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同时具有以下特点:①患者血液中可测行高效价自身抗体和(或)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②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于靶抗原所在组织、细胞,造成相应组织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和功能障碍。换句话说,患者组织器官损伤的范围取决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自身抗原分布格局。③在动物实验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病理模型,并能通过患者的血清或淋巴细胞使疾病被动转移。④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⑤除一些病因明了的继发性自免疫性疾病可随原发疾病的治愈而消退外,多数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常呈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⑥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自从60年代初公认存着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来,现已确认属于这种类型的疾病有30余种,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二。其一是按疾病累及的系统区分(表16-3);其二是按器官特异性分为两类(表16-4)。
表16-3各系统自身免疫病
不同系统疾病 | 自身免疫病举例 |
结缔组织疾病 |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 |
神经肌肉疾病 | 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 |
内分泌性疾病 |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慢性甲状炎、青少年型糖尿病 |
消化系统疾病 |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恶习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 |
泌尿系统疾病 | 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肺肾出血性综合症 |
血液系统疾病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白细胞减少症 |
图16-4 两类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及其相应的自身抗原
自身免疫病 | 自身抗原 |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 |
慢性甲状腺炎 | 甲状腺球蛋白、微粒体、细胞膜表面抗原、第二胶质抗原(CA2) |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 | 甲状腺细胞表面TSH受体 |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 Addison病) | 肾上腺细胞 |
恶性贫血 | 胃壁细胞、内因子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 结肠上皮细胞 |
男性自了性不育症 | 精子 |
青少年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 胰岛细胞 |
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胰岛素低抗型糖尿病 | 胰岛素受体 |
重症肌无力 | 乙酰胆碱受体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红细胞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血小板 |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 唾液腺管、细胞核、甲状腺球蛋白 |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 |
类风湿关节炎 | 变性IgG |
系统红斑狼疮 | 核成分(DNA、DNA-核蛋白、RNA、Sm抗原)、红细胞、血小板、细胞浆成分(线粒体、微粒体) |
已有大量的资料证明,自身免疫病理损伤是由自身免疫应答的产物包括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引起的,后者造成病理损伤的机制与各型超敏反应相同(表16-5),以Ⅱ型至v型多见。Ⅱ型超敏反应中,自身抗体与细胞膜或基底膜自身抗原结合,在膜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后者通过结合并激活补体链锁反应,在膜表面出现补体活化反应产物C56789,对膜产生破坏性攻击,造成靶细胞裂解或基底膜损伤。此外覆盖免疫复合物的靶细胞被吞噬细胞加速吞噬(免疫调理)以及K细胞进行非天噬性杀伤。Ⅲ型超敏反应中,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在血循环中相遇,形成免疫复合物,在一定的物件下,沉积于相应部位的组织间隙。局部免疫复合物结合并激活补体,补体活化反应产物导致局部发生炎症反应。N型超敏反应中,自身致敏淋巴细胞攻击局部靶组织,造成局部炎症。V型超敏反应则由自身抗体结合并刺激靶细胞,使其功能亢进。
表16-5 自身疫应答产物造成病理损伤的机制(举例)
自身免疫病 | 自身免疫应答产物 | 超敏反应类型 | 病损特征 |
(Goodpasture综合症) | 抗肾小球,肺泡基底膜N胶原 | Ⅱ | 肾炎,伴蛋白尿、肺出血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抗红细胞膜蛋白抗体 | Ⅱ | 溶血 |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抗血小板膜蛋白、如gpⅡb/Ⅲa抗体 | Ⅱ | 血小板破环,减少 |
重症肌无力 | 抗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和自身致敏淋巴细胞 | Ⅱ.Ⅳ(?) | 乙酰胆碱受体破坏,神经冲动传递低下,肌无力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抗IgG抗体(类风湿因子)抗HSP致敏淋巴细胞(?) | Ⅲ.N(?) | 关节腔炎症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抗DNA、核蛋白、各种血细胞膜抗原等抗体 | Ⅱ. Ⅲ | 血细胞减数,多部位(肾、关节、血管)炎症 |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 抗髓碱性蛋白之自身致敏T细胞 | Ⅳ | 脑脊髓炎症 |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 | 抗外周鞘碱性蛋白之自身致敏T细胞 | Ⅳ | 神经炎 |
某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 抗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之致敏T细胞 | Ⅳ Ⅳ | 甲状腺炎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抗TSH受体抗体 | Ⅴ | 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素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