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教材\《中医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 > 第五章 诊断概要

第二节 眼科常用辨证方法

眼科的辨证方法和程序与内科大体相似,亦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收集的眼与全身的客观症情,以八纲、病因、脏腑、气血等辨证方法进行分析归纳,作出判断。至于眼科的独特之处,在于眼病的发生,局部症状比较突出,故《审视瑶函·识病辨证详明金玉赋》指出:“宜先察部分形色,次辨虚实阴阳。”实际上,临床也大多先以分析局部症状为主,然后结合全身症情进行辨证。因此,眼科除运用中医一般辨证规律与方法外,对眼症还有一些本学科所特有的辨证方法。

 

一、五轮辨证

古人认为五轮的轮脏隶属关系中,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在临床上,根据五轮理论,通过观察眼部各轮所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即是眼科独特的五轮辨证。这实际上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由于五轮本身在辨证中主要是起确定病位的作用,故临证时尚须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若干辨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以指导治疗。

(一)肉轮

1.实证:肉轮红肿,多脾胃积热;睑弦赤烂而痒,多脾经湿热,或外感风邪;跟睑皮下硬结,不红不痛,多痰湿结聚;眵泪胶粘,睑内颗粒累累,多脾胃湿热蕴结。

2.虚证:上睑下垂,多中气不足;睑内色泽较淡,多脾虚血少;两睑虚肿,多脾虚湿泛,或脾肾阳虚;胞轮振跳,多血虚生风;目剳,多脾虚肝旺。

(二)血轮

1.实证:血轮红赤,多心火上炎;血脉粗大且刺痛,多心经实火;眦头红肿溢脓,多心脾积热,兼有气血瘀滞。

2.虚证:血轮血丝淡红,干涩不舒,多心阴不足,虚火上炎。

(三)气轮

1.实证:气轮红赤,属肺经风热;赤丝鲜红满布,多肺经实热;白睛结节隆起,血脉紫暗,多火毒郁结,气血瘀滞;白睛水肿,多肺气不宣;红赤肿起,属肺热亢盛。

2.虚证:气轮血丝淡红、稀疏或局限,多肺经虚火;白睛青蓝,属气虚血滞;白睛干涩少津,属肺阴不足。

(四)风轮

1.实证:风轮星翳初起,多外感风邪;翳大浮嫩,或有溃陷,多肝火炽盛;黑睛混浊,或兼有血丝伸人,多肝胆湿热,兼有瘀滞。

2.虚证:翳久不敛,或时隐时现,多为肝阴不足,或气血不足。

(五)水轮

1.实证:瞳神紧小,眼珠坠痛拒按,多肝经风热,或肝胆实火;绿风内障,眼珠胀痛欲脱,多肝胆火炽。

2.虚证:瞳神干缺,多肾阴不足,或阴虚火旺;瞳神变色,多肝肾不足,,或心脾两亏。

鉴于五轮辨证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故由宋至今,眼科医家运用比较普遍。然而,五轮辨证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如白睛发黄,病位虽在气轮,但其病因多不在肺,而是脾胃湿热交蒸肝胆,胆汁外溢所致。再如瞳神疾患,不仅与肾有关,还常与其他脏腑失调有关。

故临证时,既要详查五轮,又不可拘泥于五轮,而应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全面辨证。

 

二、辨外障和内障

眼病分内、外障,是古代眼科应用较多的一种眼病分类方法。《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的具体解释是:“障,遮蔽也。内障者,从内而蔽也;外障者,从外而遮也。”《秘传眼科龙木论》所记载的常见眼病七十二症,就是按外障、内障分述的。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可见内障是指内眼疾病,外障则泛指所有外眼疾病。

这两大类眼病虽是按病位划分,但其发病原因、证候特点,以及辨证论治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审视瑶函·目不专重诊脉说》强调:“如目病,必视其目为内障、为外障。内障有内障之症,外障有外障之症。必辨其为何症,所中所伤之浅深,果在何轮何廓,辨之明而后治之当。”由此可知,区别眼病属内障还是外障,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初学者可以把辨内、外障视为进行其他各种眼科辨证的前提。

现分别将有关内、外障的辨证内容介绍如下:

(一)外障外障是指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多因六淫之邪外袭或外伤所致,亦可由痰湿积滞、脾虚气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等引起。外障自觉症状多较突出,或痒涩不舒,或掀热疼痛,或羞明怕热,或视物模糊,或胞重难睁等。客观症状也明显易见,如红赤肿胀、潮湿糜烂;、生眵流泪、溃脓结痂,以及赤脉胬肉、星点翳膜、胞睑下垂等。

(二)内障内障是指瞳神疾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内障专指晶珠的病变;而广义的内障是泛指发生在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本节辨证所论为广义的内障。常见因脏腑内损,气血两亏,目失濡养;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或忧思郁怒,七情过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或外障眼病之邪毒人里,以及外伤损及眼内组织等引起。内障眼病自觉症状多有视觉变化,如视力下降、视物昏朦、眼前黑花飞舞、萤星满目,或视物变形、变色,视灯光周围有虹晕等。有的还可引起眼珠痛,甚至头眼俱痛。检查患眼,或外观端好,或伴见抱轮红赤,或见瞳神散大、缩小与变形、变色等;内眼可见晶珠、神膏混浊,或视衣出血、渗出,水肿,抑或视衣、目系的其他病理改变等。

 

三、辨内眼病变

(一)内眼病变常见体征

1.炎症组织表现充血、水肿及渗出。炎症日久或反复发作,可致组织增生、渗出物机化及病灶组织萎缩等。

2.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表现充血、瘀血、出血、缺血。充血主要出现于炎症早期,而瘀血最为多见,引起眼底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充盈,纡曲扩张,以至出血等。缺血可使血管变细,或血管内无血柱,呈白线状;如血管节段性缺血,则呈串珠状。眼底组织缺血,则色泽苍白;若因缺血引起组织营养障碍,则可导致组织变性、萎缩或坏死。若是血管炎,则出现出血、渗出,以及血管旁伴见白线等。

3.组织变性与萎缩常见如晶状体、玻璃体混浊,眼底色素沉着及组织萎缩等病变。

内眼病变常见的几种体征虽可概述如上,但还应考虑到内眼各组织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则常常影响到脉络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玻璃体等;反之,视神经病变,也会影响到视网膜及其血管等。

(二)内眼病变辨证

现将一般眼科检查常见之内眼病变的辨证分述如下:

1.辨晶状体病变晶状体混浊,老年人多为肝肾不足、脾虚气弱,或阴虚挟湿,目失所养引起;并发于其他眼病者,多为肝胆火炽,或湿热蕴蒸,邪气上犯所致。此外,头眼部外伤也可引起。

2.辨玻璃体病变玻璃体骤然混浊,多为肝胆热毒煎灼,或湿热薰蒸引起。玻璃体骤混至不能窥见眼底,多为火热上攻,眼底出血,溢人玻璃体所致。玻璃体呈絮网状、团块状混浊,多属痰湿、瘀血凝滞之证;玻璃体液化或呈雪花样、闪辉样点状混浊,多属肝肾亏损,或气阴不足。

3.辨视神经乳头病变

(1)视神经乳头郁血与充血:①郁血:色泽暗红,多属血瘀。或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阻滞而致;或为心肝火旺,血热津伤致成瘀,阻滞脉道而为患。此外,也可由外伤或肿瘤压迫,血流瘀阻造成。②充血:其色鲜红,多与邪毒上壅有关。可因肝胆火炽,或心火亢盛,或阴虚火旺,循经上犯目系所致;或由风湿热邪薰蒸于上而成。

(2)视神经乳头水肿:其色暗红者,多属气血瘀滞,血行不利,发为水肿;其色淡红者,多属肾阳不足,水湿上泛所致。此外,外伤或肿瘤压迫,血行不利,亦可致肿。

(3)视神经萎缩:视神经乳头颜色苍白,边界清楚,血管正常或变细者,多为肝肾精

亏,或肝血不足,或气血俱虚,目系失养所致。视神经乳头颜色蜡黄,边界不清,血管变细者,属继发于其他眼病,其中不少是由视神经乳头郁血、充血或水肿演变而来,其证虚实兼杂,临证时需结合原发病全面辨证。

此外,对视神经乳头病变者,还必须排除颅内疾患和神经系统其他有关病变。

4.辨视网膜血管病变若粗管充盈、扩张、纡曲,或呈串珠状,或呈白线状,多属气滞血瘀,脉络阻塞;或心肝火炊、阴虚火旺致血热津伤成瘀,脉络阻滞。若见微血管瘤,色泽暗红,多为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血络瘀滞所致。

5.辨视网膜病变

(1)视网膜水肿:局限性水肿,可由气滞血瘀、阴虚火旺或脏腑邪热上攻,血行壅阻引起。弥漫性水肿,可由脾肾阳虚,水湿上犯;或风湿热邪,上蒸清窍;或气血瘀滞等所致。

(2)视网膜出血:一般新出血,量多而色鲜红者,多属实火上攻,邪热人络,迫血妄行引起;血色紫暗者,多属气滞血瘀,血行阻滞,泛溢络外。如反复出血者,常属阴虚火旺,虚火伤络,或脾气亏虚,统摄失权,血溢络外所致。此外,头眼部外伤,损伤目络,也可引起出血。至于离经瘀血,日久不消,机化物形成,则属痰瘀互结之证。

(3)视网膜渗出:一般新鲜渗出,常属邪热上攻,或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所致;陈旧渗出,或机化物形成,多由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而成。

(4)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多属肝肾不足,或气血两亏。色素沉着,多属肾阴亏虚,或命门火衰。

(5)视网膜黄斑区病变。①黄斑区水肿、渗出:水肿常由脾虚失运,或脾肾阳虚,湿浊上泛;阴虚火旺,或肝郁脾湿,痰火上扰等引起。渗出多因湿浊聚敛成痰,郁热伤津致瘀,痰滞血瘀所致。②黄斑区出血:多为劳伤心脾,气不摄血;或瘀热灼伤脉络所致。此外,外伤也可引起黄斑区水肿和出血。③黄斑退行性病变:常见有色素紊乱、大小不等之黄白色斑点,或可见水肿、出血等。多由脾肾两亏,气虚血瘀;或脾肾阳虚,痰湿上泛等引起。

上述内眼病变辨证同其他眼局部辨证方法一样,既有其实用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临证应用时,还需结合整体情况,全面辨证。

 

四、辨眼部常见症状

(一)辨视觉

视物不清,伴白睛红赤,或翳膜遮睛者,属外感风热或肝胆火炽。外眼端好而自觉视物渐昏者,多为血少神劳,肝肾两亏,阴虚火旺或肝郁气滞。自觉眼前黑花飞舞,云雾移睛者,多为浊气上泛,阴虚火动或肝肾不足。其人动作稍过,坐起生花者,多属精亏血少。目无赤痛而视力骤降,如临黑夜者,多为头风痰火,血热妄行;或七情过伤,气机逆乱,气滞血瘀,血不循经等;也可为心脾两虚,气不摄血。内障日久,视力渐降而至失明者,多属气血两亏或肝肾不足。入夜目盲不见,伴视野缩小者,多属肝肾精亏或脾肾阳虚。能近怯远者,阳气虚衰或久视伤睛;能远怯近者,多为阴精亏损。目妄见、视直如曲、视大为小、视物变色、视一为二者,多属肝肾阴亏,阴虚火旺;郁怒伤肝,气滞血瘀;脾虚湿滞,湿浊上泛,或心肾两虚,精血亏耗。

此外,在临床上应注意:凡有视觉变化者,首先应作眼内、外检查,明确诊断。若仅凭上述辨证而论治,谨防贻误病情。

(二)辨目痛

目痛为眼科常见症状,内外障皆可有之。一般来说暴痛属实,久痛属虚;持续疼痛属实,时发时止属虚;肿胀疼痛属实,不肿微痛属虚;赤痛难忍为火邪实,隐隐作痛为精气虚;痛而燥闷为肝气实,痛而恶寒为阳气虚;痛而拒按为邪实,痛而喜按为正虚。午夜至午前作痛为阳盛,午后至午夜作痛为阴盛;外障眼病引起的目涩痛、灼痛、碜痛、刺痛,多属阳;内障眼病引起的目胀痛、牵拽样痛、眼珠深部疼痛,多属阴。痛而喜冷属热,痛而喜温属寒;目赤碜痛、灼痛,伴眵多粘结,多为外感风热;胞睑赤痛肿硬,伴大便燥结,多属阳明实火;白睛微红微痛,干涩不舒,多为津亏血少;目珠胀痛如突,多为气火上逆,气血郁闭;隐隐胀痛,多为阴精不足,阳亢于上;稍加注视,即感眼胀痛,多为脾肾不足,精不上承,或为阳亢之象;眼珠深部疼痛,多为肝郁气滞,或阴虚火旺。痛连巅顶后项,属太阳经受邪;痛连颞颥,为少阳经受邪;痛连前额鼻齿,为阳明经受邪。

(三)辨目痒

目痒虽有因风、因火、因湿和因血虚等不同,但临床上仍以风邪引起居多。目赤而痒,迎风加重者,多为外感风热;;睑弦赤烂,痒涩不已,或睑内颗粒肥大,痒如虫行者,多为脾胃湿热,兼感风邪;痛痒并作,红赤肿甚者,为风热邪毒炽盛;痒涩不舒,时作时止者,多;为血虚生风;目病将愈而痒者,多为邪退火息,气血渐复。

(四)辨目涩

目涩有干涩、沙涩之分。目干涩不爽者,多为津液亏耗,或水亏血少所致。目沙涩,又称目碜涩,指眼中有异物感。目沙涩常伴有红赤痒痛,羞明流泪,多为风热犯目,或肺肝火盛所致,亦常由异物人目所引起。

(五)辨羞明

羞明而伴赤肿痒痛流泪者,常由风热或肝火引起;羞明而伴干涩不适,无红肿痒痛者,多属为阴亏血少所致。

(六)辨目剳

目割(zha,扎),是指胞睑频频眨动而不能自主的症状,多见于小儿。目割而喜揉拭,白睛不红,或微红羞明,而偏食体瘦者,多为胖虚肝热,将成疳积。目剳而眼干涩少津,白睛不红或淡红,口咽干燥者,属肺阴虚。此外,目剳也可见于其他风热外障眼病或近视眼等。

(七)辨红肿

红肿为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其部位多在胞睑和白睛。胞睑红肿如桃,灼热疼痛,或兼硬结、脓头而拒按者,多属脾胃热毒蕴积,或兼血分瘀热;胞睑肿胀骤起,微赤多泪者,多为外感风邪;胞睑虚肿如球,皮色光亮,不伴赤痛者,多属脾肾阳虚,水气上泛;胞睑赤肿糜烂,多为湿热熏蒸;胞睑青紫肿胀,为气血瘀滞。暴发白睛微赤,泪液清稀,多为外感风寒;白睛红赤,多泪或眵泪并作,多为外感风热;白睛红赤如火,为肺经实热或三焦热盛;白睛红赤隐隐,或兼干涩不爽,多为肺经虚热;白睛赤紫肿胀,多为热毒壅结;抱轮红赤,羞明流泪,多为肝胆实热;抱轮微红,目昏泪出,多为阴虚火旺。

(八)辨眵泪

1.辨目眵生眵属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多属热。眵多硬结,属肺经实热;眵稀不结,属肺经虚热;眵多黄稠似脓,属热毒炽盛;目眵胶粘,多属湿热。

2.辨流泪热泪如汤多属外感风热;冷泪长流或目昏流泪,多为肝肾不足不能敛泪,或排泪窍道阻塞所致。泪液减少,眼干涩昏花,多为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或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目失濡养所致,亦可因椒疮风热邪毒滞留,煎熬阴血引起。严重者,阴精耗竭,血络瘀阻,不能生泪,以致白睛、黑睛干燥失去光泽,甚至黑睛变混,又称神水将枯。

(九)辨翳与膜

眼生翳膜是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它是容易影响视力的眼部病变,历来医者都很重视,古代医籍论述也很多。

1.辨翳

根据历代医籍的记载,“翳”是指黑睛和晶珠的混浊。黑睛混浊称翳,如花翳白陷、凝脂翳、冰瑕翳、云翳等。至于晶珠混浊名之为翳者,一般多含有“内障”二字,以便与黑睛翳相区别,如圆翳内障、枣花翳内障等。而现代中医眼科论翳,通常皆指黑睛翳,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病变。本节辨证即只辨黑睛翳。

黑睛上的混浊形状各异,如呈星点状、树枝状、地图状、虫蚀状、云雾状等。古人根据翳的形态,结合其色泽、病变深浅程度及有否溃陷等情况命名,名称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新翳、宿翳两大类。

(1)新翳:病变初起,黑睛某部位发生混浊,其色灰白,表面粗糙,边缘模糊,具有向周围与纵深发展的趋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属此列,它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类型的角膜炎。

黑睛属肝,故新翳多从肝经辨证。如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经湿热或肝阴不足,阴虚火旺等,但也不可拘泥于此。因为外感六淫,尤其是风热湿邪,最易引起黑睛生翳;外伤也是引起黑睛生翳的一个常见的致病因素,不可不注意防护。

一般来说,外感诸邪的早期,抱轮微赤,星翳初起,可为一颗独见,亦可多星并发,稀疏色淡,浮于风轮,属聚星障之类。邪甚入里,或内外合邪者,白睛混赤,星翳可连缀成串、成树枝状或成片,大而浮嫩,或伴溃陷,此属花翳白陷之类。如发展迅速,翳厚且大,甚至翳满风轮,状如凝脂者,属凝脂翳之类。凝脂翳常伴有黄液上冲,且黑睛极易穿孔,以致毁坏眼珠,此为脏腑火毒炽盛之证。若生翳日久,不见进退者,为正虚邪留之象,多属肝肾阴亏、肝血不足或气血两虚之证。

此外,新翳还可由其他轮病变发展而来。如沙眼、天行赤眼、火疳等严重时,均可引起黑睛生翳。黑睛新翳则有向周围和纵深发展的趋势,容易发生传变,如黑睛病变深入可波及黄仁及瞳神,故临床上必须严密观察其动态,以便及时治疗,控制病情的变化。病变轻者,经治疗可以消散;病变重者,则会遗留宿翳。

(2)宿翳:凡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晰,无发展趋势,不伴有赤痛流泪等症状者,为宿翳。如冰瑕翳、云翳、厚翳与斑脂翳等均属此列。它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瘢痕。

近代中医眼科根据宿翳的厚薄、浓淡程度,分为四种:宿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需在强光下才能查见者,称冰瑕翳(西医称云翳);翳薄如蝉翅,似浮云,在自然光线下可以查见者,称云翳(西医称斑翳);翳厚色白如瓷,一望即知者,称厚翳(西医称角膜白斑);翳与黄仁粘着,瞳神倚侧不圆者,称斑脂翳(西医称粘连性角膜白斑)。

宿翳为黑睛生翳愈后遗留的瘢痕。若在新翳向宿翳转变的时期,抓紧时机,及时治疗,内服、外点药物,尚能消退些许;若日久气血已定,则药物难以奏效,尤以白斑为难。

宿翳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如何,主要看翳的部位,大小厚薄均在其次。如翳痕虽小,但位于瞳神正前方,则障碍视力明显;翳在黑睛边缘,虽略大而厚,对视力也无太严重的影响。正如《审视瑶函·诊视》所说:“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

2.辨膜

自白睛或黑白睛交界之际起障一片,或白或赤,或为肉样高起,或渐渐向黑睛中央方向蔓延者,称之为膜。如赤膜下垂、白膜侵睛等即是。若膜上有赤丝密布,其色红赤者,称为赤膜;赤丝细疏,红赤不显,甚至色淡白者,称为白膜。凡膜薄色淡,尚未掩及瞳神者为轻证,:,膜厚色赤,掩及瞳神者危害较重。膜生宽大,赤厚如血积肉堆,掩没整个黑睛者,则更为严重。

白睛、黑睛生膜皆由肺肝火盛而起。一般膜赤而厚,发展较快者,多属实火,且血分瘀热;膜白而薄。发展不明显者,多属气阴虚。

[文献摘要]

《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论目之病,各有其症,识症之法,不可不详。故曰:证候不明,愚人迷路,经络不明,盲子夜行,可不慎乎。凡观人目,而无光华神色者,定是昏朦。男子必酒色劳役气怒,女子郁结风多,气血虚损,则目疾昏花,因之而起。故宜先察部分形色,次辨虚实阴阳,更别浮沉,当知滑涩。看形色之难易详根脚之浅深。经云:阳胜阴者暴,阴胜阳者盲。虚则多汨而痒,实则多肿而痛。此乃大意然也。夫血化为真水,在脏腑而为津液,升于目而为膏汁。得之则真水足而光明,眼目无疾;失之则火邪盛而昏朦,翳障即生。是以肝胆亏弱目始病,脏腑火盛珠方痛。赤而且痛火邪实,赤昏不痛火邪虚。故肿痛涩而目红紫,邪气之实;不肿不痛而目微红,血气之虚。大眦赤者心之实,小眦赤者心之虚。眵多热结肺之实,眵多不结肺之虚。黑花茫茫肾气虚,冷泪纷纷肾精弱。赤膜侵睛火郁肝,白膜侵睛金凌木。迎风极痒肝之虚,迎风刺痛肝邪实。阳虚头风夜间暗,阴虚脑热早晨昏。日问痛者是阳邪,夜间痛者是阴毒。肺盛兮白膜肿起,肝盛兮风轮泛高。赤丝缭乱火为殃,斑翳结成五气滞。气实则痛而燥闷,气虚则痛而恶寒。风痰湿热,恐有瞳神散大丧明之患;耗神损肾,必主瞳神细小昏盲之殃。眸子低陷伤乎血,胞胪(lu)突出损乎精。左传右兮阳邪盛,右传左兮阴邪兴。湿热盛而目睛黄色,风热盛而眼沿赤烂。近视乃火少,远视因水虚。脾肺液损,倒睫拳毛。肝肾邪热,突起睛高。故睛突出眶者,火极气盛。

筋牵胞动者,血虚风多。阳盛阴虚,赤星满目。神劳精损,黑雾遮睛。水少血虚多痛涩,头眩眼转属阴虚。目昏流泪,色欲伤乎肾气o-目出虚血,邪火郁在肝经。大病后昏,气血未足。小儿初害,营卫之虚。久视伤睛成近觑,因虚胞湿变残风。六欲过多成内障,七情太伤定昏盲。暴躁者外多紫脉,虚淫者内多黑花。隐隐珠疼,只为精虚火动。绷绷皮急,皆因筋急气壅。迎风泪出,分清分浊。天行赤热,有实有虚。目赤痛而寒热似疟,小便涩乃热结膀胱。脑胀痛而涩痛如针,大便闭乃火居脏腑。三焦火盛,口渴疮生。六腑火炎,舌干唇燥。

目红似火,丝脉忌紫如虹。泪热如汤,浊水怕稠如眵。脑胀痛,此是极凶之症。连眶肿,莫言轻缓之灾。脑筋如拽若偏视,当虑乎珠翻之患。珠疼似击若鹘眼,须忧乎眸突之凶。鼻塞生疮,热郁于脑,当和肝而泻肺。耳鸣头晕,火盛于水,宜滋肾以清心。嗜酒之人,湿热熏蒸精气弱,多赤黄而瘀肉。贪淫之辈,血少精虚气血亏,每黑暗以昏朦。孕中目痛非有余,乃血气之亏耗。产后目疾为不足,因营卫之衰虚。水少元虚或痰火,则天行赤热。燥急风热并劳苦,则暴风客热。瘀血滞而贯睛,速宜开导。血紫赤而侵瞳,轻亦丧明。睑硬睛疼肝风热而肝血少。胞胀如杯,木克土而肝火盛。黄膜上冲,云生膜内,盖因火瘀邪实。赤膜下垂,火郁络中,故此血滞睛疼。踊脂翳生,肥浮嫩而易长,名为火郁肝胆。花翳白陷,火灼络而中低,号为金来克木。鸡冠蚬,肉,火土燥瘀。鱼子石榴,血少凝滞。胞虚如球,血不足而虚火壅。皮急紧小,膏血耗而筋膜缩。实热生疮,心火炽而有瘀滞。迎风赤烂,肝火赤而睥泪湿。迎风冷热泪流,肝肾虚而精血弱。无时冷热泪下,肝胆衰而肾气虚。大小眦漏血水,泻其南而补其北。阴阳漏分黄黑,黑则温之黄则凉。神水将枯,火逼蒸而神膏竭。神光外现,孤阳飞而精气亏。视定为动,水虚火盛来攻击。皮翻粘睑,气聚血壅风湿滞。色似胭脂,血热妄侵白睛赤。白珠俱青,肝邪蒸逼气轮蓝。火郁风轮,则旋胪泛起。血瘀火炽,则旋胪尖生。精亏血少虚损,则起坐生花。竭视酒色思虑,则昏朦干涩。暴盲似祟,痰灭思虑并头风。赤痛如邪,肝肾亏损营卫弱。枣花障起,痰火色坛怒劳瞻。萤星满目,辛燥火痰劳酒色。眼若虫行因酒欲,悲思惊恐怒所伤。云翳移睛见旗旆,,蝇蛇异形虚所致。淫欲多而邪气侵,则膜人乎水轮。肝心热而痛流泪,则睛出乎珠外。或血少而或哭泣,津液枯而目涩痛。或酒欲而或食毒,脾肾伤而眼赤黄。风热邪侵,眉棱骨重而痛。风热邪盛,眼胞睛眶硬肿。风木克乎脾络,故迎风即作赤烂。血虚不润乎肌,故无风常作烂赤。血少神劳精气衰,则瞻视昏渺。火邪有余在心经,则痛如针刺。五脏毒而赤膜遮睛,脾积毒而胬肉侵目。水晶障翳瘀滞,凉剂片脑所因。鱼鳞形异歪斜,气结膏凝难愈。逆顺生翳,内有瘀滞。白星乱飞,血弱精虚。火胀大头,须分风热湿热。风胀痛而湿热泪。怕热羞明,要辨血虚火燥、血少羞明;火怕热,又当知脾实亦怕热,羞明涩痛。脾虚乃血少,或明或暗。积年目赤号风热,两目赤肿名风毒。粟疮湿热椒风热,椒疮红硬粟黄软。肝经有邪,故玉翳浮睛。肾脏风热,亦羞明生花。聚开之障,时圆缺而时隐见,症因于痰火湿热。聚星之障,或围聚而或连络,疾发多见于痰火。青眼膏损,皆因火炽。瘀血贯睛,总由凝滞故。房欲烦躁辛热多,则火炙神膏缺损。久视劳瞻郁风烟,则瘀滞赤丝脉乱。胎风兮小儿赤烂,胎毒兮小儿班疮,血气滞兮星上,火邪实兮障遮。痘症多损目,浊气来损清和之气。疳病亦伤睛,生源而失化养之源。小儿青盲肝血虚,小儿白膜肺实热,小儿雀目肝不足,小儿目疮胎污秽。青盲内障肝风热。二日赤肿热冲脑。每年必发是天行。时常害眼心火盛。痰火并燥热,伤睛之本。头风兼烘炙,损目之宗。为怒伤睛,怒伤真气。因哭损目,哭损神膏。酸辣食多损目,火烟冒久伤瞳。劳瞻竭视,能致病而损光华。过虑多思,因乱真而伤神志。目中障色不正,急宜早治。睛内神水将枯,速图早医。原夫目之害者起于微,睛之损者由于渐,欲无其患,防制其微。大抵红障凹凸,怕如血积肉堆。白障难除,喜似水清脂嫩。瞳神若损,有药难医。眸子若伤,无方可救。外障珠不损,何必多忧。内障瞳虽在,其实可畏。勿以障薄而为喜,勿以翳厚而为忧。与其薄而沉损,不若厚而浮嫩。红者畏紫筋爬住,白者怕光滑如磁。故沉涩光滑者,医必难愈。轻浮脆嫩者,治必易除。颜色不正,详经络之合病并病。形状稀奇,别轮廊之或克或生。漏有正形,风无定体。血实亦痛,血虚亦痛,须当细辨。病来亦痒,病去亦痒,决要参详。识经络之通塞,辨形势之进退,当补当泻,或止或行。内王外霸,既了然于胸中,攻守常劫,其无误于指下。知病症之虚实阴阳,熟药性之温凉寒热。症的治当,百发百中。吾辈能以药代刀针,则技之精妙,更入乎神。以上关节备陈,奥妙尽载,当熟读而深详,宜潜思而博览。则症之微曲,皆为子识。目之安危,尽系于君矣。名曰散金碎玉,不亦宜乎。”