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 > 卷之二

郁证

《内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张子和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

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也。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此治五郁之大要耳。我丹溪先生触类而长之,而又着为六郁之证,所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此发前人之所未发者也。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又如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 ,食郁而成痞满,此必然之理也。又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此六者皆相因而为病者也。是以治法皆当以顺气为先,消积次之,故药中多用香附、抚芎之类,至理存焉,学人宜知此意。

脉法

脉多沉伏,气郁则必沉而涩,湿郁则脉必沉而缓,热郁脉必沉数,痰郁脉必弦滑,血郁脉必芤而结促,食郁脉必滑而紧盛,郁在上则见于寸,郁在中则见于关,郁在下则见于尺,左右亦然。

脉或结,或促,或代。

滑氏《诊家枢要》曰∶气血食积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节矣,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夫所谓有神者,即经所谓有中气也。

方法

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其证有六∶曰气郁,曰湿郁,曰热郁,曰痰郁,曰血郁,曰食郁。气郁(戴氏曰∶胸胁痛,脉沉)∶香附(此味而能横行胸臆间,必用童便浸,焙干用,否则燥)、苍术(米泔浸五、七次)、抚芎(即蘼芜芎 苗头小块,气脉上行,故能散郁也)。湿郁(戴氏曰∶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苍术白芷、川芎、茯苓。热郁(戴氏曰∶目瞀,小便赤,脉沉散)∶栀子、青黛香附苍术、抚芎。痰郁(戴氏曰∶动则喘,寸口脉沉滑)∶海石、香附、南星、栝蒌子。血郁(戴氏曰∶四肢无力,大便红,脉沉)∶桃仁红花青黛、川芎、香附。食郁(戴氏曰∶咽酸腹闷,不能食,左寸脉平和,右寸脉紧盛)∶香附苍术山楂、神曲、针砂(醋炒)或保和丸。

诸郁药,春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

凡药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令食在气上,气升则食降。余仿此。

越鞠丸(一名芎术丸。)

神曲(炒) 香附(童便浸一宿) 苍术 川芎 栀子(炒)

上为细末,水丸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温水下。

生韭饮 治食郁久则胃脘有瘀血作痛,大能开提气血。

生韭叶(一握,捣取自然汁一盏)

上先以生桃仁连皮细嚼十数个,后以韭汁送下。

六郁汤 解诸郁。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汤泡七次) 苍术(米泔浸) 抚芎(各一钱) 赤茯苓 栀子(炒,各七分) 香附(二钱) 甘草(炙,五分) 砂仁(研细,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如气郁,加乌药、木香、槟榔、紫苏、干姜,倍香附砂仁。如湿郁,加白术,倍苍术。如热郁,加黄连,倍栀子。如痰郁,加南星、枳壳、小皂荚。如血郁,加桃仁红花、牡丹皮。如食郁,加山楂、神曲、麦 面。

升发二陈汤 治痰郁,火邪在下焦,大小便不利。此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抚芎(一钱) 升麻 防风 柴胡(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条)

升阳散火汤(东垣) 治热郁。

火郁汤(东垣,二方并见火门。)

(医案)

一男子,年二十九岁,三月间,房事后骑马渡溪,遇深渊沉没,幸得马健无事,连湿衣行十五里抵家。次日憎寒壮热,肢节烦疼,似疟非疟之状。一医作虚证治,而用补气血药,服月余不效。又易一医,作劳瘵治,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地骨皮,及丹溪大补阴丸倍加紫河车服至九月,反加满闷不食。乃顾倩有乳妇人在家,止吃人乳汁四、五杯,不吃米粒。召予诊视,六脉皆洪缓,重按若牢,右手为甚。予作湿郁处治,用平胃散,倍苍术,加半夏、茯苓白术、川芎、香附、木通、砂仁防风、羌活,加姜煎服。黄昏服一帖,一更时又进一帖,至半夜,遍身发红丹如瘾疹,片时遂没而大汗。索粥,与稀粥二碗。由是诸病皆减,能食。仍与前方,服三帖。后以茯苓渗湿汤倍加白术,服二十余帖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