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医学摘粹》\
 《医学摘粹》 > 杂证要法

里证类

 

心腹痛

心腹疼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土湿而胃胆上逆,则痛在心胸,土湿而肝脾下陷,则痛在少腹。

若中气颓败,木邪内侵,则不上不下,痛在当脐,更为剧也。上痛者热多而风少,下痛者风多而热少,而究其根源,总属湿寒所致。如痛在心胸,热多者以柴胡牡蛎汤主之。如痛在少腹,寒多者以姜苓桂枝汤主之。如因食积而疼,宜温下者,以大黄附子汤主之,或以浓朴七物汤主之。如因水积而疼者,以五苓汤主之,或以十枣汤主之。如因血积而疼者,以桂枝茯苓丸主之,或以下瘀血汤主之。如因痰积而疼者,以姜苓半夏汤主之。如因虫积而疼者,以乌梅丸主之。如无宿物,专属寒湿者,以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主之。

柴胡牡蛎

柴胡(三钱) 牡蛎(一钱粉) 甘草(二钱) 栝蒌(三钱) 半夏(三钱)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胸痹疼,仍宜用金匮方治之。

姜苓桂枝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生姜(三钱)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砂仁(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寒甚,加附子。

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钱) 附子(三钱) 细辛(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浓朴七物汤

浓朴(四钱)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半) 桂枝(一钱半) 甘草(一钱半)生姜(二钱半) 大枣(二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呕者加半夏,寒者再加生姜

五苓汤 十枣汤(方均见痰饮)

桂枝茯苓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 芍药(各等分) 陈皮(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瘥,加至三丸。

下瘀血汤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个) 虫(二十枚去足翅) 上为细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杯,煮一丸,取八分,顿服之。

姜苓半夏汤(方见痰饮) 乌梅(方见蛔虫)

大建中汤

蜀椒(二钱炒去汗) 干姜(四钱) 人参(二钱) 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胶饴四钱,煎取八分,温服,如一炊顷,可食热粥半碗。

附子粳米汤

附子(二钱制) 半夏(四钱) 甘草(一钱炙) 粳米(五钱布包)大枣(二枚)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日夜作三服。

 

腰痛

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肾居腰间,肾水寒则土湿,土湿则木郁而阳陷,则痛在于腰。亦有色欲过度而腰痛者,阴精大泄,而阳根已损,此木枯土败之原,而疼痛所由来也。如因湿而得属实者,以肾着汤主之。如因寒而得属虚者,以桂枝姜苓阿胶汤主之。如因外感风寒而致者,应以伤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肾着汤

茯苓(三钱) 白术(三钱生) 干姜(二钱) 甘草(一钱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

桂枝姜苓阿胶汤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阿胶(三钱炒研)白芍(三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头痛

头痛者,风寒火三气逆于上也。然亦有因阴血虚,阳热盛而头痛者。亦有因阳气虚,阴寒盛而头痛者。血虚头痛尚微,阳虚头痛独剧耳。如真头痛,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如因火盛而头痛者,以元参饮主之。如因血虚而头痛者,以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主之。如因肾阴虚而头痛者,以左归饮加味主之。如因阳虚而头痛者,以吴茱萸汤主之。如因外感风寒而头痛者,应以伤寒法治之,不在此例。

元参饮

元参(一两) 水煎,当茶饮。有风者,用柴胡汤去人参,加元参、枳实治之。

当归补血汤

黄 (一两) 当归(三钱) 加鹿茸(一两),水煎大半杯,温服。

左归饮

熟地(四钱) 山药(三钱) 山茱萸(三钱) 茯苓(三钱) 枸杞(三钱) 甘草(二钱炙)加肉苁蓉(三四钱),川芎(二钱),细辛(一钱半),水煎服。

吴茱萸汤

人参(二钱) 吴茱萸(二钱) 生姜(四钱) 大枣(三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眩晕

眩晕者,眩冒而旋转不定也。如因肝风痰饮而致者,统以二陈汤加味主之。如因虚而致者,以一味鹿茸酒主之。如因火亢而致者,以一味大黄散主之。

二陈汤

半夏(三钱) 陈皮(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属肝风者,加防风玉竹、天麻、钩藤。如属痰饮者,倍半夏,倍加泽泻。火盛者,加黄芩、元参。

一味鹿茸酒

鹿茸(一两) 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许服。

一味大黄

大黄(制) 为末茶调下,每服一钱至二三钱。清宁丸亦可代之。

 

痰饮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其根由于土湿,盖肺气降而化水,肾水升而化气,一自阳衰土湿,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痰饮伏留,清道堵塞,此壅嗽发喘,息短胸满,眠食非旧,喜怒乖常,诸变证所由作也。如痰饮伏留而胀满者,以姜苓半夏汤主之,或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如痰饮停滞而喘喇者,以小青龙汤主之,或以麻黄射干汤主之。如饮积于上,气不化水,致饮留心下而化痰者,以桂苓甘术汤主之。如饮积于下,水不化气,致饮泛胸中而化痰者,以真武汤主之。如水饮停瘀脏腑,上在胸膈,宜泄其气分者,以十枣汤主之。下在脐腹,宜泄于水道者,以猪苓汤主之。流溢经络,宜泄于汗孔者,以五苓散主之。

如一切痰饮可吐者,以瓜蒂散主之。

姜苓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一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生姜(三钱)陈皮(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上热者,加黄芩、贝母。下寒者,佐干姜、附子。宿痰胶固难行者,加枳实开之。

小半夏加茯苓 (方见喘促) 小青龙汤 (方见《伤寒》) 麻黄射干 (方见《金匮》)

桂苓甘术汤

茯苓(四钱) 白术(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一钱半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

真武汤

茯苓(三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钱) 白术(二钱) 附子(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异筛,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先煮大枣十枚,至七分,去渣滓,纳药末。强人服八九分,羸人服五六分,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更服,加三分,利后糜粥自养。

猪苓汤(方见瘟疫)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 茯苓(十八铢) 共为末,以白饮和服三钱,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按∶白饮即白开水)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上各等分为末,取二钱,以香豉一撮,用热汤煮作稀糜,和药散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家,不可与之。

 

咳嗽

咳嗽一证,五脏六腑皆有之,非独肺也。然总不外于外感内伤所致。外感者,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必致郁遏,然必内挟水饮,而痰壅肺窍,一遇风寒闭塞,其嗽乃作也。内伤者,七情色欲伤其血脉,夜则发热,日则咳嗽,甚则日夜发热,日夜咳嗽,此为虚势咳嗽也。先伤其血,后伤其气,阴阳并竭,气血皆亏,其病剧矣。如外感风寒,内挟水饮,宜温散者,以小青龙汤主之。宜清解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内伤咳嗽,血虚有寒者,以小建中汤主之。如内伤咳嗽,气逆有火者,以麦冬汤主之。或外感,或内伤,如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者,以《千金》麦门冬汤加减主之。

小青龙汤

麻黄(二钱) 芍药(二钱) 细辛(一钱) 干姜(二钱) 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五味(一钱) 半夏(二钱) 先煮麻黄去沫,后入诸药,煎服。寒者可加附子,热者可加石膏、大黄。湿者可加茯苓,燥者可加天冬麦冬射干麻黄汤亦妙。方见《金匮》。

柴胡

(方见瘟疫)

小建中汤

桂枝(三钱) 芍药(六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饴糖(六钱)大枣(二枚) 水三杯,煮取一杯,去滓,纳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温服,日三服。

麦门冬汤

(方见喘证)

千金麦门冬汤

麦门冬(二钱) 桔梗(二钱) 半夏(二钱) 生地黄(二钱) 紫菀(二钱) 杏仁(二钱) 桑叶(二钱) 甘草(一钱) 柏叶(二钱) 生姜(一片) 水煎大半杯,空心服。如无血,去柏叶,外感内伤均可服。白茅汤亦可用(方见血证)。金匮治咳嗽方颇多,宜择而用之。

 

喘促

喘促者,气上冲而不得倚息也。其证有实有虚,有半实半虚者。实喘者,或外感风寒,皮毛顿闭,或内停水饮,肺气不宣,均足致喘。虚喘者,水天之气不相交接也。《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以明水天一气。若天水违行,则肺肾不交而喘作矣。倘治不得宜,将有离脱之患。半实半虚者,肺金寒而脾土湿,脾气不升,肺气不降,痰涎在中,上下不交而为喘。夫脾肺不交,则为虚寒湿,内凝则为实。虚实相半,宜补泻并施,寒凉之药,在所当禁也。如实喘属外感风寒者,以小青龙汤主之。如实喘属内停水饮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或姜苓半夏汤主之。如虚喘而肾气离根,水泛为痰者,以真武汤主之。如半实半虚,内有寒湿者,以六君子汤,加生姜主之。如半实半虚,内有火逆者,以麦门冬汤主之。

小青龙汤

(方见咳嗽)

小半夏加茯苓

半夏(四钱) 茯苓(四钱) 生姜(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凡呕吐吞酸,腹痛胀满者,均可用。

治喘方

即加减小青龙汤也。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陈皮(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干姜(二钱) 细辛(一钱) 砂仁(二钱)

姜苓半夏汤

(方见痰饮)

真武汤

(方见痰饮)

六君子汤

(方见疟疾) 加生姜(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麦门冬汤

麦冬(三钱) 人参(二钱) 粳米(五钱) 半夏(三钱) 甘草(三钱) 大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哮证

哮证者,寒邪伏于肺 ,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动怒,动气,役劳,房劳亦发。一发则肺 之寒气,与肺膜之浊痰,野狼狈相根据,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若呼吸,则气触其痰,鼾 有声,非泛常之药,所能治也。以圣济射干丸主之。

圣济射干

射干 半夏(各一两) 陈皮 百部 款冬花 贝母 细辛 干姜 茯苓 五味子郁李仁 皂荚(各五钱去皮子) 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一日两服。

 

肺痈

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缘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湿郁成热,而复外感风邪,皮毛固闭,营郁不得外达,则肺热愈炽矣。其证胸内隐隐疼痛,痞闷喘促,痰嗽弥增,口干咽燥,而不作渴,少饮汤水,则津液沸腾,多吐浊沫,热邪内伤其津血,津血与痰涎郁蒸,腐化脓秽,吐如米粥,久而肺脏溃烂,是以死也。如肺痈初起,以苏叶橘甘桔汤主之。如脓成,以二白散主之,或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苏叶橘甘桔汤

苏叶(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贝母(三钱)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胃逆胸满重,加半夏。如痰盛,宜逐以甘遂、葶苈之属驱之。如脓成,当泄以丹皮、桃仁之类排之。剧者用仲景二白散。

二白散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为末,饮服半钱匕,虚者减之。脓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泄,下多,饮冷水一杯则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弹子大(炒黄研) 大枣(十二枚) 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入葶苈,煮取一杯,顿服。脓未成,则痰下。脓已成,则脓下。

 

气鼓

气生于肺,而根于肾,肾阳不升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为气鼓。气鼓者,脐以下肿是也。盖肾不升,由于土湿,土湿则木郁,木失发达之性,是以凝滞,而生胀满。木失疏泄之权,是以淋涩,而小便不利。且土湿脾必陷,脾陷则肝木沉郁,而生下热。土湿胃必逆,胃逆则胆火浮升,而生上热。病本则属湿寒,病标则属湿热,法宜泄湿行郁,补脾精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以桂枝姜砂汤主之。胃苓汤亦主之。如脾虚不运,而作鼓胀者,以六君子汤主之。如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粘,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去其郁陈,然后调之。如病重人虚,不可服此,以葶苈散主之。

桂枝姜砂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炙) 砂仁(一钱炒研) 生姜(三钱) 杏仁(三钱) 水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如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

胃苓汤

浓朴(二钱) 陈皮(三钱)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如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

六君子汤

(方见疟疾)

瓜蒂汤

(方见痰饮)

葶苈散

(方见中风)

 

水胀

水统于肾,而根于肺,肺阴不降,则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为水胀。水胀者,脐以上肿是也。盖肺不降,由于胃逆,胃逆由于土湿,土湿乃由水寒,水寒而肾失封蛰之性,则相火不得秘藏,土湿乃令木郁,木郁而肝失疏泄之权,则水道不能清利,是以膀胱癃闭,水不归壑而逆行于胸腹,浸淫于经络,则肿胀之病作矣。其本之在脏者,宜泄之于膀胱。其标之在经者,宜泄之于汗孔。汗溺之行,总以燥土疏木为主。盖水病虽在肺肾,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如初起宜发汗者,以苓桂麻黄汤主之。宜利水者,以苓桂阿胶汤主之。如水在太阳之经,宜发汗以驱水者,以小青龙汤主之。如水在少阴之经,宜化气以导水者,以真武汤主之,如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以防己黄 汤主之。如皮水四肢肿,水在皮中,聂聂动者,以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如治石水者,以麻黄附子汤主之。

苓桂麻黄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麻黄(二钱)桂枝(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用五苓散加茵陈亦妙。

苓桂阿胶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阿胶(三钱) 猪苓(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胀。泄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

小青龙汤

(方见咳嗽)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汤(二方,均见金匮。)

真武汤

(方见痰饮)

防己黄 汤

防己(三钱) 甘草(一钱半炙) 白术(二钱) 黄 (二钱) 生姜(一钱)大枣(一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

防己茯苓

防己(三钱) 桂枝(三钱) 黄 (三钱) 茯苓(六钱) 甘草(一钱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日夜作三服。

桂枝苓泽汤

此方统治鼓胀 桂枝(三钱) 茯苓(六钱) 泽泻(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甘草(二钱) 防己(三钱) 桑叶(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噎膈

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闭也。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升则下窍豁达而莫壅,浊气降则上窍清空而无碍,一自中气虚败,湿土堙塞,脾陷则清气不升,是以下窍涩结而不出,胃逆则浊气不降,是以上窍郁塞而不纳。且脾陷则肝木无疏泄之权,故便溺艰涩而水瘀不行。胃逆则胆火有浮升之势,故痰涎滞塞而食噎不下。出纳之无灵,缘脾胃之不运,而脾胃之不运,实中气之虚败致之也。以苓桂半夏汤主之。

苓桂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生姜(三钱) 芍药(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如上脘不开,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益善。如痰饮极旺,用瓜蒂散吐之。如胸胁痛楚,当以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泄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若兼风木枯燥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其痛自瘥。如大便燥结,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郁而行疏泄;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以滑肠窍,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其风木。如小便红涩,宜苓泽桂枝,泄湿疏木,以通前窍。甚者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苓滑泽,泄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利。

 

反胃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噎膈上脘下脘全闭,故食不能入而反胃,上脘不闭,惟下脘闭耳,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也。盖胃虽能纳谷,而脾虚不能消化,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此自然之理也。法宜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宜以姜苓半夏汤主之。如中焦虚寒,下焦无火者,以吴茱萸汤主之。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至利水滑肠之法,根据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吴茱萸汤(方见头痛)

 

不能食(谷劳附)

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然有虚冷虚热之异,虚冷者,胃阳败则湿胜其燥,虽食而不能消化,其证面黄白,身常恶寒,大便溏秘无常是也。虚热者,胃阴竭则燥胜其湿,不食而常觉饱闷,其证面黄赤,身常恶热,大便燥结不通是也。谷劳一证,其人怠惰嗜卧,肢体烦重,腹满善饥而不能食,食已则发,谷气不行使然也。如胃虚冷不能食者,以消食丸主之。如胃虚热不能食者,以资生丸主之。如谷劳不能食,以沉香汤,椒姜大麦汤主之。

消食丸

麦 (一升) 神曲(一升) 干姜(四两炮) 乌梅(四两焙) 茯苓(五两)用蜜为丸,每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资生丸

白术(三两,米泔水浸用山黄土拌九蒸晒去土切片焙干) 橘皮(二两) 山楂(二两蒸)神曲(二两炒) 茯苓(一两五钱,人乳拌饭上蒸晒干) 人参(三两,人乳浸透饭锅上蒸透) 白豆蔻(五钱微炒) 扁豆(一两炒) 莲肉(一两去心炒) 山药(一两半炒) 芡实(一两半炒) 薏仁(二两炒) 上为末,炼蜜丸,每服二钱,细嚼,淡盐汤下。

沉香汤

沉香(一钱) 枳实(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姜制) 杏仁(三钱)甘草(二钱) 陈皮(三钱) 白术(三钱土炒)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椒姜大麦汤

大麦芽(一升炒) 川椒(一两炒) 干姜(三两) 共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吐哕呃逆

呕者,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吐者,口中吐食而无水也。呕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哕味也。呃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总属阳明胃病也。胃以下行为顺,倘木郁克土,而胃气上逆,则诸病作矣。然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宜分治之。如食谷欲呕,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属胃虚。有寒者,以吴茱萸汤主之。如胃反吐而渴,欲饮水,因湿盛瘀塞,胃土降路。而火不得下,蛰属胃实。有热者,以茯苓泽泻汤主之。如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四肢见厥,属寒盛格阳者,以四逆汤主之。如食已即吐,属胃湿生热者,以大黄甘草汤主之。如吐呕而谷不得下,胃气上逆,浊阴不降,属胃实有寒者,以小半夏汤主之。如呕吐发热,腹中痞满,胸胁作痛,属肝郁有热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呕而肠鸣,心下痞硬,有寒有热,半虚半实者,以半夏泻心汤主之。如哕逆者,以橘皮竹茹汤主之。如呃逆者,以代赭旋复花汤主之。如久病呃逆,恐脾肾之气将绝,宜纯以温补之药治之。以上诸证,或统以二陈汤加减治之。

吴茱萸汤

(方见头痛)

茯苓泽泻

茯苓(八钱) 泽泻(四钱) 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白术(三钱) 生姜(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四逆汤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大黄甘草

大黄(四钱) 甘草(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小半夏汤

半夏(四钱) 生姜(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胃败已极,宜去半夏加人参

柴胡

(方见瘟疫)

半夏泻心汤

半夏(三钱) 黄芩(一钱半) 干姜(一钱半) 甘草(一钱半) 人参(一钱半)黄连(五分) 大枣(二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橘皮竹茹

橘皮(三钱) 竹茹(二钱) 生姜(五钱) 人参(一钱) 甘草(二钱) 大枣(三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代赭旋复花汤

旋复花(一钱半) 代赭石(五分)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半夏(一钱) 生姜(二钱) 大枣(二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二陈汤

(方见眩晕) 倍半夏,加生姜,水煎服。热加黄连、鲜竹茹、鲜芦根。寒加吴茱萸、人参大枣。食积加神曲、山楂、麦芽。哕加旋复花、人参、代赭石。呃逆加丁香。柿蒂、杏仁、砂仁;如久病发呃,为脾肾之气将绝,不用此方,惟用人参一两,干姜附子各三钱,丁香、沉香、柿蒂各一钱服之。如吐虫,宜去甘草,加川椒、人参、吴茱萸、黄连黄柏干姜乌梅肉各一钱。

 

吞酸

吞酸者,多属于肝。缘肝盛侮脾,久之脾土虚弱,传运较迟,饮食停滞, 杂不堪,此酸味所由作也。如脾虚不运有寒者,以二陈汤加吴茱萸、生姜主之。如脾虚不运有寒有热者,以连理汤加陈皮、半夏主之。如饮食不化属实者,以平胃散主之。如饮食不化属虚者,以六君子汤主之。

二陈汤

(方见眩晕) 加吴茱萸、生姜,水煎大半杯,温服。

连理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炙) 黄连(各一钱) 加陈皮、半夏水煎大半杯,温服。

平胃散

苍术(三钱炒) 陈皮(二钱) 浓朴(二钱炒) 甘草(一钱炙) 加生姜五片,水煎大半杯,温服。

六君子汤

(方见疟疾)

 

泄泻

泄泻者,肝脾之下陷也。常人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一自土湿而脾无蒸化之力,木郁而肝失疏泄之权,则水气不入于膀胱,而与谷合趋于大肠,此泄泻所由作也。其土湿盘结于胸腹,则生胀满。其木郁冲激于脏腑,则生疼痛,其势使之然也。如泄泻初起,腹痛胀满,小水不利,病属寒湿者,以胃苓汤加减主之。如脾阳已败,肠胃寒滑者,以茯苓四逆汤主之。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以通脉四逆汤主之。如五更至天明,腹痛而泻,有定候,属脾肾虚寒者,以四神丸主之。如久泻寒热并作者,以乌梅丸主之。

胃苓汤

(方见气鼓) 加生姜三斤,水煎大半杯,温服。如寒甚下利清谷,或加干姜、附子。

或加吴茱萸。如热甚下利肠垢,去桂枝,加黄芩。如虚甚,加人参

茯苓四逆汤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呕加半夏。

通脉四逆汤

干姜(五钱) 附子(三钱) 甘草(三钱炙) 水煎大半杯,温服。

加味理中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干姜(二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山药(三钱)扁豆(三钱) 脾虚作泻者,宜用此方。

四神丸

补骨脂(四两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五味子(各二两) 吴茱萸(一两汤泡)

大枣八十一枚,生姜四两,同煮烂,去皮核,和为丸,如梧子大,临睡以米汤送下四钱。去肉豆蔻,加人参茯苓干姜、附子、罂粟壳,以米汤泛丸,更效。

乌梅

乌梅(九十三枚) 细辛(六钱)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六钱) 蜀椒(四钱炒) 当归(四钱) 桂枝(六钱) 附子(六钱) 人参(六钱) 黄柏(六钱) 各研末,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入炼蜜,共捣千下,丸如桐子大。先饮食,白饮和服十丸,日三服,渐加至二十丸。

 

痢疾

痢疾者,腹痛下利脓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里急后重。其证有因外感风寒暑湿而致者。有因食饮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而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者,有因于奇恒之下利者,乃三阳并至,三阴莫当,病起甚速,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阳并于阴,其痛上下无常,其脉反缓小沉涩者。如外感下利发热,而仍恶寒者,以当归四逆汤主之。如外感下利发热,胸胁满而呕吐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外感发热而内复有热,因挟热下利者,以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如因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外受风寒,而内伤生冷,致成泻痢,宜温中去湿者,以抑扶煎主之。如因触受阴寒,腹痛甚紧,手足厥冷,宜大温中者,以四逆汤加白芍主之。如土湿木郁,宜清风热而去寒湿者,以桂枝苁蓉汤主之。如奇恒痢疾,或噤口不食者,以大承气汤主之。如脾湿生寒,宜温燥己土者,以桃花汤主之。如肝郁生热,宜疏泄风木者,以白头翁汤加阿胶甘草主之。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炙) 细辛(一钱) 木通(一钱) 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寒者加生姜、吴茱萸各二钱。

柴胡

(方见瘟疫)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

葛根(二钱) 黄芩(二钱) 黄连(二钱) 甘草(一钱) 水三杯,先煮葛根至一杯半,吹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

抑扶煎

浓朴(二钱) 陈皮(三钱) 乌药(二钱)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干姜(二钱) 吴茱萸(一钱) 甘草(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四逆汤

(方见呕吐) 加白芍二钱,水煎服。如寒盛,姜附宜重用。

桂枝苁蓉汤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橘皮(三钱) 肉苁蓉(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湿寒加干姜,湿热加黄芩

大承气汤

(方见温证)

桃花汤

赤石脂(六钱研末) 干姜(二钱) 粳米(五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白头翁汤

白头翁(一钱) 黄连(一钱半) 黄柏(一钱半) 秦皮(一钱半) 阿胶(三钱) 甘草(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秘结

大便秘结者,手足阳明之病也。但伤寒阳明之便结,固纯属肠胃之燥热。若寻常之便结,往往胃湿而肠燥。盖阳主开,阴主阖,阳盛则窍隧开,阴盛则关门阖,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

且肾司二便之开阖。或寒,或热,或虚,或干燥,均能致秘结之证,又宜理肾为主。如阳盛土燥,大便坚硬者,以阿胶麻仁汤主之。如阳衰土湿,粪若羊矢者,以肉苁蓉汤主之。如大便坚,其脾为约者,以麻仁丸主之。

阿胶麻仁汤

生地(三钱) 当归(三钱) 阿胶(三钱) 麻仁(三钱研) 水煎一杯,去渣,入阿胶火化,温服。结甚加白蜜半杯,胃热加芒硝大黄,精液枯槁,加天冬、龟胶。

肉苁蓉汤

肉苁蓉(三钱) 麻仁(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水煎一杯,温服。

麻仁丸

浓朴(八两姜制) 枳实(八两面炒) 芍药(八两) 大黄(一斤蒸焙) 麻仁(八两别研)

杏仁(五两半去皮尖炒) 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温水下,大便通利则止。

 

五淋癃闭

淋病者,小便短数,淋漓不断,茎中痛是也。癃闭者,小便点滴不通,胀闭欲死是也。二证虽属热结于膀胱,实由三焦之气化不行所致也。且肝主疏泄,如木不能泄,则生气幽郁而为热,溲溺所以结涩。肾主闭藏,如水不能藏,则阳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此又二证所由来也。如五淋初起,以五淋汤加减主之。如癃闭证,阴不化阳者,以滋肾丸主之。阳不化阴者,以白通汤主之。如阴阳俱不化者,以济生肾气丸主之。如服利水药不效者,以补中益气汤,服后以手探吐之。此开上窍以通下窍之法也。二证或统以桂枝苓泽汤主之。

五淋汤

茯苓(三钱) 白芍(二钱) 生山栀(二钱) 当归(一钱四分) 细甘草(一钱四分) 水煎服。如因动气而得,脐下胀痛为气淋,加荆芥香附、生麦芽,如溺血茎中割痛,为血淋,加牛膝桃仁红花、生地、入麝香少许。如溺如沙石,为石淋,送下六一散三钱。如尿出如膏,为膏淋,合萆 厘清饮。如因劳而得。为劳淋,合补中益气汤。如过服金石药,与老人阳已萎,思色以降其精,致精内败而为淋,加萆 、石菖蒲、菟丝子以导之。如因色欲过度,似淋非淋,溺短而数,茎中痛甚者,酌加肉苁蓉、淫羊藿、生杜仲、白蜜、羊脂之类。

滋肾丸

黄柏(一两) 知母(一两) 肉桂(一钱)研末,蜜丸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白通汤

葱白(二茎每茎寸半)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按葱白宜多加,再加人尿一盏,尤效。

济生肾气丸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肉桂 附子 牛膝 车前子 炼蜜为丸,如桐子大,作汤服亦可。

补中益气汤

黄 (二钱蜜炙) 人参 白术 当归 陈皮 甘草(各一钱) 升麻 柴胡(各三分)

水煎服,二时许,二煎再服,即以手探吐之。

桂枝苓泽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猪苓(三钱) 桂枝(三钱) 阿胶(三钱炒) 水煎大半杯,热服。

 

黄胆(黄汗附)

黄胆者,已食如饥,但欲安卧,一身面目及小便俱黄是也。其证或伤于饮食,或伤于酒色,病因虽不同,而要总由于阳衰而土湿,湿在上者,阳郁而为湿热,湿在下者,阴郁而为湿寒。

如乙木下陷,而阳遏于阴分,亦化为湿热。甲木上逆,而阴旺于阳分,亦化为湿寒,此阳黄阴黄所由分也。其表在经络者,宜散之于汗孔。

其里在膀胱者,宜泄之于水道。其高在上脘者,宜涌吐其败浊。其低在下脘者,宜推荡其陈宿。酌其温凉寒热,四路涤清,则治黄胆无余蕴矣。如阴黄属脾虚不运者,以小建中汤主之。如阴黄属肾虚不化者,以真武汤主之。如阳黄属谷疸腹满尿涩者,以甘草茵陈汤主之。如阳黄宜发汗以利水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如阳黄宜去热以利水者,以猪苓汤加茵陈主之。如阳黄属酒疸,心中懊 ,热疼恶心欲吐者,以栀子大黄汤主之。如阳黄属色疸,日晡发热恶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黄额黑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阳黄内有瘀热宜下者,以大承气汤去浓朴加栀子茵陈主之,如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浴水,水从毛孔入得之,此名黄汗,以黄 桂枝芍药苦酒汤主之。如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者,以桂枝加黄 汤主之。

小建中汤

(方见咳嗽) 加茵陈,水煎大半杯,温服。

真武汤

(方见痰饮) 加茵陈,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茵陈

茵陈(三钱) 栀子(三钱) 大黄(三钱) 甘草(二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服后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五苓散

桂枝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空腹米饮和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猪苓汤

(方见瘟疫)

栀子大黄

栀子(三钱) 香豉(三钱) 大黄(三钱) 枳实(三钱) 水煎一怀,热分三服。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大承气汤

(方见温证)

桂枝芍药苦酒汤

黄 (五钱) 芍药(三钱) 桂枝(三钱) 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温服。当心烦,至六七日乃解。

桂枝加黄 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炙) 黄 (三钱) 大枣(四枚) 水三杯,煮八分,温服。须臾啜热粥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