸医士蜀主孟昶命韩等取唐本草参校增补注释,别为图经凡20卷,昶自为序,世谓之蜀本草,其图说药物形状,颇详于陶、苏
食性本草南唐
(936~975)
陈士良(剑州医学助教)取神农、陶宏景、苏恭、孟诜、陈藏器诸家药,关于饮食者类之,附以食医诸方及及四时调养脏腑之法。书凡十卷,无甚新义
开宝本草(开宝详定本草)宋开宝67年(973~974)刘翰(尚药奉御)、马志(道士)等九人。卢多逊(翰林学士)等刊正,复重定,李(学士)等看详取唐蜀本草详校,仍取陈藏器拾遗诸相参,刊正别名,增药133种,新旧药合983种,并目录共21卷。开宝七年重加详定,称“开宝重定本草”
日华诸家本草宋开宝(968~975)中日华子姓大名明,或云姓田(详待考)序聚诸家本草近世所用药,各以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类,其言功用甚悉,凡二十卷
嘉补注本草宋嘉26年(1057~1061)掌禹锡、林亿等新补82种,新定17种,通计1082条(种)共20卷
图经本草宋嘉七年(1062)苏颂[字子容,同安人,举进士,哲宗(1082~1000年)朝位至丞相,封魏国公]凡二十一卷,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或说是图非,如江州菝葜乃仙遗粮。滁州青木香乃兜铃根,俱混列图……天花粉即桥楼根,乃重出条,亦其小小疏漏耳
本草别说宋哲宗元七年(1092)关中医士陈承合本草及图经二书为一,间缀数语谓之别说。又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共二十三卷
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徽宗大观二年前1108前)唐慎微(蜀医,貌陋而学博,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取嘉补注本草及图经本草合为一书,复拾唐本草,陈藏器本草,食疗本草旧本所遗者500余种附入各部,并增五种,仍采雷公炮炙及唐本食疗陈藏器诸说收未尽者附于各条之后,又采古今单方并经史百家之书有关药物者亦附之,共31卷名证类本草(1086~1106)。上之朝廷改名“大观本草”。政和中(1116)复命医官曹孝忠校正刊行,故又名“政和本草”
本草衍义宋(政和六年1116年)寇宗(医官通直郎)以补注(嘉补注本草)图经(图经本草)二书,参考事实,核其情理,援引辩证,发明良多。但以兰花为兰,卷丹为百合,是其误也,书及序例凡三卷(收载药物472种)
重修本草南宋.淳九年(1249)张存惠修刊本计30卷,将政和本草重修,增入本草衍义,称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绍兴本草宋(绍兴29年)(1159)王继先、高绍功、柴源、张孝直等校定诸家作,别其异同,改正错字8000余,采取有考据之名方300余,并据苏颂图经,每药则画以大纲取识,共22卷,定名“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洁古珍珠金太祖太宗时(1115~1234)张元素(安洁古,举进士不第,去学医。又著病机气宜保命集四卷,一名活法机要)凡一卷,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辩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药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用药法象元(12~13世纪)李杲(真定名医,安明之,号东垣,受业于洁古,尽得所学,益加阐发,人称神医)祖洁古珍珠囊,增以用药凡例,诸经向导,纲要活法,著为此书,凡一卷
汤液本草元(13世纪上半叶)王好古[医学教授,安进之,号海藏,东垣高弟,医之儒者。别著汤液大法四卷等(1298)]书凡二卷,取本草及张仲景、成无已、张洁古、李东垣之书,同附已意,集而为此(收载药物225种)
本草歌括胡仕可(医学教授)取本草药草图形作歌,以便童蒙者
日用本草元文宗时(1329~1337)吴瑞(字瑞卿,海宁医士)取本草之切于饮食者,分为八门,书凡八卷
本草衍义补遗元末
14世纪下半叶
朱震亭(义乌人,字彦修,从许白云讲道,世称丹溪先生1358年殁)以寇氏衍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189种)多所发明
本草发挥明洪武时(1368~1398)徐彦纯(丹溪弟子,1384年殁)取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成无已数家之说合成一书
救荒本草明初永东四年(1406)朱棣(周定王、朱元璋之第五子。1425年死。周宪王为定王之子)因念旱劳民饥,咨访野老田夫,得草木之根苗花实可备荒者414种(整旧138种,新增276种)。图其形状,著其出产苗叶共性味食法,凡四卷。亦颇详明可据(初为2卷1559年再版分为4卷)
庚辛玉册明宣德(1426~1435)中宁献王(朱权、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取崔外丹本草、土宿真君造化指南、
独孤滔丹房鉴源、轩辕述宝藏论,青霞子丹台录诸书,所载金石草木,可备丹炉者,以成此书。分为金石、灵苗、灵植、羽毛、鳞甲、饮馔、鼎器等部通计二卷,凡541品
本草集要明弘治(1488~1506)中王纶(礼部郎中,慈奚人,字汝言,号节斋)取本草常用药品,及洁古、东垣、丹溪所论,序例略节为八卷,别无增益,斤斤泥古者也
本草品汇精要(弘治本草)明弘治16~18年(报1503~1505)刘文泰、王、高廷和等人共42卷,包括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谷、菜诸部,按照神农本草经分上、中、下三品(药1811种)
食物本草明正德(1506~1521)中卢和(字廉夫,东阳人)编,汪颖
(九江知府江陵人)撰
取本草之系于食品者编此书,厘为二卷,分为`水、谷、菜、果、禽、兽、鱼、味八类
本草汇编明嘉靖(1522~1566)中汪机(祈门医士,字省之)惩王氏(王伦)本草集要不收草木形状,乃削去本草上、中、下三品,以类相从,菜、谷通为草部,果品通为木部,并诸家序例共二十卷
食鉴本草明嘉靖中宁原(京口人)取可食之物,略载数语,凡二卷,共246种
本草蒙筌明嘉靖末(1566)陈嘉谟(字廷采,祁门医士)书凡十二卷依王氏集要(王纶著本草集要)部次集成,每品具有气味,产采,治疗方法,创成对语,以便记育。同附已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载药742种
本草纲目明(1590~1596)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湖北蕲州人,氏搜罗百氏,访采四言,始于嘉靖壬子(1552),终于万历戊寅(1578),搞凡三易,而成是书,万历丙申(1596年)问世分52卷,列为16部,部各分类,类凡六十二,标各为纪,列事为目,增药374种,增方8161。共药物1892种,方11096条
本草汇言明天启时(1621~1627)倪朱谟(字纯宇)氏尽读前人之作,搜辑往代名言,复亲身周游各省通都大邑,及幽岩隐谷之间,登堂请益。采前所未详,而今所屡验者,―――核载。较李时珍所著有所增减,全书共20卷,分草、木等各(附图)部。载药387种
本草述明末
(1628~1644)
刘若金(云密),因明季丧乱,乃隐居,杜门谢客,费30年而成凡80万言,共32卷,分水、火、土、五金、石、草(山草、芳香、隰草、毒草率、蔓草、水草、石草)、谷、菜、果、木、虫、介、禽、兽、人等部。载药691种
本草纲目拾遗清(1765)赵学敏(字怒轩,钱塘人)共10卷,分水、火、土、金、石、草(上、中、下),木、藤、花、果(上、下),谷、疏、器用、禽、兽、鳞、介、虫等部,共716种,附205种
此书为本草纲目以后的有价值文献,凡纲目未载之重要药物皆收录之(如鸦胆子,夏草冬虫)。作者对植物进化及物种变异方面,亦有创见,于小序中曾有“……如石斛一也,今产霍山者则形小而味甘,白术一也,今出于潜者则根斑而力大,此皆近所变产……”之记述
本草经疏清道光17年(1837)邹澍取张仲景用药170味,又精读本草述,抉发精蕴,费时6年始成。药成三品,共173种
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清道光28年(1848)吴其辑有长篇及图考,所列长篇植物838种,22卷;图考植物计1714种,38卷

1、有学者考证本书不是刘宋时代的著作,认为是唐,宋时的书籍.

2、见E.Bretschneider著:Botanicon Sinicum.

[注]本草纲目:

1.引据古今医家书,自陶弘景以下,唐宋诸本草引用医书,凡84家,李时珍所引,除旧本外,凡277家.

2.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自弘景唐宋以下引用者及151家,李时珍所引用者除旧本外,凡440家。

3.本草纲目原序(王世贞撰)中详述李时珍往访王世贞求序经过,今简录于后,供参考:

……楚蕲阳李君东壁,一日过予山园谒予,留饮数日,予窥其人,啐然貌也,癯然身也,

津津然谭谇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淦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廖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纂述之权,岁厉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阏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名曰本草纲目,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不动声色,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时明万厉庚寅(1590)春”。

4.本草纲目共52卷。计16部62类:

1.序例上 2.序例下3.百病主治药上 4.百病主治药下5.水部2类:天水类、地6.火部一类 7.土部一类8.金石部5类:金类、玉类、水类

9.石类(上)10.石类(下)11.卤石类、附录12.草部11类:山草类(上)13.山草类(下) 14.芳草类15.隰草类(上) 16.隰草类(下)17.毒草类 18 蔓草类、附录19.水草类 20.石草类21.苔类、杂草类、有名未 22.谷部4类:麻麦稻类23.稷粟类24.菽豆类 25.造酿类26.莱部5类:劳辛类27.柔滑类28. 瓜菜类、水菜类面类29.果部6类:五果类 30.山果类31.夷果类32.味果类33.瓜类,水果类、附录34.木部6类:香木类35. 乔本类36.灌木类37.寓木类 、苞木类、杂木类、附录38. 服器部2类:服帛类、器物类39. 虫部4类:40.卵生类(上)41. 卵生类(下)41化生类42.湿生类、附录43.鳞部4类:龙类、蛇类、44.鱼类、无鳞鱼类、附录45.介部2类:龟鳖类46. 蚌蛤类47.禽部4类;水禽类48.原禽类 49.林禽类、山禽类、附录50.兽部4类;畜类51.兽类;鼠类、寓怪类 52.人部一类

5.本草纲目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

书名数目书名数目书名数目
神农本草经347种海药本草14种用药法象1种
名医别录307种四声本草3种本草衍义补遗4种
李当之药录1种食性本草2种日用本草7种
吴普本草1种蜀本草5种救芒本草2种
雷公炮炙论1种开宝本草111种食物本草16种
唐本草111种嘉右本草78种食鉴本草4种
药性本草4种图经本草74种本草汇编3种
千金食治2种大明日华本草24种本草纲目(前序中记为374种)376种
食疗本草17种证类本草8种本草蒙筌2种
本草拾遗368种本草衍义1种  

共计1894种(前序中记为1892种,又总目后记1880种)

(4)近代中药学概况;近代中药学的发展,受社会变动影响较多。20~30年代曾有汪大燮和余云岫等人,先后提出“废除中医,不用中药”和“废医存药”等歧视中医药的主张,致使祖国传统医学屡遭厄运,受到严重摧残,几乎濒于被消灭的境地。但中医药是经受过两千多年医疗实践反复验证的真正科学,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靠政治压制是扼杀不了的。所以,全国仍涌现出不少名医,如上海的秦伯未、北京的施今墨等,对于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都有较大贡献。学术著作方面也出现了陈存仁的《中医药学大辞典》(1935年)和冉小峰的《国防中药学》等。中药研究较突出的代表人物有赵橘黄、齐绍光、李承祜等。他们对生药、药理、制剂各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促使传统中药学逐步向现代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的继承、整理和发展工作,使中药事业获得新生,得到空前发展。如开办医药院校,建立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广泛开展不同地区大的规模的中药资源调查,整理出版具有特色的古今专门著作和地方药志。国家药典也开始收载中药和中成药,并逐步制定系统的成套质量控制标准,既结合国情又能反映出我们的技术水平及民族文化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著作很多,略举有代表性的大型书籍:《中药志》、《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载药4767种)等,还有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药志。科研成果也不胜枚举,如基本理论方面,对中药性味归经与其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归经与现代医学受体学说的联系。在中药炮制加工方面作了大量实验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2.西药的传入与发展 19世纪50年代,西方各国大量派遣传教士和医生来我国,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设立诊所,开办医院,出售西药。这就是西医、西药输入我国的开端。随后外商又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设立药房办药行。国人经营与制造西药始于19世纪90年代,到1936年,上海、天津、湖北、河南等14个省、市已有大小药房1300多家,这些西药房所售之药,几乎全部由国外选入。新中国成立后药学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一向依赖外国进口的药品,如磺胺类、青霉素等已能自给自余,且有出口,现全国医药工业人企业2000多家,县以上医药商业企业3000多家,职工数达120万。截止198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68亿元,医药商业销售额达230多亿元,医药科研教育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全国仅就医药管理系统的研究所就44个,研究人员1.1万多人。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只要重视教育,依靠科学技术和加强经济管理,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可以争取尽快赶上去。

(二)世界药学史

1.文艺复兴前期

(1)古典药学;原始时代由于文化不发达,不可能有单独记载药学知识的专著。把现存用文字记载药物治疗的书称为古典书,如中国的《诗经》、《山海经》,埃及的纸草书(papyrus),印度有吠佗经(veda)。巴比伦亚述的有关碑文也可列入药学文献中,因其中记存最早的药学知识。埃伯斯伯比书(Ebers Papyrus)中记载药700余种。

(2)罗马时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对古代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他医学成绩巨大,被后人称为医圣,其后戴欧斯考利狄斯(Dioscorides)编著的《Demateria Medica》一书,载药500余种。该书被认为是数个世纪以来药物学的主要著作。古罗马最杰出的医学家格林(Calen,公元130~200年)与我国医圣张仲景同时代。他有许多著作,现存80余种,对后世药学发展影响很大。尤其对植物制剂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人为纪念他,仍把用浸出方法生产出的药剂称为格林制剂(Calen cals)。由于其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对医药学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被称为药剂学的鼻祖。

2.中世纪药学 中世纪(约3~15世纪)欧洲正处于黑暗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古罗马文化被摧毁,因而,医学的中心也随着社会的变动发生转移,阿拉伯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医学遗产,博采兼收了中国、印度和波斯等国的经验,塔吉克医生阿底森纳(Aricennna,980~103)编著的《医典》分为5册,总结了当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药物知识,对后世影响颇深、被奉为药物学的经典著作。伊尔·阿尔――拜塔尔(1197~1248)是一位杰出的药用植物学家,他的《药用植物大全》描写了1400余种药物。

3.现代药学 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20世纪以来,早期没有分科的药物,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使药学分离出去。而且又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图2-1)。尤其是近年来受体学说和基因工程的创立,为药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药学药理学分子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毒理学 
神经精神药理学 
遗传、发育、时间、老年药理学 
药剂学物理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药物动力学  
工业药剂学  
临床药剂学  
放射药剂学  
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 
合成药物化学  
植物药物化学  
生物药物化学  

 

二、医院药学技术史

1.医院中药学 我国古代医药不分、师徒相传,行医兼售药。医药分设始于周,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已有正式藏药机构,并设管理医和药的各种官职。对药物的经营,只有私人开设的药铺。汉朝以后,方有公办药房出现“药局”的名称始于魏(公元386~534年)。宋神宗熙宁9年(公元1076年)设立“惠民和剂局”。其为办性质不仅是我国宋以前,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公办药房。明清两代均设有官办御药房。个人开办的街市药房启遍布大中城市和农村集镇。新中国成立后,各医院先后组建中医科、增设中药调剂室。现在多数县建立了中医院、中药房。加中药加工设备,组织机构日臻完善。由调剂、制剂、加工炮制、药库、煎药等部门组成。

2.医院西药学 随着国际交往,西医也传入我国,医院建立了西药房。从1881~1910年医院药房条件非常落后,一般为照方配药或配制一些简单的制剂。那时的药师称司药,所用药品原料全靠进口。医院的度量衡全为英制。辛亥革命(1911年)后,才有了中国自办的医药院校和医院,医院药学也有了较大发展。有了制剂室,可炮制临床应用的制剂,如合剂、片剂、丸剂、软膏等。北京协和医院当时的药房主任高目的先生。于1929年创办了药学讲习所,为北京培养了大批药学人才。

图2-1 医院药科学及分支学科

医院药科学及分支学科

我国医院药学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4次大的变化。

(1)60年代末中药制剂;

(2)70年代开始研究临床药学和医院药剂学;

(3)70年代中期计算法进入药学管理;

(4)80年代中期开始强调医院制剂和药品质量控制;

3.医院药科学与技术进步自从世上有了医院便有了医院的药科学,医院药科学与其它应用学科一样,其自身的发生发展,直接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直接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必将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医院科学领域,作为药学领域中的医院药学是怎样依赖于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将又怎样推动医院药学迈向更高水平,应明了医院药学发展史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以此探讨医院药学发展规律,促进医院药学发展。

医院药学是与临床接触的药学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其发展历史较长时间来是以药剂学为核心展开的技术工作,它随着内部各项技术工作的深化,逐渐又形成一个技术领域,近年发展则出现了质的飞跃,并被确认为医院药科学,其发生发展与其它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似可分3个阶段:

(1)以药剂学为核心的医院药科学:或可称为经验药剂学阶段,国内时间划分上约是1928-1962年,支撑这一技术工作的基础学科主要是以化学为主,其工作特点为:

1)复方制剂的处方多以经验为依据的组方;

2)以原生药或脏器为原料的粗制剂占的比例比较大;

3)处方调剂的工作量较大;

4)药品的含量测定是质控的唯一标准;包揽一切医疗物质供应。

(2)以生物药剂学为核心的医院药科学:六十年代初,1963年进入初级生物药剂学阶段,将化学动力学列入药剂学,七十年代即进入生物药剂学阶段,在时间划分上似可定为1963-1982年(国家卫生部召开临床药学座谈会),支持技术工作的基础学科为化学、数学、药物动力学及高分辩率的检测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引力,其工作特点:

1)制剂组方的科学性研究;

2)以药用标准的精制原料生产制剂增多;

3)处方的调剂工作量部分减少转向关注发出药品的合理应用;

4)在药物质量标准控制中除含量测定外,注意了药物稳定性,生物利用度测定;

5)开始了血药浓度监测工作;

6)电子计算机引进医院药学;

7)药品与药材供应分开,供应工作走向专一。

(3)以现代药剂学及临床药学为支柱的医院药科学:可谓现代医院药科学。支持这一总体工作的学科除在关的化学基础外,涉及到高深的数理知识、临床药理、先进的测试技术、现代管理学知识,其工作特点,在生物药剂学阶段的基础上将突出的表现为:

1)将以临床药效作为工作的质量标准;

2)医院药剂工作的机械化自动化;

3)临床药剂学将围攻疑难疾病如肿瘤等的治疗药物制剂研究;

4)开展临床用药评价,合理用药或联合用药的研究及科学评价;

5)家用科学管理;

6)应用电子计算机。

 

三、药事管理简史

药事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经济和药学科学的发展,药事管理也从简单的繁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自人类原始社会对药物采集、保管、使用的简单管理,发展到现代社会对药学事业的系统管理,从经验管理发展为科学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药事管理史是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生产劳动、同疾病作斗争,逐渐认识到使用药物,从采集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作药用,逐渐能生产药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药物与人们生命的密切关系,古今中外历代政府对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都采取了诸种管理措施。随着社会、经济和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学事业的形成,药事管理日益加强。药学的发展和事业管理的发展相辅相成,溶为一体。本章将简述历史记载的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对我国药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药事管理(公元前1027~公元1840年)

1.早期的医药管理周代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医药管理制度,医巫制度,医巫分离。据《周礼》所载六宫体制中,把巫祝划入春宫之列,把医师归于天宫管辖。据《周礼·天宫》记载医师是官名,为众医之长。职权是“掌众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药事”,其下属官职有上士、中士、下士(皆为医官),史(管文书医案),府(管药物、器械、会计),徒(供使役、看护)。还记载了当时的医疗分工制度,把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病历和死亡报告制度;考核奉禄制度。

2.秦汉隋至唐时期的医药行政管理机构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央政府设立了医药行政管理机构。秦汉至隋唐,医药行政管理机制逐步扩大充实,但管理体制大体相承。据《杜佑通典》记载,秦设有太医令丞,掌管医药的政令,设有待医,负责皇帝的医药。后汉时医药管理开始分设,东汉光武帝(公元25年)“置太医令一人,六百石,掌诸医。药丞、方丞各一人。药丞主药,方丞主方,右属少府。”据史书记载,汉代还设有本草待诏、尚药监、中宫药长、尝药太官等职。

两晋南北朝(265~589)时期,在史书上记载有:“梁门下省置太医令,又太医二丞中,藏药丞为三品勋一位。”北齐门下省,统尚药局,有典御二人,待御师四人,尚药监四人,总御药之事。

隋唐时期(589~960)医药管理机构进一步扩大,分工日细。《隋书·百官志》记载:设有尚药局,药藏局。唐政府设有药藏局,局内有药库,由药丞,药监等专职人员负责药品的收发、存储工作。

3.宋元时期开办国家药局宋元时期(960~1367年)药事组织有进一步发展。宋政府设置了药事管理机构有御药院和尚药局。御药院掌管帝王用药,尚药局为掌管药物的最高药政机构。976年,宋政府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药之植,所商人市之。1076年在京师开封道,太医局创立“卖药所”,又称“熟药所”,出售丸散膏丹等成药。首创了官办药局。另外还设立了“修和药所”,即炮制加工作教育局。1103年,宋政府采纳了在各地设熟药所的建议,从而使官办药局逐渐普及全国。1114年修和药所改名为医药和剂局。卖药所也改名为医药惠民局,后又改名为太平惠民局。

元政府除设有御药院、典药局等管理机构外,还设置有面向民间的药事机构或药局,如广惠司、广济提举司、太都惠民局。这些机构既制药,也卖药,并行使药事管理之职能。

宋代政府创建的官办“和剂局”和惠民局遍及各州、府和军队,由政府经营制药、卖药并使用国家组织编修和颁布的方剂、本草为制药,卖药之依据,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当时,全世界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654年,曾于景山东门外,筑药房三间,领医官奉旨施药。

自明代以来,民间药铺逐渐发展,这些药铺除供应饮片,还自制成药,较有名的药铺有北京西鹊年堂,创于明嘉靖年间;广州陈李济大约创于1600年,武汉叶开泰药室,创业于明末(1637)年;苏州雪允上育芬堂老药铺建于1662年;北京同仁堂创于1669年;杭州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创于1874年。这些老药铺重视药品质量讲究信誉,受到群众信任,有的至今还享有盛誉。

5.中国古代的有关医药管理的刑律中国古代的历代政府虽无完整的药事管理法规,但史书上记载有一些有关刑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诗书百家,禁止挟书,唯医种树之书,不在禁书之内。可见医药书籍受到当时的法令保护。公元前212年,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

据《唐律疏义》记载有:合和御药,误不入本方,及封题误,造畜蛊毒以毒药药人,医违方诈疗药,医合药不如方等方面的刑律。禁止道士、女冠、僧尼等为人疗疾。758年,唐肃宗规定:以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法例处分,976年,宋太宗宣布:诸蕃国香药珍宝,不得私相市易。982年宣布解除海舶输入药物木香等37种之禁令。并公布乳香等8种药物为官府专卖。宋代王安石为相时颁布市易法,由政府控制市售药物的管理。1168年,宋孝宗公布:“和剂局所管贵重药材,不许偷窃,由监官亲事提检罪责。局内若有缘事入局,食用药物许人告发。

据《元典章》记:元政府明令禁售剧毒药品。1268年禁售乌头、附子、巴豆、砒霜和坠胎药,1269年禁止假医游街卖药,1272年法令规定卖毒药致人于死者,买者、卖者均处死。1311年又规定禁售大戟、芫花、藜芦、甘遂、附子、天雄、乌喙、莨菪计12种。自1275年至1319年,政府多次下令规定,禁止玩弄蛇虫禽兽,聚集人众,街市售药,违者处以重罪。元政府还规定医死人必须酌情定罪,医户与百姓发生争执和诉讼时,管民的官和管医的官,共同商量决断;免除医户差役及赋税;禁止庸医行医治病;规定医人非选试及著籍者,不能行医药,并规定医生必须精通十三科始准行医。

清政府颁定有关刑律来处罚失职的医药人员。《新刑律》规定:凡庸医为人有药针刺,不如本方,因而致死者,责令别医辩验药饵穴道,如无故害之情者,以过失杀人论,不许行医;若故违本方,诈疗疾病,而取财物者,计赃准窃盗论。因而致死,及因事故用药杀人者斩,凡合街药误不依本方,及封题错误。医人伏一百,料理栋择不精者伏六十。还规定有药铺卖出药材,因辩认不清而致人于死者,以过失杀人论,还规定有:巫医、道士等为异端法术,医人致死者,处以极刑。

6.本草与药品标准从秦汉至明清,中国药学有很大发展,中药学、方剂学和炮制学形成独特的体系,有许多著作,有流传至今,这些著作统称为本草是研究中医中药的重要文献。其中有一部分是历代政府组织人修编,并以各种形式颁布、公布、作为采药、制药、买卖药材,用药开方的依据,作为处理药物所致医疗事故的依据,起了药品标准、药典的作用,为保障人们用药安全有效发挥了一定作用。

据史书记载,公元5年,汉平帝举天下知术本草的人,诏传遣旨京师。这是历史记载中由政府大规模收集方书本草的首创。510年,南北朝时,魏政府以经方法博,卒难窘究,诏王显撰《药方》35卷,颁布天下。

657年,唐高宗显庆二年,苏敬向唐政府建议编修本草,获准,诏令苏敬、许敬宗、吕才、李淳风等人参加编修。659年《新修本草》成书。这部巨著“正经20卷,目录1卷,图经7卷,凡54卷”,收载药物844种。在该书编写过程中,政府曾通令全国各地选送所产道地药材,该书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历代有关药物资料和民间的药物知识,内容丰富,取材精要。这种由政府组织,集体撰写药物书籍的方式亦属首创。该书被唐政府规定为必修书目。书成五十多年后传至日本,日本亦将其定为医学生必读教材。《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编纂的第一本药典,也是世界是最早的药典。

唐代政府为了解决瘟病流行之患,722年每州设医学博士一员,并规定每州将《本草》及《百一集验方》与经史书同时保存。同年,唐玄宗撰《广济方》并颁布全国使用。742年玄宗又颁布《天宝单行方药图》。746年唐政府令郡县长吏选《广济方》写在大板上,就村坊要路榜示,以济众要。

宋代政府多次召集医药人员汇集药方,购买书,颁发本草。973年(宋开宝六年)刘翰马志筹奉诏在唐《新修本草》的基础上增订注解药物,校定为《开宝新详定本草》,一年后又再次校定为《开宝更订本草》,二版均20卷为我国现知最早的板印本草文献。978年医官院献经方,集编《圣惠方》;982年,宋太宗命王怀隐、王佑等人对《太平圣惠方》参对编类;990年吴复桂与刘翰同修此书,992年《太平圣惠方》成书,宋政府向全国颁布,由各州医学博士掌握执行,该书载方达16834个。1061年,寮政府主持编写《图经本草》,诏令全国呈送各地所产药材标本及药物图形等,这实际上是一次全国性的药物大普查,并汇编了我国最早由政府颁布的板印墨线药物图谱。1117年宋政府颁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个,推行全国。

明代李时珍(1518-1593)著《本草纲目》,全书52卷,收载药物1892种。每一味药标正名为纲,附以释名为目,其次分产地(集解)、鉴别(正误)、制法(修治)、性状(气味)、效用(主治)、讨论(发明)、处方(附方)等,条理分明,具有高度科学性。《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前中国用药经验,批判、更正了医学中的错误,确定了许多药物的真正疗效。此书问世后,先后被泽成朝、日、英、法、德、俄多种文字,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本草纲目》虽不是由政府组织编写和颁布,但它被公认为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历代政府组织编修和颁布的本草、药局方,以及被公认为鉴定药材、炮制加工成药的权威性本草、药局方,在一定程度上起统一中药、中成药质量标准,促进中药炮制加工规范化的作用,推动了我国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药事管理史上占重要地位。

(二)中国近代药事管理概况(公元1840-1949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间,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765年以前每年200-300箱,1782年为4628箱,1833年已增加到23670箱。鸦片早已不是药用管理问题,鸦片烟毒害已危及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存亡。1838年12月广州爆发了万人大示威,坚决呼吁清政府严禁鸦片的输入。腐败的清政府惧于民意,派林则徐到广州处理。在广大群众支持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1840年2月英帝国悍然派兵侵入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英帝国主义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侵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消除鸦片毒害的正义战争。鸦片战争后,不仅鸦片毒害更加严重,而中国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鸦片毒害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在其朝内、军中和人民中推行了一套严禁烟毒的措施,大力宣传“洋烟”之危害性,并明令“贩卖者斩、吸食者斩”,走私者“杀无赦”“绝其栽植之源”。曾取得显著效果。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中,严禁烟毒不仅有一整套的措施,并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百余年与鸦片毒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对必须严格管理麻醉药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西药的输入及其发展 鸦片战争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派遣较多的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他们设医院、售西药,西医西药开始输入我国。随之外国药商也在广州、上海告示沿海商埠设立药房,如上海英商的屈臣氏药房(1841)、上海药房(1853),德商的科发药房(1865年),广州的屈臣氏药房等从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西药行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口岸和商埠,整个市场被外商垄断。“甲午战争”后,外国取得在中国开设工厂的特权,纷纷在我国开办药厂。

我国有些工商业者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西药经营和制造。如1888年在上海办起了中国人自己开设的西药房,1900年在广州开办了利济轩药厂,1902年开办了梁培基药厂,在天津开办了中西制药公司。1912年在上海开办了龙虎公司(后为中西制药公司)等。据不完全统计,到1936年,上海、天津、湖北、河南等14个省、市已有大小药房1300多家。据上海资料记载,1912年至1924年全市共开办药厂93家,这些药厂除少数几家生产原料药外,大多是制剂厂,规模小,设备简陋,靠手工操作或只作分装,得不到正常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华北等地办厂四五十家,其中武田药厂曾在我国许多城市设有药厂。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地有药厂约50家。虽然资金、设备、原辅料都比较困难,但也起了一定作用。抗战胜利后,大批外国药品倾销中国市场。据海关资料记载,1946年1至11月有25个国家向我国输入药品,总值达18,000万美元。使民族医药工业受到摧残,小厂纷纷倒闭。1949年,全国解放时仅有药厂150家左右(上海95家)。自本世纪初我国制药业兴起至1949年,发展缓慢,并主要是制剂厂,进口西药充斥市场。

3.卫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药政管理19世纪90年代前后,清王朝对其政府机构进行变革,1905年始建全国卫生行政机构,先在警政部下设卫生科,后在内务部下疫卫生司。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主义的君主制度。19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采用新制,在内务部下设卫生司,为全国卫生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卫生司下有四个科,第四科主办药政管理工作。从史料查知,当时规定的药政工作内容有:

(1)审定、认可药剂士资格,发给或取消药剂士执照,对药剂士业务进行监督;

(2)药商的呈报登录,药商的取缔;

(3)监督制药厂;

(4)药品、毒剧药品的核查及限制贩卖事项;

(5)调查方药。

1928年,国民党政府公布《全国卫生行政?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关于药品检验工作,在1938年以前,由内政部所属中央卫生试验所负责,1938年以后,该所更名为中央卫生实验处(院),改属卫生署领导。中央卫生实验所内设有药检科,主要工作有:

(1)公私嘱托的西药检验事项;

(2)国产药材检查及研究事项;

(3)阿片的试验事项等;

改为中央卫生实验院后,无药检科,由化学物组负责生药及药物之检验。1947年,在卫生部下正式成立药品仪器检验局。由于人员少,仪器设备差,经费困难,实际工作开展少。

4.药学教育的兴起和药学专业队伍我国现代药学教育始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的满清陆军医学堂的药科。辛亥革命后南京临床政府教育部制定的教育制度,对药学教育作了以下规定;确定药学教育分为大学教育和专科教育(当时称专门学校)两种;明确了两种教育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实验教学项目;制定了药学大学教育的四种专业化及教学课程和实验教学科目。

1911年至1949年全国先后创办的高等药学学校、系共二十余所,其中办学时间较久,毕业生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有: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药科(1913年);齐鲁大学理学院药学专修科(1929年创立,1941年改为药学系);私立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学929年);私立华西协和大学理学药学专修科(学93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药师暂行条例》(1929年1月公布);

(2)《管理药商规则》(1929年8月公布);

(3)《修正麻醉药品管理条例》(1929年4月卫生部公布);

(4)《修成管理成药规则》(1930年4月卫生部公布;)

(5)《细菌学免疫制品管理规则》(1937年5月卫生署公布);

(6)《药师法》(1944年9月公布)。

6.编纂《中华药典》1929年成立药典编纂委员会,由刘瑞恒任总编纂。严智钟、于达望、薛宜琪、陈瑛等五人任编纂。经8个月完成初稿,经审查、校正,1930年5月由卫生部颁布《中华药典》。该药典正文763页,共收载药物708种,附录收载有试药试液、规定液、一般试验方法等,另有序言、凡例、附表和索引、刊误表。《中华药典》以美国药典1926年版为蓝本,并参考英国药典、日本药局方和其它文献编纂的。颁布后药学、医学界曾提出不少意见,建议增补和修订,但以后一直未修订。

7.中国药学会 中国药会于1907年成立,1909年在日本召开了第一次年会,当时命名为“东北留日中华药学会”。1912年在北京开第二次会改名为“中华民国药学会”(简称中华药学会),并经政府批准备案。1942年更名为中国药学会。它的会章提出“本会以联合药学同志共同研究药学学术,推进药学事业与国际药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不断改善和加强。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从行政管理、药物研究、制药工业、医药商业、临床药学、药学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药事管理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建立和发展时期(1949-1957)旧中国的药事管理不仅十分薄弱,完全不适合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主要抓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药事管理体制、机构,制定法规、制度、配备干部;全国开展制药业,扶持中医中药;加速培养高、中级药学人员等项工作。在短短数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1)建立健全药事管理,步确定管理体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设立了卫生部,由卫生部统一领导管理药政、药检、药品生产、经营、使用、药物科研和药学教育。卫生部下设立了相应的机构、药政处、药品检验所、生物制品检验所、中国医药公司,以后又建立了中国药材公司。

随着国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药事业的发展,自1952年开始对药事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先后将药品生产企业管理划归化工业部领导,医药商业,中药材经营划归商业部领导,并成立了医药工作委员会、中药管理委员会,由卫生部部长任主任委员,协调工作,分工负责,加强联系。

这一时期,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会市的药事管理?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0年卫生部设立了药典编纂委员会,由卫生部选聘委员42人,通讯委员32人组成,卫生部长要德全任主任委员。根据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编纂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科学化、民族化的新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华药典》)1953年版,于1953年8月颁布发行,受到医药卫生界的普遍重视。通过几年实践,中国药典对我国药品名称的统一,制剂规格,剂量,药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都起到促进作用。使我国药品生产、供应、使用、管理均有所依据,为以后药品标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医药市场管理,取缔伪劣药品: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注意解决伪劣药品案件637起,销毁伪劣药品达30余万斤南京市新药业同业公会于1951年12月召开南京市新药业革除陋规,焚毁伪劣药品大会,焚毁药1412种。

由于卫生部明确取缔的伪药,属于国内制造的424种,属于进口的31种,取得显著成绩。

1953年1月,卫生部就药事宣传品问题发出通知,对药品宣传品进行管理。

(5)制定药政法规。195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麻醉药品临时登记处理办法的通令》;卫生部发布《善于管理麻醉药暂行条例的公布令》;《善于中药秘方制造保密的几项内部掌握原则的通知》;善于由资本主义国家进口西药检验管理问题的指示等。

(6)发展药学教育,加速培养药学人才。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接管了全部医药教育机构,逐步地慎重地进行了改革。1952年,开始进行院系调整,于1955年全国高等医学院系有南京药学院、沈阳药学院和北京药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四川医学院的三个药学系,以及华东化工学院的化学制药专业、抗菌素专业、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中等药科学校有重庆药剂士学校、江西南昌药剂士学校、南京药剂士学校、上海制药工业党校等。并由高教部颁布了统一的教学计划,组织翻译和编写教材,实行统一招生和分配毕业生。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各药学院系扩大招收本科生,并增收专科生。

(7)发制药工业。1950年,全国制药工作会议制定了“原料为主,制剂为辅”的发展医药工业的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了以生产抗生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为主的一批大型骨干药品生产企业,恢复、整顿、发展了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等城市原有医药工业。在这期间新建和扩建的药厂和车间50余个。化工部直属的29个药厂,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6.72%,1955年时,医药工业总产值已比1949年增长13倍。进口药品逐年减少,1955年,已从1949年销售总额的80%降为17.8%。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中建立了我国自己的药学事业和管理机构、体制,全面开展服了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大力发展和调整、巩固时期(1958-1965年)1958年后,我国药学事业一度发展速度很快,全国已建起了许多小药厂,医药市场活跃,药物科研和药学教育发展很快。同时,也出现不少问题。药事管理面临比较繁杂艰巨的任务。1959年,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组《善于药品生产管理及质量问题的报告》,规定今后没有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非制药单位不准制造药品,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药品,不准收购或者在市场出售。明确卫生部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药品生产的管理。1961年中央转发卫生部、化学工业部、商业代表,专门负责质量检查工作,明确指出药品质量好转,是一件关系千百万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1962年,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中药质量管理的通知》,根据以上文件精神、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从思想上、组织上、具体工作上均有很大提高。1963年10月卫生部、化工部、商业部发布了《关于药政管理的若干规定》。这是建国后在关药政管理的第一个综合性法规文件。

1957年药典委员会改组。由卫生部选聘委员组成?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药品供应和使用管理的通知》,规定了苯丙胺及其制剂、进口的阿克梯隆、利它灵、米拉脱灵等使用和销售制度。1964年又下达《管理毒药、限制性剧药的暂行规定》、《管理毒性中药的暂行办法》。

这一时期在药品生产管理上试办了专业公司(托拉斯),实行行业的集中统一领导。

3.遭受严重破坏的十年(1966-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药事管理遭到严重破坏,正常的管理工作被诬为管卡压,遭到批判,机构撤开,人员下放,许多药检所改为生产和研究单位,已建立的行之有效的药政法规和管理制度被废止,破坏了工作秩序。许多单位擅自开办药厂,药品质量下降,伪劣药品在市场销售得不到惩治,严重影响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十年动乱给药学事业造成严重的干扰破坏,但广大干部、职工克服困难,开展了一些工作。197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牵头筹组了中国药典的编订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药品标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中草药的发掘和利用得到广泛的开展,还基本上保证了防治疾病用药的需要。

4.恢复并走上健康发展的新时期(1976年-)十年动乱之后。药事管理工作又得到恢复和发展,着重进行了以下工作。

(1)恢复和建立药政法规。国务院先后批转了《药政管理条例(试行)》、《麻醉药品管理条例》,发布了《善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卫生部也陆续制订公布了一系列药政法规。

(2)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整顿药厂、整顿药品品种和整顿医院制剂室工作。通过整顿药厂,刹住乱办药厂、非法制售药品的歪风,改进了药品生产企业的面貌,为建立文明生产的正常秩序打下了基础。在整顿药厂的同时,开展了药品品种的全面清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本区药品逐一登记复查,重新输了审批手续,统编批准文号,加强了科学管理。在经过医药专家和有关部门研究讨论,卫生部于1982年9月公布了淘汰药品127种的名单。同时遴选了282种药品为国家基本药物。整顿医院制剂室发给“配制许可证”并加强了医院合理用药的管理工作。

(3)加强药品标准的制定和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1979年恢复成立了药典委员会,1980年颁布了中国药典(1977年版),还制定了部颁标准。药检机构的建设和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全国已有各级药检所一千多个。

(4)加强医药市场管理,取缔伪劣药品。1980年,国务院转发了《善于加强药政管理禁止制售伪劣药品的报告》,加强了对医药市场管理,对扰乱社会治安的非法游医药贩进行了取缔打击。

(5)建立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统一集中管理药品生产、经营。

(6)药事管理进入法制化新阶段。198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签署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5年7月1日施行,中国的药事管理工作进入法制管理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药事管理经历了三十多年艰辛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探索社会主义药事管理道路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培养配备了一支药事管理干部队伍,在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护人民健康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5.医院的药事管理。

(1)依据国家及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条例、文件对医院的药事进行管理。

(2)医院药剂工作管理办法。

(3)医院药剂科技化。

(4)医院调、制剂规范。

(5)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

(6)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登记与报告。

(7)药学人员的管理。

(8)药学机构与管理。

(四)国外药事管理发展简介

1.古代的医药管理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3500年或更早一些开始,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近东有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的文明,的克里特和爱琴的文明,有叙利亚和波斯的文明;在远东有鳊和中国的文明;在地中海有古罗马、古希腊的文明。它们在世界古代史上都占有显著地位,都曾最早建立国家,而且它们的宗教、哲学、法律、艺术科学对后来社会的影响续了很长时间。

在古代东方(包括近东、远东)的国家中医药业从其他职业中逐渐分化出来,并有相当发展,医药知识技术,以及对医药卫生的管理,早在欧洲文化发展之前礻产生了。

公元前两千多年,两河流域(即今日的伊位克)兴起巴比伦,继后出现亚述,在这一地区已有民间医生。从考古发掘的一根玄武面柱上所刻楔形文字中知道,于公元前十八世纪,巴比伦的汉漠拉比国王所制定的巴比伦王朝法令中已有善于医药方面的刑律。在两河尼尼微城的古代亚述巴尼拔皇宫的发掘中,找到许多用楔形文字的粘土板,其中有一千多块了医药卫生方面的事情,包括病名、治疗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药以及制药、服药方法,还记有卫生管理的法令。从其它材料得知,某一时期在巴比伦的一条街上,曾专门设立了配制药品和化妆品的地方。

在埃及古寺院废墟的发掘中,找到许多纸草文书籍,其中有七份有关医药学的书籍,从中得知古埃及在治疗上用药已达数百种,药品的采集、配制和管理已相当专门化。

从印度古代的医药书籍中以及考古发掘中知道,公元前一千多年,印度人在治疗中用药已达七百多种。

公元前一千多年,希腊人移居爱琴海周围和岛屿上,他们吸取了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化并冲破古老的模式,创造了崭新的文化。古希腊医药学领域里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是医药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人。他的著作里对药物有许多论述,强调药物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讲述正确地保管、采集药物等。

公元前4~1世纪,希腊化了的埃及或亚历山大利亚(当时科学和医学中心)及其它一些城市,凤有药房,医生就在药房中工作。中世纪时这种类型的药房,在东方和欧洲一些国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帝国曾规定每个城市中开业医生的数目,并规定医生需经考试合格并被批准才能行医的制度。

2.中世纪的药事管理从5世纪至17世纪的1200年间,又称中世纪。西方史学家有人把5世纪至11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战争不断,古帝国逐渐衰落,欧洲的封建国家先后兴起,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增大。7世纪后,在东方出现了阿拉伯人的封建帝国(我国古代称它为“大食”),巴格达城曾是当时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的中心,医药学亦较发达。

中世纪的前半叶,医药学和其它科学一样,被宗教所垄断。医药主要掌握在牧师、传教士等手中。由于宗教的影响,防碍了医药的发展。12世纪,医药逐渐走出寺院,药学开始从医学中分离出来,并在一些中心城市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和标准,有了专门的机构。

(1)药房的希腊文意思是贮藏和保护,用以表示是贵重物品贮藏处。公元75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城建立了药房,被认为是当时和一所独立配制和发售药物的专门机构。有史料记载,该城在9世纪前半叶,药剂师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阿位伯丰富的药物资料和药物配制技术的发展促使药物工作专业化的趋向,它对药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8世纪后,在欧洲一些城市如意大利的萨勒诺、西班牙的托利多相继也建立了药房,有了药剂师,12世纪公共药学已在意大利南部、法国和其它欧洲国家出现。林寺院发现的资料证实,13世纪的医院已逐渐脱离宗教,置于市政当局领导,药学成为政府管理的卫生系统的一部分也逐渐演变、发展。1407年意大利城热那法典对药剂师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那时的药剂师已成为法律所认可并对其进行管理的一种专门职业。

药房和药剂师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医药分业的过程,它们对药学事业和药学科学的发展也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相到19世纪,药房还是药学和化学研究实验室,许多重大的发明来自在药房中进行研究的成果;同时,它还是早期药学教育的学校,培养出很多优秀的药学和化学的科学家,以及合格的药剂师。

(2)药事管理法规。古代一些国家的法律中已有关于医药的条文。随着药品品种和数量的增加,药品贸易的发展和药学工作专业化的进程,药事管理法规日益增多。10世纪,阿拉伯王国政府已有法律明确规定贩卖假药和陈药是犯罪行为及制裁办法。13世纪,在两个西西里的药事法规是西西里统治者佛莱克立二世在1224年公布的,规定药业从医学中分化出来,规定它置于官方监督管理下,规定贮药仓库属于药房范围;规定药剂师应对配制药品的可靠性、遵守操作规定质量一致和适宜等进行宣拆。还规定从行业会中选出优秀者担任检查人员,其他药剂师作弊将收其财产等。以后又有两条法规对药房数目和药价作了限制。

中世纪晚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从法律上加强了药事管理。继意大利之后,英国于1540年制定了管理药品的法规,任命四位伦敦医生作为药商、药品和原料的检查员,以免消费者受到不法商人的欺骗。17世纪早期起,这些医生在执行检查工作过程中,有药剂师协会的代表参加。

(3)编纂药典:随着药品品种和药物处方的增多,以及医生用药中出现的复杂情况,药品标准化问题成为药品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

1140年,欧洲的药学权威,萨勒诺大学校长要可拉斯编纂了“解毒剂汇编”一书,此书成为当时药物调配的标准,有人称它是欧洲第一本药典。1949年,意大利佛洛伦斯医科大学编辑出版了“NUOVO,receptaio”,作为该市的药品标准。该书被称为佛洛伦斯药典。1546年德国的考斯德编写的药谱被官方认为纽伦堡市的药物标准,这便是著名的纽伦堡药典,被公认为欧洲第一部药典。到1666年,纽伦堡药典共五次修订,它对意大利地利、瑞士、法车和西班牙等国或地区编纂药典起了重要作用。1618年,英国编写的伦敦药典作为大不列颠王国全国性药典,此事在当时对药品标准化而促进其管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至今英国药典在世界上仍有一定权威性。

(4)药学教育的产生及发展:中世纪的大学和现在的大学有很大不同,当时的大学中学生或教师团体,他们自然聚集在某些中心组织“university”一词的原意是“一切融合为一”。大约在9世纪,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就是围绕着医学研究成立起来的,它是西欧医学教育和研究的中心。萨勒诺大学的医学教育中附设有药学课程,那时医师药师还是合一的。该校极重视药物剂量,把它们编成歌诀供学生背育。13世纪西西里当局规定,药师必肱经萨勒诺医学考试合格才能配制和佻售药品。

早期的药学教育是由药学行业协会组织的这些行业协会经常自己设立药学党校和高等药学教育机构,逐渐改变传统的经过三至五年学徒、店员训练进入药学行业的办法。但真正的药学教育则始于18世纪。

3.近代和现代的药事管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欧洲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这些社会变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技术革新。当出现第一个代表性技术蒸汽机时,表现出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人们从此作为工业革命的象征。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又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在人们思想上也发生了变革。17、18世纪人们思想上新发殿。构成了一场思想革命。表现在①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②进步观念的兴起,广泛学习和使用哥白尼学说,引起宇宙观的变化;③把批判精神应用到对传统宗教、政治、教育和经济的批判。17世纪后,培根和笛卡尔在科学里所提倡和证明了的方法仔细地观察和耐心地实验成为规则。18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各领域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中三个决定意义的伟大发现―――能量不灭与转化法则、有机细胞的发现、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开创了现代科学的新纪元,医药科学也有了长足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艾里希(1854~1915)在找寻特效药中发现有些染料对组织具有选择染色能力,经过606次实验后发现3.3′一二氨基一4.4′二羟偶砷苯,能特效地治疗梅毒;1933~1935年间,多马克等人合成百浪多息并证明它具有治疗葡萄球菌传染病的惊人效力;1929年英国人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药物上的这些划时代成就,使人们利用药物治疗疾病开始了现代的新时期。制药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药学不仅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还逐渐分化为药剂学、药物化学、生物药学、药理学和毒理学、药事管理学等分支科学,并和现代物学、生物、化学和数学等相互渗透形成更多的边缘学科。药剂师的需求大大增加,促进了药学教育的发展。研制新药所产生的经济和神经效益吸引了大批科学家从事药物科技工作,药房数目逐渐增长,合理用药已成为医师和药剂师研究的重大课题。现代药学的发展使药学在社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药学事业。药事管理不仅成为一门学科,而且对药学事业的发展日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1)药事组织

1)药学行业组织:药学行业协会、药学会,中世纪晚期,欧洲许多国家已出现药学行业会,主要活动是维护药店主、药剂师的利益,调节与药师、香料商等矛盾,并开展培养药学技术人员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会的性质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这些地方行会逐渐成为全国性组织,如1617年创立的伦敦药剂师协会在1841年成为大英药学会(即英国皇家学会),1852年美国药学会(APHA)建立。美国药学会在各洲均有分会,它的活动几乎包括了药学事业各方面如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和药学学术活动等等各方面的组织管理协调,以及制定药品标准、药师的伦理道德准则和向政府建议制定有关药事法规。它对推进美国药学事业起了很大作用。现在,美国已有论有二十多个国性药学社团,通过美国药学会的“代表之家”和全国药品贸易讨论会,讨论有关药品生产、批发销售、发药、药学教育、药事法规、药品质量等等问题。它们成为政府管理药学各方面工作的权威性民间组织,对药学事业起着重大作用。

2)国家政府药政机构:各国政府大多通过药品管理立法,授权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强有力的药政机构,对药品质量进行严格地监督管理,以确保人们用药安全有效。例如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下设食品药品管理局;英国卫生社会保险部下设药政局;日本厚生省下设药物局;苏联保健部下药政检查局。各国药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权力机构或国家法律所授予的权力;代表国家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流通、使用各环节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2)管理体制: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一个“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GMP)”,建议各国采用。它还积极推行药品质量证书制度。随着国际上有关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推行,各国药政管理机构也不断加强。药品生产、经营、体制、社会主义国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属公有制、如苏联以计划经济为主,药品生产施行计划控制,产生由卫生部统一收购后分配到各药房。苏联部长会议下设有医药工业部,直接管辖16个全国性联合企业对全国同类性质药品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经济核算和向国家上交利润。

资本主义国家的药厂药房属私人所有。国家未设药品生产经营管理的行政机构。这类国家的药品经营,大多有独立于制药工业的销售系统和流通渠道。如瑞典的批发公司,日本的专业批发商,西德的销售中心等。这些也都是资本家所有的公司。

4.药学教育 18世纪晚期,在欧洲一些国家的药学行业会举办了药学教育,1725年普鲁士已规定药剂师必须经过通过高等学校考试的制度,使药学工作成为一种科学专业课程。19世纪意大利要求药剂师必须经等学校的学习和考试。1803年在法国成立了六所药学高级学校。1841年英国药学会建立后也建立了药学教育组织。1821年美国费城开办了药学院,有的州相继也办了药学教育组织。1865年,美国建立学院进入高潮,当时有83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建立了药学院。1868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药学院实行了一套正规完整的药学专业教学计划,成为美国药不教育史上一件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重大事件。1900年全美国药学院已普遍采用威士康星大学药学院四年制教学制度,1902年该校药学院实行对药学研究生授予PHD学位,1950年南加州大学药学院第一次实行授予phar(m)D.学位。1932年美国国会对药学教育成立了一个鉴定机构,它在药学教育标准和改进提高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另外美国药学院协会运动支持成立了一个鉴定机构,它在药学教育标准和改进提高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另外美国药学院协会支持成立了一个药学研究委员会,研究药学教育的学制、专业教育范围、学位等问题。1960年后多数药学院实行五年制,教学内容越来越趋向临床药学方面,主要是培养药房的药师。欧洲药学教育情况与美国大体相同。

日本现有高等药学院校五十余所,其中私立的占30多所。本科生一般学制为四年,研究生院为五年,毕业为药学博士。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药学教育一般不分专业,讲授课程门数达40多门。主要培养药师。

苏联等国的药学教育,根据计划经济方针分为高等药学院、系和中等药剂士学校,培养药师和药剂士;高等药学教育分药法、制药化学和抗生素等专业。学制为4至5年。

5.药事法律 近代和现代药事管理,法律管理控制的方法日益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对药品质量监督和药品滥用问题,大多数国家通过药品立法来进行管理。英国在19世纪提出了控制毒药零售供应的法规和药剂师注册的规定。1859年,对药典出版作了法律的规定。1859年公布了“药品、食品法规”,明确规定了药物掺假的惩罚。1925年第一个治疗药物法规中提出了对“生物制品”的管理,这个法规还规定了对生产者的登记注册和对审批产品制度和质量的检查。对不起933年制定了药房和毒药法规,后来又制定了善于抗药害及某些其分产品的法规。1986年英国政府颁布现行的“药品法”。

美国于1870年至1900年间,地方性的州法规对药品生产作了许多规定。1865年AphA公布了一项标准的州制药法令,并建议各建立药学协会,要求协会在制定州的药品法规进发挥作用。州的制药法令主要是制定有关药剂师和制药的标准。1906年制定了联邦食品药品法令,这个法律曾多次修订,重要的修订是1938年、1952年、1962年。现在执行的是19890年修订的“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此外,还制定有生物制品的法规(1902年制定,1944年及1972年修订)。为了解决滥用麻醉品的问题,于1914年制定了联邦麻醉剂法令,1970年制定了药品滥用法令。各州相应地制定了有关法规、法令,用以制裁州内犯罪分子。这些法律规定的执行是药剂师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提高了药剂师在社会上专业化的地位,药剂师的职业道德除自我控制外也受到法律的控制。

日本的药事法规起源于19世纪,第一个法规是医务工作条例(1874年),还不适应于工业生产的产品,而着眼于明确调剂的原则。1925年制定了药剂师法,1943年制定了药事法,于1948年、1960年曾修订,1979年9月7日国会通过,1980沂生效的药事法,是日本目前各项药事法规中的主要法律。

世界各国药事管理立法的很多,不再一一例举。总的说来,这些法规是若干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药事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完善。由于药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药事管理客观规律的共性,各国药事法规的内容越来越相似,越来越详细,药品成为受法规控制最严格的商品。

 

四、医院药学未来瞻望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推广,对医院药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核心是确保药品和制剂质量安全、有效、合理用于病人治疗。近年由于加强制剂室的建设,逐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等,医院药学专业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当前就国内医院药学的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二十余年。且按目前情况来看,差距还在日益拉大。再者与医院其它专业科室相比,在很多方面也相形见拙,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是复杂的。下面着重从医院药学专业的角度出发,瞻望未来的医院药学。

(一)组织结构更适应医院药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医院药学科的设置,绝大多数是几十年一贯制,即以调、制剂为主要工作的基本组织体制,已大大满足不了当今医院药学发展的需要,在医院其他各科室业务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药房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工作方法和内容停留在原来的起点,一些卫生部门的领导了药学科作为医院药学专业技术部门的职能作用。因此,其大量的工作是一些重复性劳动,某些技术工作只是作为点缀。此外,本身的自卑感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大大影响了药学业务提高和发展。卫生部早在“医院药剂工作条例”(1980年)中明文提出,有条件的单位在逐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然而,十六年多过去了,医院临床药学的开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按我国医药科现状和发展,在组织体制上应有一个大的变革,而且要作为卫生行政机关的编制,落实到单位,参照日本和美国医院药局的组织形式,结合我国国情及有关专家意见,当务之急就是实行科学管理,建设临床药学室和药剂实验室,药学情况报告资料室,微机室等创造条件,为开展新业务打下基础。

随着体制的高速,新工作的增加,则药学专业人员的编制也应适当变化,才能保证工作有效的进行。

(二)培养适应药学专业发展技术人才药学体制上的弊端,带来了技术干部培养、使用上的“大锅饭”现象和人才的极大浪费。知识的老化成为老技术干部的业务危机。而新毕业的大学生多数不安心医院药学科的工作,一种潜在的危机感,深深地动摇着本来就不稳固的医院药学。摆脱这种局面,跟上药学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则应该是结合医院药学专业特点,实行科学分工,合理使用,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干部。

1.定向使用,相对固定,适当轮转,全面熟悉 即对主管药师及高年资药师按专业(调剂、制剂、药检、药理、临床药学、中药等)根据各自特长,定向使用,让他们对各自的专业有长期的打算、计划,担当起提高药剂科水平的重担,成为业务上的骨干。对药师和老药剂士,结合分们的特点,相对固定,在药避日常工作中挑起重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需要和发展,逐步定向,对年轻的药剂士,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地让他们在在各室轮转,使分们逐步熟练掌握药学的各项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择优选用 计划培养、按职要求,分极考核为加快医院药学人才的发展,弥补在技术干部中青黄不接的普遍现象,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加强“智力投资”。没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就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不了药学的工作的落后面貌,在组织体制合理化的同时,人员的专业化必须跟上。因此,选好“苗子”事关重要,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事业心强的干部,特别是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的年轻技术干部,放到工作实践中去锻炼,放手大胆,培养独立工作,综合分析能力,按其工作能力,学术水平择优培训。在职培训采取点面相结合的形式。即对确定定向的技术干部,结合专业脱产外出进修、学习、在某方面有重点、有深度。面上主要是进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专题讲座,学术活动等。同时,对不同职称的技术干部,提出相应的职称标准,包括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机求及科研成果。论文撰写,工作总结,译文。平时注意经常性检查、考查;到年终应重点考核(考试),建立技术干部档案,为今后职称晋升提供参考。

要实现上述目标,现阶段必须克服不同层次技术干部相同工作的吃“大锅饭”善,适当安排,合理使用,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自卑感,消除无谓的“内耗”,树立信心,为医院药学的“起飞”而共同努力。

(三)我国医院药学未来的发方向组织体制的相应调和干部使用上的改革,是促进医院药学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假如不清楚地看到我国实际情况,在工作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无疑要走弯路。落而不实,针对国内医院药学的主要任务,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抓好科学管理,临床药剂,临床药学(理)三大支柱的研究和应用,以此全面推动我国医院药学工作的飞速前进!》

1.科学管理 主要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TQc GMPGPP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微电脑应用在不久的将来将逐步得到普及。密切接触实际,逐步完善,提高工作效率、经济效益、专业水平。

2.临床药剂 我国药物制剂工业的落后和商品化程度的低下,造成了我国医院药学工作的一个特殊性,一般中心医院以上药学科均有为数众多的自制药剂,此外,我国地域宽广,交通不便,带来运输上的困难,因此,医院制剂的长期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对各地医院现有制剂的整理、修订、提高必须重视;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持之以恒。但随着“四化”的发展,我国药物制剂工业水平的提高,今后医院制剂主要是制备结合临床治疗科研的需要,具有医院特色的系列制剂和市场上无供应的特殊制剂。同时对新制剂、新剂型、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作为今后临床药学的重点。在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方面有所突破、创新,为工业药剂提供新的品种。在制剂工作中还应重视GMP制度的实施。

3.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学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城市,大医院,甚至某些基层单位,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出现了好的苗头,显示了医药结合的一种方向。但不可否认速度之慢,引人担忧,对临床药学工作的热情程度已不如前几年高涨。原因何在?除本文前述主要原因之外,还与我国药学教育和医院药局的实际情况有关,药师数量之少,工作难于进展。临床药师培养才刚起步,临床药学工作还未得到多数临床医护人员的认可,不合理用药依然如故。血药浓度监测所需的仪器设备严重不足,技术力量缺乏。监测手段落后,大量重复性研究,消耗了为数不多的主要精力、人力、物力,而见效不大。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的新兴学科,其工作是多方面的,关键是“医药”结合,不是药学科单打一所能全面承担的,这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和重视,要取得医护人员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这是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的基础。迅速培养合格的临床药师,药局要将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药物情报资料收集,新药推荐、用药咨询、药物筛选,开办“药讯”,合理用药作为开展临床药学的突破口。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应开展药师查房,摸索经验,适当进行一些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血药浓度监测作为临床药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医院应该建立专门的“临床TDM检验室”,由少到多,逐步扩展工作范围,在今后应着重考虑开发或引进一机多用的监测仪器,如TDX等,使我国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健康地发展。

医院药学工作是整修医院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医院药学专业技术部门,正确评价医药的相互关系和药学工作的客观地位,将会有力推动医院药学的迅猛发展。

(四)学科建设

1.首先要普遍提高医院分级管理中二级和三级医院的医院药学整体水平。我国省、地区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是很好的,但医院药学部(科)多数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建设面积小,设备少且质量差,技术人员业务素质较差,有的甚至未进行学习就上岗制药配方。因此,首先要普遍提高省、地医院药学部(科)的技术设备和药学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制定医院分极管理标准时,对各级医院药学部(科)的技术设备、人员编制、建筑面积、药学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质量、药品质量和服务态度等有明确的规定,未经大学或中等药学专业学习毕业者,不准进入医院药从事技术性工作。

2.省、地医院的医院药学要以做好药品供应、确保药品制剂质量、积极开展合理用药等为中心的业务技术工作。但医院药学这个“中心工作”要以临床药学、临床药理、药物细菌、药品质量检验和余款秋其后盾,没有技术的发展,“中心工作”也不会做好。医院药学工作的重心应逐步向科技领域更高层次倾斜,发展和提高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工作,药物情报咨询工作也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3.为提高整体医院药学水平,中西药调剂,药品供应、临床药学、临床药理都应属药学部(科)统一管理,不宜分设两个科。否则,不但影响调、制剂质量的提高,脱离调制剂工作的实际,也将影响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的健康发展。

4.利用先进的技术积极开发和研究医院药学工作的新项目、新技术,特别是要开展电子计算机和新的测试手段在医院药学各个领域内的应用,不断充实医院药学新的活力。

(五)调剂工作 调剂工作是医院药学的中心环节,调剂工作的质量是反映医院药学的整体水平之一。随着科学技术和医院学的发展,调剂工作在医院药学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调剂工作应配备大学毕业的本科生,逐步减少未经正规药学专业学习的人员,调整人才结构。

1.不断提高和发展调剂工作的技术性现在调剂工作的模式应是医药结合型和知识信息型。药师要参与临床;调剂室的药学人员应研究合理用药,研究和掌握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收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评价新、老药物;调查分析病历和处方用药情况,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开展药物咨询工作。

2.住院药房实行药学技术人员中心摆药这是贯彻《药品管理法》关于“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的规定。药学人员中心摆药有利于提高药品质量和病人安全有效用药,。有利于提高药学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责任性。但摆药中尚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如把多种药片(丸)放在一个药杯内,多数护士让病人同时服用,这中间有不少不合理的用药情况,需要解决和研究。

3.临床输液配伍如全静脉营养液这项工作目前多数医院仍由护士分散承担,个别护士对无菌概念不强,且多数病房没有无菌操作设备,病房条件较差,易污染输液或营养液,造成输液反应或发生药源性疾病。

(六)制剂 目前我国省、地医院制剂室一般自配制剂在200~300种以上。随着科学技术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与提高,价格政策的理顺,我国的工业制剂将会有较大的发展,而医院制剂也将随着工业制剂的发展逐渐减少,逐步萎缩。

1.制剂室的面积宜小而精,布局要合理,尽量要减少建筑或改造投资。但基本条件和布局,必须符合制剂验收标准,以保证自配制剂的质量。

2.市场已有出售的药品,医院制剂室不宜再自配。

3.医院制剂室不宜配制大输液。为提高输液质量,保证病人安全用药,各省市医药工业主管部门应增加大输液生产厂或车间,以满足临床需要。

4.建立地区性中心制剂室可考虑以一个市、县建立一个中心制剂室。

(七)药品质量控制药品质量控制工作将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而有更大的进步,其职责范围将从控制自制剂的质量,扩大从市场购入药品的质量控制,从对调剂室的质量控制延伸到病房药品的质量控制。其质控手段从快检到化学分析发展到先进的仪器分析;从化检查延伸到卫生学检查和毒理检查。总之,医院药学的质控工作应逐步发展到对医院的全部药品进行质量控制检查,以保证全部药品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